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顧命大臣接連被武則天處死,為何他能安危無恙?

顧命大臣接連被武則天處死,為何他能安危無恙?

李世勣,原名徐世勣,公元616年(隋煬帝大業十二年)17歲時參加義軍,先後為翟讓、李密之將,618年被唐高祖李淵賜姓李;又因父親被挾持,一段時間投靠過竇建德;後終為唐太宗所用,跟隨太宗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唐太宗去世後,為避李世民之諱,又改名為李勣。他是大唐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顯赫的功績就不一一贅述了,且選幾件事來看看其過人的鑒識與謀略。

公元649年,唐太宗臨終囑託太子李治時,如此評價與取斷李世勣的:李世勣才智有餘,但是太子對他無恩,恐怕以後很難讓他懷服;現在我罷黜他,讓他立刻出行,等到我去世以後,你就重用他徵召他為僕射;如果他徘徊觀望,就立刻處死他。讀史者讀到這,應記住太宗曾經燃自己的鬍鬚給生病的李世勣做過藥引子,而且在公元641年曾經將李世勣譽為大唐的萬里長城(史載李世勣任并州大都督十六年,令行禁止,民夷懷服)。

五月戊午日,以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勣為疊州都督,李世勣受詔後,連家都不回直接去疊州(疊州距離京城一千三百四十里)赴任。史書評價:「太宗以機數御李世勣,世勣亦以機心而事君。」

帝王看似隨手的一步棋,其實立生兇險,如果出口怨恨或徘徊遲疑,就要被「當殺之耳」。因而此時若無過人的才智,若無撥開迷霧看清本質的能力,不能以機詐對機詐而一著不慎,就極有可能身死家亡。後人讀史至此,也替李世勣捏一把汗;好在李世勣看透了太宗的用心,採取了最合理的方法得到了最好的結果。

六年後,李世勣又面臨著一個極難決斷的選擇。當時唐高宗一門心思地要立武昭儀為皇后,但是又遭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大部分大臣的極力勸諫甚至明確反對,高宗李治也一籌莫展。有一天,李世勣覲見時,高宗問他:「朕欲立武昭儀為後,遂良固執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李世勣回答「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李世勣一定剖析過當時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儘管反對者居多,但是在武昭儀蠱惑下的李治立武為後的決心也同樣堅定(只不過性格溫和的高宗一時找不到突破口而已),李治畢竟是大唐皇帝呀!況且當時幕後的武昭儀也是動作不斷且出言出手狠毒異常,李世勣一定聽人說過躲在簾中(以後可要從簾後走出大開殺戒)的武昭儀對極力反對立她為後的褚遂良的咆哮「何不撲殺此獠」。因此李世勣在分析時勢後,也只能說出此句;當然如果沒有這句話,是否就沒有武后,是否就沒有後來差點顛覆大唐的武則天呢?

當一個個顧命大臣或大唐忠臣被武則天用各種方式處死時,李世勣卻能善其身,更能壽終正寢了。

而當司空、太子太師、英貞武公李世勣病危時,高宗將李世勣所有在外的子弟召回侍疾(高宗真的很感激他)。在其病重之時,只要是皇帝或太子所賜予的葯,他就吃,要是自己的子弟迎醫進葯,他都一一拒絕。他說:「吾本山東田夫,遭值聖明,致位三公,年將八十,豈非命邪!修短有期,豈能復就醫工求活!」然後對他的弟弟李弼說:「吾自度必不起,故欲與汝曹為別耳。汝曹勿悲泣,聽我約束。我見房、杜平生勤苦,僅能立門戶,遭不肖子,盪覆無餘。吾有此子孫,今悉付汝。葬畢,汝即遷入我堂,撫養孤幼,謹察視之。其有志氣不倫,交遊非類者,皆先撾殺,然後以聞。」從此不再說話,十二月戊申日去世。至於高宗如何悲痛,又如何將他的墳墓建成陰山、鐵山與烏德鞬山的形狀來表彰他破突厥、薛延陀的功績,就不必多說了。

就其臨終之言來看,既有看淡生死的從容,又有對其子弟的諄諄告誡。當然再聰明的李世勣也無法預料他死後的事,就是她孫子李敬業(又叫徐敬業)後來起兵造武則天反的事。

李世勣曾經對人說:「我年十二三時為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為佳賊,臨陳乃殺之。二十為大將,用兵以救人死。」這樣的逢人就殺的「無賴賊」,不高興才殺人的「難當賊」,臨陣才殺敵的「佳賊」,到二十歲為大將時卻用兵救人死,也頗耐人尋味。(淮上湖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古代三個皮條客,其中一個和今天的馬蘇極為相似
隋煬帝,你要知道,你的身後名是由你的敵人評價的!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