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年新思考:「和平共處」,或許是未來治療腫瘤和病毒的新策略

新年新思考:「和平共處」,或許是未來治療腫瘤和病毒的新策略

「和平共處」(peaceful coexistence)。

或許是未來治療腫瘤和病毒的新策略。

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

—To Cure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醫(葯)學工作者信仰科學,追求完美,不斷創新藥物對抗疾病,這是正確的。但也要認識:醫學不是萬能的,醫學和醫生永遠無法消滅疾病,無法消除死亡。病毒和藥物總在殺死-突變-再生的輪迴中此消彼長,不斷輪迴。病毒也是一種生命系統,數量眾多,分布廣泛。人家和人類這個生命系統是在地球上共處。從進化的角度,病毒是在協助地球生態系統的總體平衡。將來人類發明了能消滅任何微生物的時代,那會怎樣?

如果把胚胎視為一種人體(母體)的異物(和腫瘤一樣有異生性),在不斷從母體攫取營養,長大,有自己供血系統。它和腫瘤的根本區別在於,能和人的免疫系統和平共處,被分割在一個特定空間,最後自然排出體外。有沒有技術手段做到為腫瘤創建一個類似子宮的空間,允許和人體共生,然後按照一定的預設基因程序排出?而不是用化療葯(毒藥)殺滅,是手術切除。實事證明,這些手段只能用五年生存率來描述其效果,對人體寶貴的免疫系統是一種摧毀,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生理病理學對疾病的定義是:失穩態。就是失去系統平衡(無論宏觀角度還是分子生物學角度)。醫藥就是設法干預,重新再平衡。根據再平衡的程度不同,結局是治癒,長期緩解,臨時緩解,死亡(解體,徹底失衡,轉化為新的存在方式)。

對於病人個體而言,增強自身免疫力,遠離危險因素(一級預防),綜合價值原因勝於病後求醫(二三級預防)。那時各種藥物恢復器官功能的同時,會帶來潛在的新失衡(副作用)。就像中藥的肝損傷一樣。只有親身在感染科,免疫科遇到那麼多藥物性肝損傷,腎損傷,或免疫缺陷只能用激素調節,忍受激素帶來的男性化,血栓,骨質疏鬆,滿月臉,感染時,才會重新審視人類自己發明的藥物這些東西。(醫院到處宣傳自己引進了多牛的技術,治癒了多少疑難病的時候,從來不實話實說有更多的患者束手無策。)

真正的健康是多層次全方位動態的,1)生物學層面,2)心理層面,3)社會學層面。能用藥和手術解決生物學層面問題,但精神和行為的層面,又是那麼難。可以在完成手術後自豪的說治癒了某個疾病,但能否敢說治癒了一個人呢?

疾病治療的策略體系,應該是分階段評估-干預-再評估-再干預的動態過程。不同階段,不同個體評估和干預都不同。最簡單的三個劃分:未病階段,已病階段(又劃分為輕中重,急,緩等),病後康復階段。未病階段是一級預防和保健的概念,和藥物沒啥關係。已病階段要「三早」,果斷使用必要的藥物等干預。急性期更是如此,目標防止致死致殘。恢復期是長期的康復,慢病管理。具體不同階段,使用的干預策略不同。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某個階段和某個病人。比如抑鬱症,早期有心境低落的人,心理輔導,家庭監督,改善生活和工作微環境,減壓肯定有用,此時還不是抑鬱症。已經發展到抑鬱症時,那就難了,果斷用藥,急性期緊急干預防止過激行為。但過了急性期並非就好了,要能融入社會,適應工作崗位還難。如果一個家庭有一個精神疾病患者(哪怕心理障礙患者),其實對家庭關係(婆媳,夫妻,親子)的挑戰很大。需要付出相當的精力應對。

此時內科醫生的作用更像互聯網,起到資源信息匹配的角色。他站在病人和藥物之間(藥物品種繁多,毒副作用複雜),對病人進行仔細評估,然後根據實際情況(病情,心理,經濟承受),匹配最適合的藥物(解決方案),而且這個匹配過程是動態的。你匹配得精準,客戶滿意,你就是好醫生。至於能否提供更好的藥物供應,那是產業鏈的另一端,藥廠和科學家創新的事,需要不斷改進。

GIF

GIF

作者介紹

田晶,南京大學校友,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青年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專委會青年委員、衛生應急專委會青年委員,江蘇災難醫學會青年委員,江蘇互聯網服務學會副秘書長,互聯網醫療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腫瘤 的精彩文章:

狗狗身上長大腫瘤被拋棄,街頭行走困難令人心酸,主人真狠心啊!
林麗珠:中醫治療腫瘤要全程介入,不要把中醫當成救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TAG: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