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時代里的小日子!來地壇廟會看北晚影像展,感受40年生活變化

大時代里的小日子!來地壇廟會看北晚影像展,感受40年生活變化

新春佳節里的大北京

街頭巷尾都是濃濃的年味兒。

在地壇公園,

由《北京晚報》舉辦的「北京·年輪系列影像展」,

又雙叒叕和大家見面啦!

這是《北京晚報》在地壇廟會推出的第八季影像展。如今,過大年、逛廟會、看影像展,漸成地壇廟會的「新年俗」,影像展已然成為地壇廟會的一大文化看點。

今年恰逢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和《北京晚報》創刊六十周年,《北京晚報》也以此時間節點為脈絡,推出「大時代里的小日子」老照片展與「見證初心六十年」老版面展以饗市民。

其中,「大時代里的小日子」老照片展,展出的內容都是《北京晚報》記者拍攝的一百餘幅照片,反映了2001年至2018年北京百姓的生活變遷及京城翻天覆地的變化,並致敬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同時也拉開了《北京晚報》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活動的序幕。

「你看,這不鞠萍姐姐嘛!」

直擊參觀現場

「你瞧瞧這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長安街,遠處的國際飯店還正在蓋呢」;

「兒子,爸爸放學時候就喜歡看人家打這種一塊錢一盤的露天撞球,你沒見過吧」;

「這是鞠萍阿姨,不不鞠萍姐姐」

……

在正在進行的2018地壇廟會上,一組老照片展吸引眾多遊客駐足,雖然不遠處的小吃街不停地飄香誘惑,但展板前圍觀的市民還是越聚越多。

85歲退休教師李奶奶是被孫子推著來的,雖然天氣寒冷,李奶奶卻一幅一幅認真看,邊看邊給周圍人講,回憶老北京往昔,李奶奶一字一頓地說:「《北京晚報》是我們老百姓的報紙,這個展覽辦得真好,有歷史感,有文化內涵,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北京生活的變遷,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來自浙江金華的陳康賽先生,來北京也已經十多年了,以前都是帶孩子一起回老家過年,今年第一次帶著11歲的兒子在北京過年,就來逛逛北京的地壇廟會。

看到這個影像展,陳先生指著其中自行車的那張照片,對他的兒子講:「小時候,爸爸就是坐在爺爺的自行車上看世界的,你們現在都坐在汽車裡,跟那時候感覺完全不一樣,你不知道,那時候我坐在爺爺的自行車大樑上,他帶著我滿世界跑,可稀奇呢,很驕傲的。」

陳先生還說,父親的自行車,就是那時候用票買的,和照片上一樣。雖然現在滿大街都是共享單車了,的確方便得很,但是就是少了那份和家長在一起的親密感覺。

來自北京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的兩位小同學,6歲的吳嘉琪、7歲的劉奕萱和媽媽一起逛廟會。走到展覽前,小嘉琪突然指著運煤女工那張照片大聲問媽媽,「媽媽,這個藕怎麼是黑色的?」周圍遊客一陣笑聲。媽媽彎下身子笑著解釋說,「這個不是藕,這個叫做蜂窩煤。媽媽小的時候,是沒有暖氣的,到了冬天,都是用這個蜂窩煤來取暖的。」

小朋友又問:「那為什麼上面也是一個洞一個洞的?」媽媽解釋:「那是因為更利於燃燒啊,多一個洞就能多一層熱氣,有這麼多洞,就能很快地暖和起來,就跟咱家的暖氣片一樣,片多就是暖和。」

帶著大紅色圍巾7歲的小奕萱指著那幅西遊記劇組拍攝的照片,認認真真地對媽媽說,「上次,我們學校開學典禮的時候,校長還請他們去我們學校了呢,那個戴著一顆顆大珠子的沙和尚到我們學校里來了。我還摸到他的大珠子,可沉可沉呢!」

在街頭撞球的照片前,來自陝西的張鵬先生,抱著女兒看了好半天。他說,他是一名70後,大學考到北京就一直再也沒離開,當時在北京的街頭巷尾,經常和同學們一起「開一局」,有時候興緻上來,能玩上七八局。現在玩撞球得去撞球廳了,真沒那感覺了,那時候,看的人比玩的人多,圍著一圈人看你打,你是越打越來勁。

「你看,這不鞠萍姐姐嘛!」一對近六旬的姐妹,帶著女兒也來逛廟會,其中劉艷莉阿姨就指著其中的一張照給外甥女看,女孩立刻叫道,「還有董浩叔叔呢!」說著三人都是開心一笑。劉阿姨又指著房產證那張照片對女孩說,「看看,那之前都是分房子,你沒趕上吧?」緊接著,又指著下面那張收音機的照片唱起來,「燕舞,燕舞,一曲歌來一曲舞!」另一位阿姨指著撞球那張照片對女孩說,「你表姐那時候才四歲,她爸帶著她在街頭看人家打撞球,她也不懂,回家就把雞蛋擺在桌子上,拿棍都給我捅了。」

劉阿姨又走到憑票買自行車那張照片前,一把拉過老姐姐,「姐,你還記得不,那時候帶魚憑票買是三毛八。」「對,我記得,那時候咱爸讓我去排隊買肉,排一回隊兩毛錢。」「是,是,買回來的都是大肥肉,又吃肉吃又有油用了。」一旁的女孩一臉迷茫,看看母親又看看阿姨,「我都不知道。」三人又是哈哈一笑。

吳先生是福建人,上世紀80年代因學習成績優異留京,看完這些圖片,感慨萬千:「北京就是我的家,我見證了她日新月異的變化,因為曾經過,才知幸福味,更懷中國夢。我們不僅要知道從哪裡來,更要知道到哪裡去。

這場展覽吸引眾多的北京觀眾駐足品味、重溫身邊的點滴變化,大批外地遊客通過展覽感受了北京人生活的變化。

據廟會工作人員徐岩介紹,在廟會前一周,這個攝影展就已經布置妥當了,當時就有不少的周邊居民圍在這裡看。廟會這兩天,觀看的人更是多,一點不誇張,看展覽的人真是里三層外三層的。據不完全統計,每天至少吸引了十萬的遊客觀展。為了保護好展覽現場,保證更多的遊客有序觀看,廟會專門配備了十人的保安力量對現場進行秩序維護。

接地氣兒的圖片

呼應歷史節點

鑒於改革開放這一題材很難在一次展覽中照應周全,於是,《北京晚報》策展團隊另闢蹊徑,選用一批接地氣的圖片來呼應重要歷史節點。比如,由《北京晚報》著名記者司馬小萌拍攝的1977年恢復高考歷史圖片,雖然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頭一年,但作為重要「先兆」依舊入選本次展覽。

在總計130餘幅老照片中,既有改革開放之初的時裝秀、憑票購買自行車、「圍觀」電視機、排隊搶購、喜迎亞運會、尋呼機上市;40年間每十年的城市新貌,也有一批自帶時代符號的知名人士、社會群體的老照片亮相;建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勝利日大閱兵等京城發生的國家大事也有呈現。裡面的每件事都與北京市民息息相關,都是曾經經歷過渴望過但又成為歷史的。在辭舊迎新的時刻回首從前,方覺今日美好生活來之不易。

可以說,本次展覽也是本報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推出的誠意之作。而在方澤壇西側主幹道,「見證初心六十年」老版面展則是本報與廣大讀者共同的私家回憶。

「柴米油鹽醬醋茶晚報」曾是幾代讀者的生活必需品,而今年3月,《北京晚報》也將迎來創刊六十周年,並將在北京國子監舉辦大型回顧展。作為本次展覽的預展,2018地壇廟會期間,《北京晚報》也推出相關老版面,提前與老讀者共同回憶相知相伴的一甲子。

老版面展分為「創刊立業」、「復刊發展」、「見證記錄」、「傳承堅守」、「責任踐行」、「與您同行」、「融合發展」七部分。在每個主題中均以時間為軸,以與《北京晚報》對重大事件的報道為點,用《北京晚報》的發展歷史來還原北京城市60年的發展進程,用一張北京人最喜愛的報紙,來回饋幾代讀者的關愛。

這次展覽有哪些有趣的內容?

先來一睹為快吧!

大時代里的小日子 · 京城掠影

(1977——1990)

1977年,雖然是1977年的事,但我們更願意把這件事拉進改革開放40周年的回顧里。這一年,高考恢復。 司馬小萌 攝

1978年,懷柔水庫。在當時,這裡是一個遙遠的存在。 司馬小萌 攝

1979年,春節,崇文門菜市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

1980年,北京的一場時裝發布會。 司馬小萌 攝

1981年,練攤兒。老北京人印象深刻。 張風 攝

1981年,中國女排第一次奪得世界冠軍後回京。裡面的人你還認得出來嗎? 司馬小萌 攝

1982年,憑票供應的自行車。在當年這可是一個家庭「三轉一響一咔嚓」級的大件兒。

1982年,玉淵潭公園。 司馬小萌 攝

1983年,「樣板兒」公交。 張風 攝

1983年,送煤女工給天壇西里居民送煤。女工啊……

1983年,天安門廣場,國旗班護旗歸來。 張風 攝

1984年,國慶遊園會。 司馬小萌 攝

1984年,家裡添大件兒了。 司馬小萌 攝

1985年,北京十渡。 張風 攝

1985年,豐收。 司馬小萌 攝

1985年,西遊記片場。誰曾想,這哥幾個佔據了幾代孩子的暑假熒屏。 翟偉 攝

1985年,聽說合作社來了一批新肉。 張風 攝

1985年,慰問最可愛的人。他們剛剛從戰場走來。 翟偉 攝

1986年,北京的家庭旅館。現在叫民宿。 翟偉 攝

1986年,北汽出租汽車公司,6毛錢一公里。其實,在面的出來前,北京的計程車挺高檔的。 翟偉 攝

1986年,一場雪後。 翟偉 攝

1987年,「燕舞,燕舞,一曲歌來一片情。」這廣告語曾紅火一時。 翟偉 攝

1987年,北京遊樂園開業當天。

1987年,北京長安街。 王希寶 攝

1987年,接線員忙而不亂。

1987年,考交規。 翟偉 攝

1988年,北京街頭的撞球攤。一塊錢一盤兒。 張風 攝

1988年,北京日報推出電腦新聞。 鮑道微 攝

1988年,房子除了分,還可以買了。 司馬小萌 攝

1988年,石板上的國球。 翟偉 攝

1989年,鞠萍姐姐和七巧板是孩子們的念想兒。 翟偉 攝

2月16日至2月20日期間,

您可移步地壇廟會東門內主幹道,

觀看老照片,

來一場時空穿梭之旅。

文字 北晚記者 曹小彧 通訊員 陸萍 王秀宇

圖片/視頻 北晚記者 胡鐵湘

綜合 新視覺影社

編輯 蘇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晚報 的精彩文章:

一年漲了873萬粉絲,這麼「不正經」的博物院你見過嗎?
魯迅、聞一多、胡適等名人是怎樣過除夕的?感覺萌萌噠

TAG:北京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