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八一三事變對中國造成多大損失?上海1186家民營工廠只遷出146家!

八一三事變對中國造成多大損失?上海1186家民營工廠只遷出146家!

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隨著淞滬戰事的爆發,集中於沿海、沿江大中城市及華北、東南一些較為發達地區的工廠有毀於戰火或淪入日本人之手的危險。國民政府為保障支撐抗戰所需工業物資的供應不致中斷,決定有計劃、有步驟地把一批重要的官辦工礦企業遷移到西南和西北內地。一些愛國的民族資本家不甘淪為亡國奴,更不願工廠落入敵偽之手,紛紛要求政府資助遷移到內地各省。同時,為保存中國的學術文化,華北和東部沿海地區的文化和教育機構也陸續內遷,形成了抗戰初期蔚為壯觀的工廠內遷和高校、學術文化機關內遷運動。

淞滬戰場

工廠內遷在七七事變爆發後不久即有籌劃。1937年7月22日,資源委員會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密令,設立國家總動員設計委員會,規定總動員具體事項有糧食、資源和交通統制,民眾組織與訓練,各地衛生機關及人員材料之統制和金融財政之籌劃。其中資源統制指定由資源委員會、實業部、軍政部、財政部、全國經濟委員會、交通部、鐵道部會同籌辦,由資源委員會召集,負責具體實施。

28日,資源委員會機器、化學組召集會議,建議「迅速遷移機器及化學工廠,以應兵工需要,並派員先行接洽」。(《抗戰時期工廠內遷史料選輯》(1),《民國檔案》,1987年第2期,第36頁。)8月6日,資源委員會機器化學組召開會議,議定機器廠內遷具體辦法,其他如橡膠和食品等行業的工廠也被同意一併遷往內地。

淞滬戰場

8月9日,資源委員會根據派出人員與上海工業界人士商洽結果,擬定遷移工廠提案,致函行政院,請求政府補助工廠遷移費用和獎勵工廠內遷,並由政府出面商請銀行低利息借貸給工廠、撥給地畝額等,行政院於次日第324次會議議決:「獎勵金暫從緩議,余通過。由資源委員會、財政部、軍政部、實業部組織監督委員會,以資源委員會為主辦機關,嚴密監督,克日遷移。關於印刷廠之遷移,由教育部參加監督。」(《上海遷移工廠案節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當日,由資源委員會及相關機關聯合組成的監督委員會成立,資源委員會專門委員林繼庸任主任委員,併當夜赴滬監督遷移。

8月11日,由各廠方代表組織的上海工廠遷移聯合委員會成立,在監督委員會指導及監督之下進行工作,顏耀秋為主任,胡厥文、支秉淵為副主任,在監督委員會指導及監督下進行工作。「遷委會」決定各廠在武昌徐家棚附近集中,再分配西上宜昌、重慶,南下岳陽、長沙,同時由資源委員會派委員王寵佑在武漢主持劃地及與銀行接洽事宜,遷委會在武漢設立辦事處,協助進行。遷委會並分別在鎮江、蘇州設分站,協助轉運工作。至此,上海民營工廠的內遷工作正式開始。

八一三事變

八一三事變爆發後,上海一部分工廠的機件,集中閔行、北新涇或南市起運,另一部分靠近租界的工廠,先行搶拆至租界裝箱,由蘇州河或南市水陸起運。遷運的路線為用木船沿蘇州河將機件運至松江,抵蘇州後雇小火車裝運至鎮江,再移裝民生公司江輪直駛漢口。至11月5日,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松江河道告警,於是內遷物資改由怡和輪船運南通,轉民船經運河至揚州、鎮江。12日,上海淪陷。上海工廠內遷運動至此結束。這次工廠內遷,除去公營和國營的工廠外,共遷出民營工廠146家,機器材料抵漢口者為14600餘噸,技術工人2500名。(林繼庸:《民營廠礦內遷紀略》,1942年自印稿第14~15頁。)這對於擁有1186家民營工廠的上海來說,遷出工廠只為極少數,大量工廠淪於敵後,成為中國戰時工業的一大損失。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卷,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

(1937年7月—1938年10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年版。

編輯:林小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76號「幹將」的下場:有人被審判槍決,有人投靠中統戰後得勢
北洋艦隊為何大敗?不要 「罵」李鴻章和慈禧了,罪魁禍首是他!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