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其實曹操不是「漢賊」,否則他自己怎麼不當皇帝!

其實曹操不是「漢賊」,否則他自己怎麼不當皇帝!

曹操是被許多人稱為「漢賊」的。想想他的作為:將衰微的東漢皇帝漢獻帝迎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又讓自己的兒子篡漢,說曹操是「漢賊」似乎並不過分。

但是,衰微的東漢王朝已經註定滅亡,改朝換代是遲早的事情時,曹丕不取代它,其他人也會取代它;而曹操,畢竟沒有由自己取代漢室。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非說曹操就沒有麻煩。因為漢獻帝畢竟還代表著漢室,所以曹操稍有舉措,就要上表奏聞,這很容易給人抓到把柄,無疑是自尋煩惱。

但是,曹操撈到了一大筆政治資本,不但自己成了匡扶漢室的英雄,有了「一人之下」的地位,而且將所有的反對派都置於「不仁不義」的不利地位。曹操任命官吏、擴大地盤、討伐異己、打擊政敵,用的都是皇帝的名義。這自然引起軍閥嫉恨。

袁紹就在建安四年(199年)派出「精兵十萬,騎萬匹,欲以攻許」,企圖消滅曹操,以便自己稱孤道寡,取漢而代之,結果被曹操打得大敗而歸。

正是在曹操的「保護」之下,漢獻帝及漢室才又多存在了二十多年;而曹操利用漢室旗號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無疑是有利於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定的。

曹操寫於建安十五年(210年)的《讓縣自明本志令》,被公認較為真實地反映了曹操的心聲。

針對時人盛傳曹操將「有不遜之志」,曹操在本文里明確宣稱:

「設有天下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分析曹操這個權力者的內心話,不難看出曹操在躊躇滿志的權勢巔峰之時的清醒與明智,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熱衷權力、看重實利的心理。

當時,確實有些人認為曹操有異志,諸葛亮和周瑜等人就公開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在曹操的屬下中,也有人勸他交出兵權,回到自己的封國養老,以此「杜天下人之口」。

曹操當然不會受他們操縱,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如果只圖這種虛名,一旦離開了權力,就會家破人亡,「恐已離兵為人所禍也」。他只能盡一切可能把自己和政權捆在一起,與整個國家共存亡,自己及子孫才不會遭殃。

曹操的屬下也多認為以魏代漢已是歷史必然,沒有必要再打漢室這張沒有意義的牌。曹操多年的僚屬夏侯惇就勸曹操說:

「天下咸知漢柞已盡,異代方起。自古以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

儘管夏侯惇說得滿有道理,曹操仍不為所動,他的回答是:

「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即是說:能為歷史做我應盡的責任就夠了,我反正是不會當皇帝的。

作為傀儡的漢獻帝,如果說他被「挾」時還是少年天子尚不懂事的話,那麼隨著年歲增長,其實他也明白,作為漢朝皇帝,早已歸入歷史,他的存在不過是曹操還有其需要而使漢朝尚苟延殘喘而已。

所以,當曹操對他動不動就大發脾氣時,他也將態度表現得十分明白:

「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

意思是說:你若不再願意輔佐我,發發善心,放我一條生路得了。大有恨不得將皇位拱手相讓的意思。

曹操明白,他如果代漢稱帝,就會徹底毀壞自己一生的聲譽、名節,就會成為真正的漢賊。他奮鬥一生,不能不考慮自食其諾的後果。所以,即使當時已是大勢所趨,魏必然代漢,曹操也寧願做周文王,給兒子鋪好登基之路,而決不會去自己當皇帝。

只能說曹丕不懂曹操,等曹丕自立為帝之後,自稱魏文帝,卻追封曹操為魏武帝。

曹操泉下有知的話應該會吐血三升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唱反調 的精彩文章:

《三國演義》中描寫周瑜「小氣」的3個不合理之處!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后的悲慘人生,不是慈禧哦!

TAG:唱反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