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康熙年間的紙燈籠,七代人延續到現在

康熙年間的紙燈籠,七代人延續到現在

「燈籠會燈籠會打著燈籠不瞌睡……」在這首兒時的歌謠里,燈籠在春節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小時候過年,挑著紙燈籠出門找小夥伴玩耍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上面的燈籠畫更是孩子們的寵兒。現在,各種電子燈籠粉墨登場,傳統紙燈籠已經很少見,但是在安陽市內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有一位木版燈籠畫的傳承人,仍然堅持做燈籠畫的「守」藝人,日前,記者來到這位傳承人張四清家中,拜訪了這位燈籠畫傳承人。

張四清今年51歲,是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版燈籠畫」的傳承人,其父親和爺爺都是從事燈籠畫工作,他從小耳濡目染對燈籠畫產生濃厚的興趣,從十幾歲開始他就開始自己製作燈籠畫。 走進院子西側的兩間房子里,裡面放著一張桌子,雕版、刷子、宣紙等在桌上鋪開,靠牆的位置擺放著一摞一摞做好的燈籠。燈籠基本上以方形為主,每一面的紙上都有一幅畫,這些畫以戲劇人物為主,造型生動活潑,栩栩如生。

據張四清介紹,做燈籠要先將高粱稈根據模具刻個印兒,再用水泡上一天,增加其韌性,這樣不容易折。 說著,他就坐下來向記者演示如何做:他將泡好的高粱稈折成一個個正方形,用竹籤組合成框架,然後在印燈籠畫的木版上刷上墨,用裁好的宣紙印出,接下來上色,然後用糨糊糊在框架上,最後加上放蠟燭的底座,一個生動形象的木版燈籠就做好了。

「做成一個燈籠大概需要兩天時間,我一般都是一批一批地做。」張四清介紹。 革新|雕刻更多卡通人物吸引年輕人 張四清平時都是給別人打工,每年一到冬閑時節,他就開始印製版畫。

內黃燈籠畫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到他這兒已經第七代了,他家裡現在還存有清代的老版五六十塊,民國版有20多塊,內容有:《西遊記》《隋唐演義》《八仙過海》等戲曲經典人物圖案。還有花、鳥、蟲、魚等充滿生活氣息的圖案。

「這種燈籠是紙糊的,裡面放蠟燭,所以這種燈籠容易壞,蠟燭倒了燈籠就被點著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燈籠一度被淘汰。」張四清告訴記者,20世紀80年代開始,塑料燈籠和各種電子燈籠逐漸替代了紙燈籠,於是紙燈籠慢慢就沒人買了,他也就被迫停止做燈籠,燈籠畫製作也停滯下來。

2011年,內黃的燈籠畫被評為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四清又重新拾起這門手藝,為了傳承這門手藝,讓大家重新愛上紙燈籠,他在燈籠畫上下足了功夫,將動漫畫弄到傳統木版上,吸引年輕人的有12生肖、喜羊羊、灰太狼等。

「去年我刻的燈籠畫雕版以楊子榮為主,今年增加了白雪公主、光頭強等卡通人物。」張四清告訴記者。

小朋友在試燈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沙吹盡 的精彩文章:

TAG:黃沙吹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