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部落到大秦帝國縱橫家一張嘴,收復河西

從部落到大秦帝國縱橫家一張嘴,收復河西

自雕陰之戰後,秦魏在河西的局面就呈現出對峙拉鋸的形勢,秦國對河西是志在必得,魏國的主力則部署在太行山以東,對河西的爭奪力不從心。

在新的一年,公元前330年開春,魏惠王將陰晉城獻給秦國,秦軍亦退出焦、陝兩座小城。

魏惠王做出以大換小的決策也是無奈,當時陰晉東西兩側全部控制在秦國手中,陰晉以南是華山,以北是黃河,陰晉完全是一座孤城,失陷也只是時間問題。

而焦、陝兩座小城,已經地處河東境內,如果秦國以此為據點攻打安邑,整個河東都危險。

權衡利弊,魏惠王沒有辦法,用戰略要塞陰晉,換取焦、陝二座小城。

此時河西、上郡新的戰略格局形成,秦國對魏國的河西上郡形成了北、西、南三面合圍之勢,秦國光復河西,指日可待。

圖-前330年秦魏雕陰之戰後疆域

隨後魏惠王任命青年將軍公孫喜為河西太守,接過老將軍龍賈的重擔。公孫喜就是那個在雕陰之戰中,為魏國挽回尊嚴的青年才俊。

面對雕陰之戰陣亡八萬的殘局,公孫喜迅速收拾河西這個爛攤子,他放棄過去全面設防的戰略,以四萬餘兵力重點防禦河西郡治所少梁,在周圍各處要塞輔以兩萬餘人的兵力,收縮防線,以一個郡不到七萬人的兵力與數十萬秦軍抗衡。

經過一年緊張的調度和調整,公孫喜重新構建魏軍在河西的部署。

秦軍方面,也休整完畢,將士個個精神抖擻。雕陰之戰獲得爵位的弟兄,又準備爭取更高的爵位,那些沒有獲得爵位的老秦人,則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立誓要贏得一個爵位。

公元前329年春天,秦惠文王再次起三軍,兵分兩路,向魏國開戰。

秦軍北路還是公孫衍,領兵八萬,渡過黃河進入河西。南路還是公子疾,領兵十二萬,再次攻打焦、陝,欲打通「1崤函通道」,而挺進中原。

北路公孫衍軍進入河西之後,沒有攻打少梁城和其周邊要塞,而是長驅直入,渡過黃河,在河東安營紮寨。

兩年前攻打小小的雕陰,公孫衍軍付出不小的代價,這回他來個避實就虛,棄堅城而不攻,直接進入河東。

到了河東,公孫衍軍也並未尋找大城攻打,而是將岸門附近的汾陰、皮氏兩座微型城邑拿下。

岸門是黃河邊上魏軍一個要塞,城不大倒也有幾千駐軍,而汾陰和皮氏,則是兩座各只有數百守軍的小小城邑。

秦軍遠道而來,缺少攻城器具,去攻打超過三千人的城邑,都會損失巨大。公孫衍早就計劃好,秦軍目的是建立兩座大型兵營,等待魏軍前來救援,再尋找野戰的機會擊敗魏軍。。

北路秦軍進展不錯,南路的公子疾軍,也是非常順利。

由於公孫喜採用重點駐防的戰略,對「1崤函通道」的焦城和陝城,只派了當差的城守,各領一百人馬,僅是行政上的統治。

公孫喜清楚,在這兩個遠離少梁城的小城,部署一百人和部署一千人,區別不大,都只有挨宰的份,索性就將損失降到最低。

當公子疾軍浩浩蕩蕩開過來,兩座小城的城守,一個自殺,一個跑路,秦軍兵不血刃進入這兩座小城。

一個多月下來,秦軍便在魏國建立南北兩處屯兵之地,時節還是春天。

兩位秦軍統帥,開始謀劃如何從南北方向,合圍河東的魏國舊都安邑。魏國河東的守軍戰力不如河西,兩位統帥對拿下安邑躊躇滿志。

然而在秦軍順風順水的時候,秦惠文王的詔書到了,令兩位統帥停止進擊,就地待命。秦國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就在兩位統帥出兵之時,縱橫家的鼻祖張儀,從魏國來到秦國,給惠文王灌輸了一種不同的理念。

張儀是魏國宗室後代,家道沒落,但高貴出身還在,又口出狂言宣稱:「我可以不費一兵一卒,讓魏國將河西和上郡剩下的領土拱手送上。」

此時的河西和上郡,仍然有一半的城池還掌握在魏國手中,像少梁這種重鎮依然被魏國牢牢控制,秦國要是強攻,可能還要花上幾年,付出數萬生命的代價。因此張儀這個話,太有吸引力了,秦惠文王很快就接見張儀。

張儀這人,先不論他的才華如何,他有兩個優勢。

張儀出身非常神奇,他是魏國宗室旁支,沒落貴族一個,雖然一貧如洗,但是與魏國一些宗室成員關係密切,與魏惠王有一種天然的親情(雖然很淡,勝過沒有)。

不但如此,張儀還是鬼谷子的高徒,龐涓和孫臏是他的師兄,蘇秦則是他的師弟。

張儀如此傳奇的身份,對他的仕途產生了根本性的作用。如果他不是魏國宗室,或不是鬼谷子的高徒,恐怕再有才華也很難有出頭之日。

張儀的仕途並不是從秦國起步的,而是從楚國開始,留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張儀學的不是兵法,而是縱橫術,魏惠王並沒有重用他,張儀只好到魏國的敵對國楚國去碰運氣。

在楚國,張儀拜在最高官職令尹昭陽門下。昭氏長期以來在楚國的深厚積累沉澱,昭陽權傾朝野,楚威王甚至把象徵鎮國神器的和氏璧賜予昭陽。

張儀投昭陽,選擇非常明智,比直接投楚威王還要好,以張儀的才華,總有一天會受重用。可是世事難料,一個小意外,斷送了張儀在楚國的前程。

一日,昭陽率眾出遊於赤山,四方賓客從行者數百人。

昭陽在眾人的追捧下登上高樓,對樓下深潭旁的賓客致禮敬酒,賓客回禮,酒過三巡,有賓客求觀和氏璧。

昭陽在高樓上爽朗地大笑幾聲,令從人去取隨車攜帶的和氏璧。

幾個從人將裝有和氏璧的寶櫝抬到跟前,昭陽親手用隨身攜帶的鑰匙打開寶櫝,然後解開三重錦袱。

只見玉光爍爍,照人顏面,昭陽很大方地遞給身旁的賓客。賓客次第傳觀,無不極口稱讚。

這時候一條五彩斑斕的大魚從深潭中躍出水面,隨即大小群魚爭相躍出水面,似乎也要一觀和氏璧,非常壯觀。眾賓客的注意力頓時被魚兒吸引過去,等到魚兒停止表演,和氏璧卻不見了!

昭陽是有范兒的人,表面並不計較,賓客的活動照舊,等回到昭府,立即召集人馬查案。

張儀在楚國沒有親屬,平時為人一般,朋友很少,再加上他生活比較清苦,成了重點懷疑對象。

辦案人員將在楚國沒有靠山的張儀抓了起來,一頓拷打,直到遍體俱傷,奄奄一息,再到張儀的家中搜索,也找不到和氏璧。

當日張儀平躺在睡榻上,對其不離不棄的妻子說:「我的舌頭還在嗎?」

其妻苦笑道:「還在。」

張儀道:「舌頭是我的本錢,舌頭還在,我終不會貧困。」說罷倒是閉眼,安心養傷。

張儀後來離開楚國,他特別恨楚國,把扳倒楚國作為人生第一大目標。

既然張儀有如此自信,秦惠文王決定讓他試一試,他令河東的兩支秦軍停止進擊。

接著張儀前往魏國,目的是讓魏國將河西和上郡剩餘的領土拱手奉送給秦國,再讓魏國去攻打楚國。似乎是天方夜譚,除非魏惠王傻掉了,要不怎麼可能放棄大片國土,而且還自損實力去攻打楚國。

可是張儀有他自己的邏輯,硬是辦成了這「一千零一夜」神話一樣的故事。

先看河西和上郡的形勢,由於兩年前魏國在這裡損失八萬大軍,公孫喜在河西,要用幾萬人來抵抗數十萬秦軍,壓力巨大。

最讓魏惠王生氣的是,秦國往往繞過河西,來進擊河東,這讓整個魏國西部不得安寧。如果秦國願意停止對河東的騷擾,魏惠王倒是願意做出一些讓步的,問題的關鍵在於秦國拿什麼籌碼與魏國交換。

張儀第一次與魏惠王談交換,為秦國謀取的不是河西和上郡,而是南部的上洛之地。

從地緣上看,「1崤函通道」被秦國佔領之後,上洛之地成了魏國的一塊飛地,這裡比河西和上郡更容易讓魏惠王放棄。

張儀與魏惠王談的條件是,秦國與魏國結盟,秦軍退出魏國,並將新佔領的魏國皮氏附近青壯年一萬人,外加車百乘,送給魏國,幫助魏國攻打楚國。另一方魏國,則將上洛之地交給秦國。

張儀為魏國開的條件,隱含著自己的私慾,讓魏國去攻打楚國,這不正是張儀要報私仇么。張儀與楚國的矛盾世人皆知,魏惠王會出兵攻打楚國嗎?

魏國與楚國,其實冤讎結的很深。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就在中原進行了幾百年的爭霸戰爭。到了戰國時期,魏國繼承了晉國的部分領土,與楚國繼續那段恩怨。

此前楚國的歷史上,要找出一個長期從楚國攻城略地的諸侯,唯一就是魏國,而且魏國從楚國奪取的領土非常廣袤,以大梁為中心向南部拓展。

楚國人沒有一天不想反攻魏國,收復失地,魏楚屬於那種永遠不可能結盟的死對頭。就在幾年前,魏惠王與齊威王「徐州相王」之後,楚威王還不服氣,出兵攻擊魏國。

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魏惠王同意放棄上洛之地,換取秦國兵車百乘和軍隊一萬,去攻打楚國。

為了增加魏國獲勝的機會,張儀建議秦惠文王派魏國人公孫衍去魏國當將軍,幫助魏國作戰。好狠毒的條件,支走魏國人公孫衍這個秦國現任相國,張儀才有可能登上秦國相國的寶座。

張儀憑一張嘴,秦國不戰而屈人之兵,拿到了上洛之地,付出的代價幾乎為零。因為秦國送給魏國的軍隊、兵車,借給魏國的公孫衍,本都屬於魏國。

另外魏國也在名將公孫衍的幫助下,在陘山擊敗楚軍。張儀支走政敵公孫衍,可謂一石三鳥,秦魏雙方和他自己都是受益者。

區區一個上洛之地,自然不是縱橫家張儀的全部目標,鬼谷子高徒張儀,目標是魏國河西全境!

第二年,秦軍再次開拔,公子華統領大軍,張儀作為副將,負責與魏軍談判。兩軍對壘,以實力較高下,談判究竟有什麼好談的呢?

在常人看來,確實沒什麼好談的,但張儀是縱橫家,他的想法自然與眾不同。張儀給魏惠王開出的條件非常吝嗇,僅僅是秦魏結盟互不侵犯,沒有任何實質的交換內容。只是在談判過程中,張儀對魏國的形勢做了一番新的解讀,擊中了魏國的要害,迫使魏惠王就範。

張儀本是魏國人,他自然清楚魏國與秦國上百年的紛爭,自張儀懂事起,他身邊就一直充斥著各種河西傳來的戰報,有的是真實戰況,有的是造謠生事。不論張儀聽到的是勝是敗的消息,魏國東部人對河西的狀況都非常擔憂,魏國從安邑遷都到大梁後,就不得不用約三分之一魏國的兵力,去抗衡整個秦國。

如果秦國不再加兵於魏國西部,這對魏國東部人來說也是天大的好事。

魏國人還耿耿於懷一件事情,那就是每次河西有戰事,兩個兄弟國趙國和韓國都作壁上觀,等待秦魏互相消耗,互相殘殺。

深入細緻地考量後,張儀找到了說服魏國人的突破口。只要魏國放棄河西,秦國將不再出兵魏國,而是轉而出兵趙、韓兩國。

換句話說,只要這次談判成功,魏國將把趙、韓兩個兄弟拉下水,讓他們嘗嘗老秦人的厲害。一旦趙、韓被秦國糾纏住,魏國在中原的擴張的壓力會減少許多,畢竟魏國的主要對手楚國,在魏國面前負多勝少。

再來看魏國的河西,由於秦國拿下北部的上郡以及南部的陰晉,河西處於三面受敵的狀態,失守只是個時間問題。

魏國當年從晉國繼承半個河西,另半個河西則是從秦國手中奪取而來,那麼今天放棄河西,從心理層面講,也只是放棄晉國的那一半河西,並非完全不能接受。

把握到這些微妙的心理,張儀居然以三寸舌頭,就讓魏惠王將河西和上郡之地拱手相送。

圖-前328年秦國收復河西後疆域

從秦穆公佔據河西開始,到秦簡公失去整個河西,再到秦惠文王收復河西,歷史在拉劇中前進,河西這塊要地,從此再沒有離開秦國版圖。

縱橫家,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那個時代的一大特色。

事情結束之後,秦惠文王大喜,對張儀進行了三重封賞。

首先是啟用張儀為秦國相國,至於原相國公孫衍,就讓他留在魏國了。

同時封張儀為列侯(軍功爵位制的最高級),號武信君。秦國歷史上只有四位是帶武字的封君,分別是武信君張儀,武安君白起,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賁。

最後賜五座城邑給張儀,作為食邑。

這一次張儀收穫非常大,但其他秦軍將士卻沒有寸功,也沒有任何人加官進爵,秦軍上下對張儀非常不滿,尤其是公子疾、司馬錯等秦軍青年才俊,求功的心情非常迫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圖帝 的精彩文章:

當年觀音像不肯去日本,如今每年600萬人去膜拜
前南小國,和俄羅斯關係密切,國內一省要獨立

TAG:地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