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雙人坦克 路在何方?:布置方式

雙人坦克 路在何方?:布置方式

雙人坦克的兩種方案

上面已經提到,坦克乘員的作用包括「開車、打炮、指揮通信聯絡」這三大塊,核心是前面兩大塊。在裝有自動裝彈機的坦克里,僅用3名乘員——車長、炮長、駕駛員便可以完成這些任務。三大塊任務,3名乘員各有側重:車長負責指揮通信聯絡,以腦力勞動為主;炮長負責打炮,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駕駛員負責開車,也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儘管車長好像是「動嘴不動手」,似乎很清閑,其實,車長是最「操心」的,不可精簡;況且,即使是2名乘員的一輛坦克,也是一個戰鬥單元,總要有個頭。所以,要實現雙人坦克,只有兩種可行性方案:①、Ⅰ型雙人坦克,由車長(C)、駕駛員(D)以及機器人炮長(RG)或目標的自動搜索、跟蹤、射擊裝置組成,簡稱車/炮長+駕駛員型;②、Ⅱ型雙人坦克,由車長、炮長(G)以及機器人駕駛員(RD)或自動駕駛裝置組成,簡稱車長兼駕駛員+炮長型。兩種雙人坦克的乘員任務框圖文中圖所示。

從世界各國研製三人坦克或嘗試研製雙人坦克的實踐來看,美國幾十年前在研製MBT-70主戰坦克的過程中,曾試圖採用自動駕駛裝置將駕駛員移至炮塔內而未能取得成功的事例來看,實現Ⅱ型雙人坦克的難度相當大,不足取。而從俄羅斯研製成功T-14「艦隊」主戰坦克的實踐來看,將3名乘員全部移至車體內而採用遙控炮塔的方式,已經順利實現。此時,距離實現Ⅱ型雙人坦克僅有「一步之遙」。再進一步,採用自動搜索、跟蹤和射擊的智能化火控系統,即將車長和炮長的功能合二為一成為車/炮長,便可以實現Ⅰ型雙人坦克。所以,筆者認為,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上,實現Ⅰ型雙人坦克,即車/炮長+駕駛員的雙人坦克,更為現實些。下面的內容,也是圍繞Ⅰ型雙人坦克來討論的。

從當前一些先進國家研製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汽車)的情況來看,已經取得了無人汽車可以「成功路試」的可喜成果,大有在若干年後無人汽車可以「滿大街跑」之勢。不過,考慮到坦克越野駕駛時路面的複雜性,很多情況很難預先判斷,實現「機器人駕駛員」(RD)的難度相當大,在一二十年內實現「無人駕駛坦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換句話說,在可以預見的幾十年內,坦克駕駛員那是「必須的」。

從當前三人坦克中車長的任務分工來看,車長大體上有如下四項任務:①指揮坦克作戰,觀察戰場,搜索、指示目標;②利用無線電台同上級和友鄰構成通信網路,實時通信聯繫;③操縱高射機槍對空射擊;④起到一名乘員的作用,如參與日常保養、潛渡和涉渡的準備、自救和牽引,自動裝彈機故障時充當裝填手等。可以認為,這四項任務中,第一條最重要。下面的三條中,第二條通信聯絡上,炮長直接掌控電台,沒有任何困難,從「減少層次」方面來看,似乎更有利些;第三條操縱高射機槍上,通過遙控方式操縱高射機槍目前已經實現;至於第四條,車輛保養的任務,可以交由專門的保養分隊去干。所以,關鍵的關鍵,是要研製出智能化的、帶自動跟蹤裝置的火控系統。只要在這方面得到技術突破,那麼,將車長和炮長「合二為一」成為車/炮長,雙人坦克的實現就將指日可待。

目前,炮長的「操縱」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駕駛員的手和腳(當然還有腦、眼、耳)都用上了,一隻腳操縱油門(踏板),一隻腳操縱離合器,必要時還要離開一隻腳踏腳剎車(腳制動器),真夠忙活的了。不過,坦克駕駛員也好,汽車司機也好,並沒有感到多忙活,已經習慣了。車長主要利用腦、口、眼、手,腦力勞動為主。而炮長主要利用眼、腦、口、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是否可以將炮長「空閑」的雙腳也利用來操縱呢?值得認真研究。

雙人坦克 路在何方?:布置方式

雙人坦克的幾種乘員布置方案

在Ⅰ型雙人坦克的前提下,兩名坦克乘員的具體布置方案,還有三種選擇。下面逐一加以分析。

1、兩名乘員均布置在車體內、並排而坐的方案

這是討論得最多的一種方案。美國蘭德公司諮詢報告中,優先推薦的雙人坦克的乘員布置方案,就是這一種(如文中圖)。

這種方案的最大優點是乘員的生存力最強。兩名乘員均布置在車體內部位置較低處,正前方的水平裝甲厚度達1

300毫米以上,再加上採用隔艙化的總體布置,乘員艙、彈藥艙和戰鬥部、動力艙完全分開,使坦克乘員得到最好的保護。火炮和炮塔是遙控操縱的。俄羅斯勝利日大閱兵時所展示的T-14「艦隊」主戰坦克,已經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由於潛望式的觀瞄儀器處於坦克的最高位置,乘員的觀察條件甚至要優於現行的主戰坦克。由於採用了無人炮塔,炮塔的容積可以大大減小,有利於減輕整個主戰坦克的戰鬥全重。在這方面,T-14主戰坦克只是開了個頭,炮塔減重的潛力還很大。這個方案還有一些潛在的優點,如:便於布置雙套操縱系統;兩名乘員並排而坐,有一種夥伴和兄弟的關係,心理狀態好;便於乘員車內互換位置和車內外換班等。

這種布置方案的不足之處為:①炮塔和火炮要有一套遙控裝置,機構複雜。但從俄羅斯T-14「艦隊」主戰坦克的實踐來看,這方面的問題已經解決。②坦克乘員只具有間接觀察、瞄準的能力。但這不是一個大的缺點,只是一個習慣問題。嚴格講,當今的主戰坦克上用的潛望式觀察鏡和瞄準鏡,也是一種間接觀察,無非是兩塊三角稜鏡兩次折射後將圖像傳遞給坦克乘員眼睛而已。潛艇的水兵一直用長筒的潛望鏡對外觀察,並沒有感到什麼不便。從技術上講,遙控操縱和頂部間接觀察問題,已是成熟的技術,不存在大的問題。

2、兩名乘員一前一後布置在車體內的方案

這種乘員縱列的布置方案具有第一種方案的大部分優點,而且可以較容易地變型為三人坦克或雙人坦克。但它的最大缺點是車體加長了800毫米,要增加一對負重輪。車體加長後,使整車的形體增大,戰鬥全重增加,對坦克的中彈率有不利影響。一個潛在的考慮是,可採用動力-傳動裝置前置的布置方案,或者採用動力裝置前置、傳動裝置後置的布置方案。但是,這樣一來帶來的其它問題又凸顯出來,這裡不再一一分析。總的看來,這種布置方案不如第一種布置方案。

雙人坦克 路在何方?:布置方式

3、一名乘員在車體內、一名乘員在炮塔內的布置方案

細分起來,這種布置方式又可分為兩種方案。一種和當代的三人坦克最相近,取消炮長,車/炮長用智能化的自動跟蹤和射擊的火控系統操縱火炮射擊。這種方案實現起來較容易,坦克的造價也會相應較低,但是,坦克的車高較高,戰鬥全重也要高些,車/炮長的生存力明顯不如第一種方案。另一種是車/炮長布置在炮塔後部最高處的方案(如圖)。這種方案的坦克,車長和車寬和第一種方案的一樣,但車高要高出不少;兩名乘員間的夥伴關係比第一種方案的弱些。它的最大優點是車/炮長具有頂部的直接觀察能力,甚至用肉眼也可以直接觀察;車/炮長的正面防護能力也相當強,但炮塔頂部的防護相對較弱,對火炮及炮塔的操縱控制仍然要採取遙控方式。從總體上看,這種方案比起第一種方案要稍差些,但仍不失為一種可以考慮的方案。

三種方案的共同特點是:三大塊——乘員艙、戰鬥部分、動力艙均採用隔艙化布置,功能分明,人-機界面清晰;彈藥和燃油均布置在車內最安全的中部,誘爆的危險性大大降低。當然,在戰鬥情況下,戰鬥室和動力艙的可接近性變差,對各個部件的可靠性和故障診斷功能,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上面的簡要分析可以看出,儘管只有兩名乘員,布置起來也是挺有講究的。三種方案各有優缺點,以第一種方案為最優,第三種方案次之,第二種方案最差。具體設計時,還要結合戰鬥室的布置、動力-傳動裝置的布置綜合加以考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回顧蘇伊士城保衛戰:裝甲墳場(下)
雙人坦克 路在何方?:難點所在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