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百戰奇略—舟戰》天時地理 各甄利弊

《百戰奇略—舟戰》天時地理 各甄利弊

七:舟戰

凡與敵戰於江湖之間,必有舟楫(舟楫(jí):船隻。楫,划船的槳),須居上風、上流。上風者,順風,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隨勢,使戰艦以沖之,則戰無不勝。法曰:「欲戰者,無迎水流。」(欲戰者,無迎水流: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第九》,但這裡是摘要引錄。)

春秋,吳子伐楚(吳子:即春秋時吳國公子光,亦即後來指使專諸刺殺吳王僚而自立為君的吳王闔(hé)閭(lǘ)。)。楚令尹卜戰(令尹:職官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所設,為楚國的最高行政長官。這裡具體指陽匄(gài),即楚穆王曾孫子瑕。),不吉。司馬子魚曰(司馬子魚:司馬,官名,西周始置,主管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時仍沿用未變。子魚,即楚公子魴(fáng)):「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戰,吳師敗績。(本篇史例出自《左傳昭公十七年》,又見《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

編者按:《舟戰》一篇旨在闡述水上舟戰應該如何正確利用自然地理條件的原則。劉伯溫認為,凡在江湖水上與敵人交戰,戰船必須選擇上風上流處。因為,位於上風,可以利用風勢以火攻的方式攻擊敵人;佔據上流,敵人逆流而上,會消耗大量的戰船衝擊力,我戰船順流而下,可以利用戰艦用水流的自然勢能去攻擊逆流而上的敵人。從戰爭的基本義理出發,地理條件對交戰雙方都有十分重要的制約作用。在冷兵器時代,藉助風力、水勢等天時地理等自然條件對敵作戰或者對敵防禦,一直是古代戰爭指揮者必須研究的重要問題。

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吳國公子光率軍進攻楚國,雙方相持於長岸,楚令尹陽匄問卦占卜戰爭勝負,占卜結論認為此次戰爭對楚國不利。司馬子魚說:「我們地處上游,佔據了地利優勢,有什麼不吉利」。後與吳國軍隊交戰,大敗吳軍。吳楚長岸之戰,說明了利用天時地利等自然條件利弊來指導軍隊的作戰與防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要素之一。(圖片來自網路,謝謝原作者,如涉版權,請聯繫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春秋霸業的興起
中國一千年古村,村名竟有十二個字,為全國之最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