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洛陽有座「老吳橋」,殘垣斷壁記錄了洛河建橋的輝煌

洛陽有座「老吳橋」,殘垣斷壁記錄了洛河建橋的輝煌

原標題:洛陽有座「老吳橋」,殘垣斷壁記錄了洛河建橋的輝煌


作者:洛陽車人


洛陽有座老吳橋,殘垣斷壁折了腰,當年「英豪」被水困,面子敗水鬼浪濤…大部分洛陽人都知道,洛陽有座「老吳橋」,吳佩孚修的呀,橋的真名:不知道….多少橋孔、幾根橋樑?那更不知道了…看圖吧。


首先說一「奇葩」事兒,老吳橋的根基也是「木頭」,您信嗎?未拍到實物我也不信,有網友曾質疑那個年代造橋「是不是偷工減料?」哈哈,我看不是,當年就是這個工藝,毋庸置疑,如果我們楞要用當今的建橋工藝去分析那年月是否出了「腐敗」,那就聯想的太深了,如果我們那一年能看到下游千米處的「天津橋」墩子里也有木頭,就會釋然啦…



「老吳橋」是一座非常尷尬的橋,儘管它是河南省第一座「鋼筋水泥」,但基本上未出過啥「大力氣」,最後還要被「炸毀」淹沒在水裡被浸泡….


老吳橋,(又稱天津橋)。位於東下池與對岸西楊村之間的洛河上,在隋朝天津橋遺址上游1160餘米處,為民國初期河南建成的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樑。(這個數據夠精確)。



民國十年(1921),南通的張謇組織上海北方工賑協會,來洛舉辦工賑,盤踞洛陽充任直魯豫巡閱副使、兼兩湖巡閱使的直系軍閥吳佩孚,乘機勸說該會資助建橋。就在洛河上建成一座雙柱式現澆鋼筋混凝土墩台簡支橋樑,亦名"天津橋"。橋名至於橋的中孔兩側,內側兩邊為藍色水磨石隸屬大字,上款為"上海北方工賑協會重建",下款為"民國十年"兩行陰文小子,橋外兩邊為行書,上游一側刻有"天津橋"。橋供23孔,中間21孔單跨9.2米,兩邊孔各6米,全長206米,橋寬6.1米,橋面凈寬5.6米,民國11年(1922)6月28日,吳佩孚上橋驗工,適逢洛水暴漲,橋兩端被洪水沖斷,橋南端沖毀3孔,因河道主流南移,橋被擱淺。


1923年,吳佩孚又興工修復了北頭引橋,將南頭築成土坡,維持橋樑通車,並動工將橋向南接長,以跨過主河道,新修橋墩砌出水面,後因吳佩孚兵敗而告停,在洛河上僅留下一座廢橋殘基。後因洛河漲水,危及兩岸安全,因防汛需要,於1980年7月又炸毀9孔,至今尚存殘橋墩基和遺迹,該橋雖然失去了使用價值,但為後來的橋樑建設提供了借鑒。



2007年11月洛陽市人民政府第40次常務會議,依據國家文物保護法規定,公布了市第3批文物保護單位和遺迹179處,其中"老吳橋"被列之中。



看看這裡的「天津橋」遺迹,「老吳橋」、「林森橋」殘段,歷史記錄了洛陽建橋的輝煌,記錄了誰建的榮耀,「殘垣斷壁」也印證了「科技與洪水」的對抗,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在洛陽看到了先人從:石頭拱橋開始到水泥混凝土大橋的發展歷程,最早的拱橋「旅人橋」在洛陽偃師,洛陽「天津橋」也印證著隋唐時期洛陽的輝煌,「老吳橋」雖然很尷尬,很快就被「林森橋」和「洛陽橋」替代,但它依然是文物,需要我們去研究,去警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洛陽攝影網 的精彩文章:

唐朝名相姚崇創開元盛世,宋代名臣范仲淹憂國憂民,洛陽伊川遊記
春節前夕回新安縣老家,尋訪鐵門歷史,留住當下印記

TAG:洛陽攝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