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惠勒延遲實驗到參予性宇宙,談存在與意識

從惠勒延遲實驗到參予性宇宙,談存在與意識

探索貓

存在就是人類感應信息的群體性共同認可。這是人類認知的一個基準,是人擇原理起效應的本源。

引言

存在就是人類感應信息的群體性共同認可。這是人類認知的一個基準,是人擇原理起效應的本源。這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感應信息,一個是群體性共識,兩者必須同時滿足。抽象信息未經感應信息的檢驗,不能說存在;個體的感應信息沒有經過群體性共同認可,也不能說存在。

從惠勒延遲實驗到參予性宇宙

延遲實驗是愛因斯坦的同事約翰·惠勒提出的:一半鍍銀的鏡子(半透鏡)的作用就相當於是雙縫,光子有50%的概率被反射或者通過。下圖中最上面的部分,在終點之處看到的是光的粒子性。在圖中下面部分,終點處又插入一塊半透鏡,讓光形成自我干涉,可以在一個方向上看到干涉條紋,另外一個方向上通過調整位相使得在這個方向上的光子呈反相而相互抵消。如下圖:

惠勒後來引玻爾的話說,「任何一種基本量子現象只在其被記錄之後才是一種現象」,光子在通過第一塊透鏡到我們插入第二塊透鏡這之間「到底」在哪裡,討論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意義。根據這一實驗,在我們觀測歷史之前,歷史是不存在的,我們觀測歷史的方法決定了歷史的樣子。觀察者現在的行為所決定的過去可能是非常遙遠的過去,甚至遠到人類還沒有誕生的宇宙早期。 這說明,宇宙的歷史,可以在它實際發生後才被決定究竟是怎樣發生的!雖然宇宙的行為在道理上講已經演化了幾百億年,但某種「延遲」使得它直到被一個高級生物所觀察才成為確定。我們的觀測行為本身參予了宇宙的創造過程!這就是所謂的「參予性宇宙」模型。這也是對強人擇原理的另一種解釋。

《生物中心主義》作者是羅伯特·蘭札(Robert Lanza)和鮑勃·伯曼(Bob Berman),羅伯特·蘭札,醫學博士,世界上最受尊敬的科學家之一。《美國新聞與世界》雜誌的封面報道稱他為「天才」,「叛逆的思想家」,甚至將他與愛因斯坦相媲美。蘭札與世界上讀者最多的天文學家鮑勃·伯曼組成研究小組,在《生物中心主義》一書提出了有關宇宙的最新的革命性觀點。

什麼是存在?

很多人將這些歸結為客觀唯心主義。我認為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存在是什麼?我一直堅持認為,存在就是人類感應信息的群體性共同認可。無論是對宏觀的世界,還是微觀世界,實際上我們就是這樣真實的判定存在的。存在實際上是人的意識的結果,當然只是感應信息意識(特別注意這一點,不是抽象信息意識)。推而廣之,所有生命生存的基礎就是依賴感應能力,感應不到的存在,對於生命來說就是不存在。

我認為這是人類認知的一個基準,是人擇原理起效應的本源。這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感應信息,一個是群體性共識,兩者必須同時滿足。抽象信息未經感應信息的檢驗,不能說存在;個體的感應信息沒有經過群體性共同認可,也不能說存在。

探索貓所有文章基於如下邏輯:意識本質 —>個人意識 —>群體意識(意識形態:巫術、宗教、哲學、科學、未來某種形態)。關於意識的本質,探索貓認為意識就是「感應」,是各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才叫意識。宇宙萬物都有這種能力,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驗 的精彩文章:

攝影師講述美國核爆實驗照片拍攝經歷
今日頭條的演算法實驗平台:推薦系統應隨場景而變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