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樣的一件事,為什麼《三國志》《後漢書》記載卻截然不同

同樣的一件事,為什麼《三國志》《後漢書》記載卻截然不同

魯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晉文公為確立霸主地位而舉行了踐土之盟,並召周襄王參加。此舉與「禮儀征伐自天子出」的禮制不合,孔子無奈,只好宛轉地記為「天王狩於河陽」。明明是周天子被晉文公架空,孔夫子卻寫成了周天子前往去河陽打獵。自孔子開曲筆之先河,便有了「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

同樣的一件事,為什麼《三國志》《後漢書》記載卻截然不同

即便是孔子這樣的儒家聖人也得遵循潛規則,其他史家自然也無法免俗了。在史界,陳壽的《三國志》被稱為信史、良心之作,即使如此,也有許多「隱諱、虛構、誇張、附會」的地方。

在《三國志》中,曹操於建安年間(196~220)擔任官職均為漢獻帝所賜,可在《後漢書》中卻寫為所有官職皆是曹操自領,而不是漢獻帝所賜。

如:《三國志》中,漢獻帝建安元年(196)秋七月,「……天子假太祖節鉞,錄尚書事。」;「冬十月……天子拜公司空,行車騎將軍」。而同樣的事情,在《後漢書》中卻有截然不同的記載:「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

同樣的一件事,為什麼《三國志》《後漢書》記載卻截然不同

《三國志》建安九年秋九月「……天子以公領冀州牧。」在《後漢書》中則變成了「曹操……自領冀州牧。」;《三國志》建安十三年夏六月,「……以公為丞相。」;同樣的事情在《後漢書》中,則變成了「夏六月……曹操自為丞相。」

《三國志》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後漢書》則記為「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為魏公,加九錫。」

《三國志》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後漢書》則稱「夏四月甲午,曹操自進號魏王。」

同樣的一件事,為什麼《三國志》《後漢書》記載卻截然不同

許多人認為,史書記載存在的差異,是因為陳壽入晉後,西晉承曹魏,故須尊曹魏為正統,所以對曹操有所隱諱,說成是漢獻帝賜封。而范曄是南朝宋人,無需再為曹魏隱諱,故而寫出事實。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有不足之處,或者說都不完全符合史實。

到今天,曹操早已經是個被臉譜化的人物,一想到他,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挾天子而令諸侯」,進而聯想到曹操的種種跋扈不臣。

顯然,這種說法是受文學作品、戲曲等影響的結果,歷史上的曹操挾天子令過哪路諸侯?袁紹、袁術兄弟,顯然二袁不曾尊奉過漢天子;劉備、劉表、劉璋這類所謂的漢室宗親,哪個象曹操那樣尊奉過漢天子?劉表、劉焉(劉璋父親)在各自的一畝三分地為所欲為,從來沒有挽狂瀾於既倒的任何嘗試,反而是種種逾越不臣的舉動都見載於史冊。就在曹丕篡漢後,漢獻帝仍健在的時候,劉備就打著光復漢室的旗幟迫不及待地稱帝了。為何不是遙尊漢獻帝,繼續奉其為正統,而是急於自己稱帝?這豈不是自打耳光,劉備就是如此匡扶漢室的嗎?

同樣的一件事,為什麼《三國志》《後漢書》記載卻截然不同

如果曹操真的可以挾天子而令諸侯,那麼江東孫權為什麼不俯首稱臣?而寧願掙個魚死網破也要與曹操死磕到底?

事實是,漢獻帝對地方諸侯的約束力與影響力微乎其微,根本沒有人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中,與劉備、孫權相比,真正尊奉他的是曹操。如果沒有曹操,漢獻帝莫說是錦衣玉食,能不能象個普通人一樣安安穩穩活到老、壽終正寢都是個問題。

即使是心有不甘,曹操的那些官職也必須由漢獻帝親自任命才是。漢獻帝最應該感激的人就是曹操,終曹操一生,也沒有越雷池一步,他的人生理想,一直在修正,晚年的曹操,只是想做個周文王罷了。

公允地講,陳壽《三國志》確有不得已的隱諱之筆,但范曄《後漢書》的記載又難免矯枉過正,有失偏頗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風宋月 的精彩文章:

孫悟空為啥喜歡給妖怪當外公?其實跟北京人喜歡稱爺差不多
唐代數字是否大寫?崔珏能否將貞觀一十三年改為三十三年?

TAG:唐風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