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本文是獨孤豹原創文章,如有轉載敬請說明。細讀中國歷史,歡迎關注獨孤豹。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因為《道德經》一書,本質上講的是君王南面之術,是為了說明治國之道以及警醒統治者,通俗點說這是一部治國全書,和後來《資治通鑒》意義差不多。

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老子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老子反對「仁義」!

如《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老子認為是社會道德敗壞到一定地步,才會有仁義產生,換句話說,到了社會需要弘揚仁義道德的時候,一定是道德早已敗壞。

再如《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認為道在德先,德在仁先,社會道德淪喪,才會有仁義之說,仁義如果都難做到,才會有繁複禮節產生。

再看這句話里的「芻(chu)狗」,意思是用草紮成的狗,一般用於祭祀之中,祭祀完多半會扔掉或燒掉。聖人,指的是統治者,也就是君主。

因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說的是天地無心於萬物,任其自由生長,君主無心於愛民,任由百姓自己發展。

這樣看起來比較殘忍,上天不應該愛萬物?君主不應該愛民如子?

但是天地、聖人不仁慈,才會公平啊!

人類、動物、植物,都是天地生靈,天地對一個種類仁慈,就是對其他種類不公。比如風雨雷電,有期盼下雨的生物,必然也有厭惡下雨的生物,天地怎麼能講偏愛(仁慈)?

同樣,君主對一部分百姓仁慈,必然會損傷另一部分百姓的利益,只有真正做到不偏不倚、無心無為,才能至公有為。

這和《道德經》主旨一致,老子在《道德經》全書強調的莫過於「無為」二字。何謂無為?通俗點說就是不要瞎折騰。

如《道德經》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老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做到了清靜無為,不折騰百姓,百姓會自然富足安樂。比如漢初黃老治國、與民休息,最終實現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

本文是獨孤豹原創文章,如有轉載敬請說明。細讀中國歷史,歡迎關注獨孤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獨孤豹 的精彩文章:

曹操被呂布狂虐,袁紹向曹操伸援手,程昱卻說千萬不能要!
《大明王朝1566》里馮保向嘉靖報祥瑞,犯了什麼職場大忌?

TAG:獨孤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