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家大劇院震撼人心的結構美

國家大劇院震撼人心的結構美

作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標性建築,中國國家大劇院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西側,中國國家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

(圖片來源網路)

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的國家大劇院方案是一座造型新穎、前衛的建築,建成後將宛如「一滴晶瑩的水珠」。

橢球殼體外環繞人工湖,湖面面積達3.55萬平方米,各種通道和入口都設在水面下。

經由國家大劇院北門主入口進入大劇院的內部主體建築,首先需通過位於人工湖下方的北水下長廊。

這條水下長廊長約80米,寬約24米,頂部採用玻璃天棚搭建而成。

上方湖水波光粼粼,層層漣漪在太陽的照耀下,透過玻璃質地的天花板投影下來,

與兩側青石板牆壁上疏密有致的氣泡狀小孔相映成趣,遊客猶如置身於藝術海洋一般。

國家大劇院外部為鋼結構殼體,呈半橢球形,平面投影東西方向長軸長度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軸長度為143.64米,建築物高度為46.285米,比人民大會堂略低3.32米。

大劇院地下深度有10層樓那麼高,有60%的建築面積都在地下,是目前北京地區公共建築最深的地下工程,

最深的地方是-32.5米,這個位置在歌劇院的舞台正下方。

國家大劇院殼體結構由一根根弧形鋼樑組成,1萬8千多塊鈦金屬板和1200多塊超白透明玻璃形成3.6萬平方米的巨大天穹。

6750噸鋼樑架起世界上最大的最大穹頂,整個穹頂沒有使用一根柱子支撐。

大劇院殼體由18000多塊鈦金屬板拼接而成,面積超過30000平方米,18000多塊鈦金屬板中,只有4塊形狀完全一樣。

鈦金屬板經過特殊氧化處理,其表面金屬光澤極具質感,且15年不變顏色。中部為漸開式玻璃幕牆,由1200多塊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

整個殼體風格簡約大氣,鈦金屬板和超白透明玻璃兩種材質經巧妙拼接呈現出唯美的曲線,營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開的視覺效果。

(圖片來源網路)

每當夜幕降臨,透過漸開的「帷幕」,金碧輝煌的歌劇院盡收眼底。殼體表面上星星點點、錯落有致的「蘑菇燈」,如同撲朔迷離的點點繁星,與遠處的夜空遙相呼應,使大劇院充滿了含蓄而別緻的韻味與美感。

據說,穹頂外層塗有納米材料,當雨水落到玻璃面上時,不會留下水漬。同時,鈉米技術還大大降低了灰塵的附著力。

為防止雨滴落在面積有十個足球場大的穹頂上產生的噪音,清華大學進行了反覆實驗後得到圓滿解決。

實驗表明,若不進行有效的防噪處理,當雨水降落時整個穹頂內的聲音將猶如萬鼓齊鳴。

歌劇院在牆面上安裝了弧形的金屬網,聲音可以透過去,而金屬網後面的牆是多邊形,

這樣就形成了視覺的弧形和聽覺空間的多邊形,做到了建築聲學和劇場美學的完美結合,使得混響時間達到1.6秒的效果。

公共大廳擁有國內跨度最大的穹頂。穹頂距地面46米,由無數根巴西紅木拼裝而成,其間以金屬條分割為若干個區域。

每條紅木的色彩深淺有別,每個區域的拼貼走向各不相同,充滿變化和層次,放眼望去,彷彿在蒼穹之上畫出了一道道韻律感十足的弧線。

整個穹頂充溢著靈動、跳躍的神采,置身其間猶如進入了樂器內部的音樂世界。

國家大劇院造型新穎、前衛,構思獨特,是傳統與現代、浪漫與現實的結合。

要表達的是內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寧靜籠罩下的內部生機。

國家大劇院龐大的橢圓外形在長安街上顯得像個「天外來客」,一個簡單的「蛋殼」孕育著生命,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與另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洋南海 的精彩文章:

2017拍過的中國最南端罕見海景

TAG:海洋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