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春新氣象 共享高質量

新春新氣象 共享高質量

點擊文末

GIF

說溫暖

黃保才

冬春之際,「溫暖」毫不例外成為熱詞。寒冬臘月,人們沉浸在嚴寒中,自然而然表現出對溫暖的極度渴求;春回大地,溫暖隨著麗日與惠風而來,直抵人們身心,擋也擋不住。

大自然因時序更替,捎給人們的溫暖,就像其帶來的寒冷一樣,對誰都一視同仁,無足掛齒。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遞的溫暖,才彌足珍貴,值得津津樂道。黨委政府領導走訪慰問困難群眾,噓寒問暖;社團組織和志願者彰顯愛心做公益,扶弱幫困;親朋鄰里單位同事互致新春問候,傳情達意……這些蕩漾在人間的融融暖意,讓社會變得更和諧,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對每個人來說,溫暖是一種恰如其分、舒適相宜的感覺,是人們追求的高質量生活不可或缺的體驗。在整個社會邁向全面小康的今天,大多數人在物質上並不缺少溫暖,但還有一些人群,如鰥寡孤獨者、殘障人士、特困家庭和不能自食其力者,依然缺衣少食,墜於困頓,更需要全社會伸出援手,捂暖他們生活的信心。他們在逢年過節綻放的笑顏,是一個地方、一個社會文明進步最暖人心的標誌。

真心實意把溫暖送給最需要的人,還得注重方式途徑。「溫暖何妨悄悄送」,說的就是從維護人的尊嚴出發,不事張揚地將慈善之舉,施予扶助對象。近讀一本雜誌,說有個德國老太太,為使流浪者不餓肚皮,就請他將家門口的木頭搬至不遠處,才以報酬的方式給予食物,為幫助不同的流浪者,她又要求後者將木頭搬回原處。其實她根本不需要搬動木頭,只不過受助者並不知情。這份潤物細無聲的愛心,避免了我國古代「嗟來之食」的尷尬。

送溫暖還須送「恆溫」。市領導在走訪慰問困難群眾時要求,各級各部門「時刻牽掛群眾冷暖,千方百計解決群眾遇到的困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送「恆溫」,一方面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一年到頭,加密送溫暖的頻率;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更加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從根本上解決困難群眾的生計問題。

對大多數「食有魚、出有車」的人來說,溫暖更多地體現在精神層面,常常是人際間的「潤滑劑」「粘合劑」。人與人交流溝通,言為心聲,「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從這個角度看,溫暖堪與「文明」「和合」掛上鉤。新年新氣象,人們於日常生活中,在台州和合文化的熏染下,應該多講暖心話,不說傷人語。

敬老院里幸福過大年

記者王依友 通訊員王恩興

大年初一上午,走進路橋區金清鎮下樑敬老院,大紅燈籠高掛。打牌、聊天、看電視……吃過早飯,身穿新衣服的老人們都各自找到了喜歡的娛樂活動。

食堂里,工作人員正忙著清洗蔬菜,準備午餐。牆壁上貼著一張春節期間的菜單,每天吃什麼一目了然。「我們中午的菜是方糕、白菜、豆,還有燴肉片,晚餐會更加豐富一點。」食堂廚師說,「為了讓老人們春節期間吃得更好,我們每天都有加菜。考慮到有的老人要回家與親人一起過年,院里還提前幾天吃了年夜飯。」

辦公室負責人應子法,正忙著準備於下正月初三上午舉行的「2018迎春遊園」活動。應子法說:「我們一共安排了『百發百中』『青蛙跳水』等七個項目,這些活動難度都很低,為的是讓更多的老人參與進來。」

2017年7月1日,經過公開招投標,金清鎮下樑敬老院正式以公辦民營的方式託管給江蘇郎高集團運營管理。郎高投入3000萬元用於該敬老院的裝修(含設備添置)、消防設施改造、園內環境提升等,新建大樓按護理院標準建設。在新建的護理大樓里記者看到,每個房間都有獨立衛生間、坐式馬桶、感應式燈控開關、液晶電視、空調等設施,走廊上還專門為老人設計了防滑地膠和安全扶手。

據悉,這棟新建的護理大樓,為敬老院新增床位350張,總床位接近700張。此外,大樓配備醫護工作人員40多名,並具備醫院的常規檢查功能。應子法告訴記者:「每個房間都住兩到三名老人,目前,敬老院入住老人300多人,平均年齡80歲以上。」

「我來敬老院快7年了,現在生活是越來越好,節假日院里還會安排活動,把我們照顧得十分周到。」正在看春晚重播的徐奶奶說,「昨晚我們老年人睡得早沒看到春晚,這不上午大家一起看重播,熱鬧熱鬧。」

應子法說:「每逢佳節,社會各界都會有熱心人來我們敬老院探望慰問老人。前幾天,志願者們就帶著燈籠、春聯、餃皮、肉餡來到這裡,為老人們貼春聯、包餃子,給老人送上新春祝福。」

移民全家福 故土留記憶

通訊員項瑞國 王華斌攝

正月初一,在仙居朱溪鎮嶺梅村,縣攝影家協會會員正在為村民拍攝全家福。當天,仙居縣攝影家協會的10多名骨幹走進朱溪水庫庫區,挨家挨戶為即將搬遷的村民免費拍攝全家福,留住故土記憶。朱溪水庫是台州市正在建設的重要飲用水源地工程。為了這項惠民工程,過完這個春節,朱溪鎮有10個村要搬遷到30多公里外的新址。

兒女的孝順最暖心

記者李 潔

「來來來,奶奶抱抱,我的孫女哦。」因為「大年初一不掃地」的習俗,環衛工陳絹花難得有了一天節假日。昨天,她終於有時間抱抱出生10多天的孫女了。

陳絹花是仙居一名普通的環衛工人。10年前,因為一場車禍,丈夫喪失了勞動能力,家庭的生活重擔落在了陳絹花身上,那年她39歲。10年來,陳絹花靠著掃街養活了丈夫和兒女。

早出晚歸,陳絹花幾乎每天都在街上忙活,連剛出生的孫女,她也無暇照顧。「想想挺遺憾的,都沒有時間好好抱過孩子。」看著手裡的「小肉團」,陳絹花滿眼慈愛。

令人欣慰的是,母親的辛苦,兒女都看在眼裡。「兒子很孝順,我沒有時間照顧媳婦,都是兒子自己承擔,剛好又是過年,家裡的事情都是兒子做的,他讓我不用操心。」提起孩子,陳絹花笑開了花。

陳絹花說,自從丈夫出事,家裡經濟就不寬裕了。但是孩子懂事,從不抱怨,還幫她分擔,「我負責的區域店面多,垃圾多,工作量大,有時一天下來真很累。但想到家人,心裡都是暖暖的,就有了動力。」

「大年三十晚上,年夜飯是兒子做的,女兒女婿也回來陪我們吃飯。我吃完又出去掃地,兒子就打來電話,說在家等我回來一起看春晚。初一一大早起來,兒子已經做好了早飯。吃完,我好好抱了抱我的小孫女。下午,抱著孫女和街坊鄰居聊了會兒天。兒子媳婦說讓我好好休息,家裡活不用忙。」陳絹花說著,止不住眼裡的笑意。

「媽,可以吃飯了,一會兒涼了。」天色漸漸暗下來,陳絹花的兒子過來叫她吃飯。「馬上來,馬上來。」陳絹花應了一聲,跟記者告別後,抱著孫女走進了自家屋子。

一位盲人與一元錢愛心

通訊員陸 最 陳 琦

正月初一,天台盲人推拿師季委在服務完一名顧客後,又習慣性地把一元錢存入自做的愛心箱里,這樣的「愛心之旅」他已經堅持了5年。

今年40歲的季委,十年前,由於眼睛視網膜病變,漸漸失去光明。「我不能成為家中累贅,應該堅強地生活下去。」面對病魔,季委沒有被打倒,他刻苦努力,學會了推拿技術,積極面對生活。

學會技術後,季委和妻子項麗娟一道開了一家推拿店。

「失去光明,我反而更加體會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含義。」季委說,在失明的十年里,他經常得到社會好心人的幫助,印象最深的是5年前連續碰到的幾件小事。去杭州考技術執照,過馬路時有好心人主動過來攙扶他;買車票時,也有好心人領他去售票口;孩子讀書經濟上遇到困難,村幹部送來了贊助費……

一件又一件暖心的事深深地觸動了他。他與妻子商定,每推拿一名客人捐一元錢,用於幫助其他貧困家庭。這個善舉一做就是5年多時間。「雖然捐贈的錢不多,但我很開心。」季委說,「以後如果有能力,我想捐得更多一點。」

2015年,項麗娟報名參加了當地的一個「愛心團隊」。每次活動回來,項麗娟都會把經過詳細地告訴季委。季委聽後非常高興。

1月28日,在「天台愛心團隊」年會上,當地一家企業負責人聽了季委的故事後很是感動,決定捐贈2萬元給季委,以減輕他家的經濟壓力。沒想到的是,季委把這筆錢第一時間轉贈給了「天台愛心團隊」。

在季委做出上述舉動時,項麗娟和孩子就在他身邊。項麗娟悄悄對孩子說:「我們家雖不富裕,但你是幸福的,過年有新衣穿。可是我們縣還一些小孩子沒有爸爸媽媽陪在身邊,過年沒有新衣服穿。我們捐獻這筆錢就是讓他們和你一樣有新衣服穿。」孩子聽後也非常支持父母的決定。

「愛心就像糖一樣,你傾注得越多它就越甜。」這是季委經常念叨的一句話。

給回不了家的人 「留一扇門」

記者朱玲巧

正月初一,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包美英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站里。春節期間,救助站全體工作人員24小時值班,熱線暢通。這個「習慣」已經保持了10多年,為的是給城市角落徘徊的人「留一扇門」。

初一的窗口很「冷清」,包美英卻很欣慰:「這說明城市裡的流浪者少了。」

前陣子氣溫驟降,是救助站較忙的時候,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上街巡邏尋找街頭的流浪者。「我們希望每一位流浪者都能夠順利回家,實在回不了家的,也能在救助站里過年,感受台州的溫暖。」包美英說。

救助站長期滯留人員安置點下陳善愛老年公寓早已布置一新,一盞盞大紅燈籠,一副副新春對聯,年味挺濃。

年前幾天天氣好,和普通人家一樣,這裡也進行了大掃除。院長陳雪蘭帶著工作人員一起把受助人員的被子、衣物都清洗了一遍,曬得暖烘烘的。

曾經在商業街流浪多年的小強,從2015年開始住進了這個家。新年第一天,小強換上了救助站送的新衣服、新鞋子,坐在院子里的長椅上笑呵呵。

「小強,鞋子是不是又穿反了。」陳雪蘭一邊說著一邊蹲下身幫小強換鞋。小強笑得更開心了,爽朗地叫了聲:「乾媽。」

他用並不流暢的語言告訴記者,在這裡有老師教他唱歌,吃喝不愁,過年過節有滋有味,和以前流浪的日子相比,這樣的日子簡直「賽神仙」。說著,他掏出口琴吹了首《世上只有媽媽好》,以前他最愛的歌是《流浪歌》。

節前,救助管理站全體工作人員,帶著食品、被子等慰問品,在這裡舉辦了迎新年活動,大伙兒還吃了頓熱熱鬧鬧的年夜飯。

年夜飯特地選了台州特色小吃食餅筒,不少受助人員是第一次吃上自己親手包的食餅筒。

「我們就是他們的親人,要讓他們像普通人一樣,過上一個熱鬧而溫馨的春節,真正感受到家的溫暖。」陳雪蘭說。

堅守崗位 美我公路

通訊員陳偉紅 林建國攝

2月15日,黃岩公路人堅守崗位做好保潔。圖為養護人員在82省道清洗護欄。

歡樂中國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台州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台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