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人,一本書,一個民族

一個人,一本書,一個民族

一個人,一本書,一個民族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濟南市歷城區洪家樓第二小學

半部《論語》治天下。給學生留的寒假作業中有這樣一項:每日誦讀一則《論語》,積澱傳統文化。輔助學習的渠道非常多,可以藉助網路、書籍、講座、視頻,也可以通過觀看動畫片和影視劇。為了促進師生共讀《論語》,我捧起鮑鵬山著的《孔子是怎樣煉成的》,領略萬世師表孔子,可敬、可愛,而又跌宕的一生。

孔子是中華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核心,是中國人共同的心靈密碼。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化,匯同道家、法家、墨家等,共同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孔子在2500餘年的漫長歷史中,極受尊重和推崇,他的境界和才華,是努力學習和生活磨練的結果。

孔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世日漸衰落。當時孔子的母親只有18歲,實在無力擔負家庭重擔,只好帶著孔子離開家庭,孤兒寡母搬到了曲阜城,住進了一條叫闕里的小巷。

晚年,孔子回顧其一生,曾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孔子從15歲開始,就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學問,奉獻給追求真理。「志於學」的「學」,到底指的是什麼?孔子學習的是「大學」。「大學」不是指現在的教育院校,而是指學問,一種可以讓自己大起來,成為君子的學問。簡單地說,就是大人之學,君子之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於弘揚每個人內心中的高貴,在於人類自身的改造,而其最高境界,乃是至善。將研究宇宙人生的大道作為自己的使命,將研究歷史文化作為自己的職責,將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於至善作為目標。由此可以看出,母親對孔子的早期教育是極為用心,為孔子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7歲時,相依為命的母親去世了,對幼年喪父的孔子打擊極大。孔子獨自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通過不懈努力,改變了命運,以他的學問,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庸人,一經打擊,即一蹶不振;豪傑,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百鍊成鋼。

正是少年時期的艱難,磨練出孔子的堅韌品格。孔子好學,加上過人的天賦,到他30歲的時候,終於可以自豪地說「三十而立」了。一個人,是否立起來,要看兩個指標:一是自己心中是否有主見,二是別人眼中是否有自己。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自己很行是前提,還要讓很行的人說自己行才行。首先自己是否有主見,然後,是否自信地表達主見,讓別人對自己另眼相看。我們常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就是用「三日」的時間,充實自己,然後展現出來。讓別人眼中有自己。如果這「三日」你毫無長進,別人還是老眼光看你。你自己先刮垢磨光,別人才刮目相看。

30歲之前,孔子已經成為「六藝」專家,並且有了很高的造詣。「小六藝」是「小學」,指「禮、樂、射、御、書、數」是培養專門技術的,是培養專業人才的,是培養工具的,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培養「器」。「大六藝」是「大學」,包括《詩》《書》《易》《禮》《樂》《春秋》,是培養價值判斷力的,是培養人格的,是不把人當工具培養,而是把人當人培養,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把人培養成立身於「道」並能靈活運用「道」的人。所以,孔子之學,乃是在「小六藝」之中,找尋其道德意義,明了其淵源流變,發揚其道義精神。從而達到「大六藝」的境界,並由此建立人生的道德價值基礎。

一場私學萬世師。「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教育要教會人思考、教給人思考的習慣以及讓人勤于思考。孔子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獨立思想,做官和做學問不可兼顧,他果斷退出仕途,創辦私學,開班收徒,培養社會需要的各種人才。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注重啟發教學,誨人不倦,成人之美,這是中華文明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件。所謂私學,就是中國古代私人創辦的學校,與官學相對而言,產生於春秋時期,以孔子私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用今天的話來講,孔子不到30歲的時候,知識就非常廣博,他創辦了聞名全國的私立學校,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不僅能夠保持經濟和人格獨立,職業和事業實現了最好的結合,精神也得到充分的自由。

從十有五而志於學,到三十而立,在這個過程裡面,孔子讓自己成為一個「聰明深察、博辯廣大」的人。「公德不好要批評,私德有缺要寬容。」孔子強調修養自己,對別人私德上的缺點,一般不做過分的批評。孔子的人生智慧:矛頭對自己,不要對別人。看到比自己強的人,應該想著跟他一樣,跟他學;看到比自己差的人,不是去指責他,而是要趕緊反省自己:「自己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毛病?」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看見有德行或才幹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幾個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選取他們好的地方加以學習採納,他們身上不好的地方,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謙虛好學,遍訪高人。能夠得到老子的指點,對於三十而立、雄心勃勃、血氣方剛的孔子來說,實在太重要了。老子提醒孔子:知道進,還要學會退;知道勇,還要學會怯;知道直行,還要學會迂迴;知道堅定,還要學會靈活。孔子性格中的彈性,至剛而至柔,避人而不避世,都是深受老子的影響。一個人如果缺少適度的彈性、適度的退守、適度的淡泊,也不會成為大才。

四十而不惑。不惑的意思:一是對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對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動搖;二是對世間的林林總總、光怪陸離等能做出價值的判斷。價值判斷力就是判斷好壞、是非、對錯、善惡、美醜等的能力。「父子相隱」「以直報怨」都體現了孔子「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價值判斷。苛上不責下,孔孟之政道;律己而寬人,孔孟之友道。上層人要承擔道義,下層人要關注權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對君子,要用義來說服他、要求他;對小人,要用利來引導他、鼓勵他。

《論語》開篇第一則,就是他「不惑」的宣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吃粗糙的食物,喝一瓢涼水,枕頭都不要,人生下來,自帶枕頭,快樂自有。不義而來的富貴,就像天邊的浮雲一樣。在亂世之中,獨守杏林,心如止水。對孔子而言,讓他快樂的事太多了。他內心充滿寬容和愛,有強健的體格、偉大的人格、健全的精神、完美的人生,他可以感知並領受這個世界上的無窮的快樂。孔子是中庸者,他平和而又熱情,執著而又洒脫,堅定而又隨和,這樣的人,當然是快樂的。

五十知天命。孔子和弟子們切磋學問,暢談人生,不知不覺,迎來他的天命之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敬畏天命可以使我們擁有一個更加積極和義無反顧的人生。知天命不僅使我們有敬畏心,還賦予我們進取心。「知其不可而為之」「不怨天,不尤人」,既然人有天命,人在人生旅途中所碰到的一切,無非是天命的一部分,又何必怨恨呢?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對於民眾,用政策去引導,用刑罰去整頓,雖然能使他們暫時倖免罪過,但是他們還是沒有羞恥之心。反之,若用道德去引導,用禮節去整頓,他們不但會有羞恥之心,而且還會自覺走正路。

六十而耳順。何謂耳順?說得通俗一點,「耳順」就是別人的話成了自己的「耳旁風」,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孔子在後人眼裡是「聖人」、「萬世師表」,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遭受諸侯、政客、小人們排擠他,迫害他,敷衍他,還有許多嘲笑與誤解。聽到逆耳之言不再大驚小怪,尊重別人的意見;聽到順耳之言不會沾沾自喜,明白自己的斤兩;聽完以後仍然我行我素,堅持自己的立場。一句話:理解別人,堅持自己。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恕,是孔子思想中核心的核心。而且,也是我們今天特別要重溫的最重要的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有現代價值的思想。簡單地說,「恕」是「不做」,就是不做對別人有害的事。「做」需要能力,需要條件,所以不是人人能做,時時能做;而「不做」不需要能力,不需要條件,人人都可以不做,時時都可以不做,所以,我們可以終身行之。「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聰明人明白事理,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好像水不停地流一樣,所以用水來進行比擬。仁厚的人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容易衝動,性情就好像山一樣穩重不遷,所以用山來進行比擬。原來,智者也好,仁者也好,他們都是有情懷的人,有喜愛的人。有喜歡,就有快樂,有愛,就有快樂。我們喜歡山水,山水就會給我們帶來快樂。一個什麼東西也不喜歡的人,也就沒有什麼東西能給他帶來快樂。一個缺少對他人、對世界的愛心的人,他人、世界也就很難給他快樂。

孔子在暗示我們,要想得到快樂,就要多多建立愛心。在孔子的眼裡,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我們快樂的源泉,也是道德的源泉。孔子喜歡登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他對大海很嚮往,煙波蒼茫之中,萬頃茫然之上,乘桴浮於海。孔子還是音樂發燒友,聽到好的音樂,竟然三個月吃肉都沒有味道。人生天地間,滿眼山水,滿耳音樂。

孔子這樣評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用功讀書時,便忘記吃飯;興奮快樂時,便忘記憂愁,不知道衰老快要來了。

孔子在晚年,致力於整理古代的文化典籍。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四書五經,其中《詩》《書》《易》《禮》《春秋》《大學》《中庸》《論語》都與孔子有直接關係。還有一本《孟子》,大家都知道,沒有孔子,就沒有孟子。中華大眾所崇尚並踐行的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即源自孔子的思想。所以,孔子永遠居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最核心位置。

孔子在晚年,還致力於教書育人。孔子的一生,離不開他的弟子,孔子的光輝,沐浴著弟子,而弟子們的風采,也襯托著孔子。他們共同組成了那個時代的璀璨星空。孔子所處的時代苦難太多,他卻是從容的;所處的時代一片混亂,他卻是淡定的;所處的世界處處黑暗,他卻是光明的;所處的世界一派陰冷,他卻是陽光的。《論語》有理有趣有故事,認識孔子,了解儒學,從《論語》中汲取智慧和能量,讓自己的人生目標更清晰,價值觀念更明確,生活學習更快樂。

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論語》是一座寶山,只要登臨,總能收穫滿滿。孔子用他個性的光和熱,照亮了一個灰暗的時代,讓這個時代具有了永遠的溫度。孔子,幾乎是以他一個人的力量,把一個民族帶出了蒙昧,帶進了文明。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魯壹點 的精彩文章:

有經歷生死、有被世界冠軍收養,這些萌寵不容小覷!
一言不合就掄鐵杴,梁山男子被誤認為小偷起爭執

TAG:齊魯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