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全球空間與「一帶一路」研究·文化卷》前言

《全球空間與「一帶一路」研究·文化卷》前言

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一切物質系統中各要素共有和相互作用的標誌。在空間理論的拓展中,區域秩序、區位節點和區域分工,構成了共時態穩定的空間區位;空間實踐、空間關係和空間表徵,形成了共時態穩定的空間結構;控制與重組的空間佔有、交換與分配的空間生產、制度延伸與市場擴大連接的文化投射,形塑了共時態穩定的空間權力。在位置、距離、方向所構成的空間基質上,由位置的確立、距離的度量、方向的指謂進行的空間表達,指向了萬物寄寓的場所,指向了物質運動的機緣,指向了國際秩序在空間結構中的作用,指向了這種作用的關係和表徵的現象在空間的集聚規模與態勢。

國家戰略在戰略體系中位於最高層級。作為以實現國家總目標而制定的方略,國家戰略是具體時空條件下,對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國家力量的綜合運用,是國家建設與發展的整體統籌,是維護國家安全、提升綜合國力的計劃與策略。在多維互動的空間界域連接中,在系統結構空間作用的程式里,「一帶一路」戰略秉承「和衷共濟」的基本理念,將亞非歐捲入開放與發展的大潮中,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互聯共通的同時,無縫對接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彼此承認、平等交往、理解溝通和優勢互補。就此而論,「一帶一路」既是新形勢下中國對外開放的空間戰略,同時也是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探索,彰顯了中華民族對世界和平發展的責任與擔當。

文化是人類改造世界的主觀方式和現實圖景。文化是具有物質載體的人化的世界,正是通過物質實在的承載,觀念形態的文化可以為人們感知、覺察、領悟和涵化;而承載了文化的「物質實在」亦因此具有了觀念形態的內涵、意向和價值的表達。社會與文化具有同一性但不是同一體,社會形態以經濟為基礎、政治為中介、文化為導向。人類通過實踐改造了自然、形成了社會、創造了文化。「一帶一路」文化戰略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生態共同體為戰略目標;以共商、共建、共享為戰略範式;以經濟基礎之上、政治中介之下、文化導向之中的政策溝通、設施連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為戰略舉措,凸顯了「文明互鑒相向而行」的東方智慧。

基於「一帶一路」之「空間」「戰略」「文化」的結構與關係,本書試圖從位置、距離和方向衍生的空間區位、結構、權力的共時中,闡析「一帶一路」的內涵、目標和範式,審視政治、經濟、文化支點上的節點與內容;從「絲綢之路」傳統縱軸的現實延伸、「國際秩序」傳統橫軸的時代拓展中,生成「一帶一路」歷史演進的邏輯脈動;從話語表達、多維支撐、軟實力釋放的價值歸旨中,凸顯「一帶一路」文化意涵的東方語境;從「一帶一路」境內國土文化物態轉換的土地開發中,明晰均衡國土空間與「一帶一路」發展的空間對接;從「一帶一路」境外文化融通的空間承載、空間演進和空間敘事中,詮釋「一帶一路」文明互鑒的空間向度;從大數據平台的創設和鏈接中,展示「一帶一路」戰略現實演繹的可視性表達。

討論完整的歷史,需要描述諸種空間,回眸世界的進程,空間的註腳往往承載了利益的向背。由此出發,「一帶一路」不僅具象了物質意涵的文化符號,而且「牽涉於『歷史地』決定社會關係之中,而這些社會關係賦予空間以形式、功能和意義。」受此影響,全球空間格局中的「一帶一路」必然具有了時間與空間的交互。於筆者而言,連接「空間」「一帶一路」「文化」的研究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倍感壓力和困惑,常常是某個問題有所思考,接踵而來的卻是更多更複雜的新問題。不完善、不成熟,掛一漏萬是顯而易見的。然而,成長和快樂往往領悟於痛苦與思考之後,這或許就是文化教育工作者生活的特質。承藉於此,於本書出版之際,期待得到同仁們的賜教與指導,那將是筆者最大的欣慰與收穫。

本書以「絲綢之路」縱軸的現實延伸和「國際秩序」橫軸的歷史演進,闡析「一帶一路」戰略的實然脈絡、應然走向和關係共演的邏輯生成;以「一帶一路」軟實力釋放的價值歸旨、「一帶一路」境內國土文化的現實物化、「一帶一路」境外文化融通的空間向度,探討「一帶一路」文化戰略的東方語境和文明互鑒的空間敘事。

作者簡介

詹小美,中山大學文化哲學與歷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特聘館員。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哲學動態》《光明日報》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課題;已出版《民族凝聚力研究》《民族精神論》《民族文化認同論》等專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永樂大典》的編纂修訂,原來是這個人主導的
溫儒敏:談談困擾現代文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