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球大視野:2018有戲

全球大視野:2018有戲

對於全球醫藥行業來說,2017有驚喜也有遺憾。而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製藥大佬們,也都希望在新的一年能有上佳表現。

2017年就要過去了,你會懷念它嗎?對於全球醫藥行業來說,2018年有「強勢表現」嗎?新葯獲批數量創下20年來的新高,但超級併購在2016年出現折點後依然沒有新起色,全球製藥大佬們儘管沒有如去年一樣「你來我往」,但隨著新掌舵人的上任,重組、調整、裁員,一個都沒少。

1

新葯將再創新高?

2017年,FDA共批准了包括基因療法在內的46款新葯,不僅是歷史上少見的豐收年,也創下了20年來的新高。據Evaluate Pharma預計,未來五年這些獲批的新葯在美國市場銷售可超過300億美元。而在對成本越來越敏感的市場,這些新產品或療法將如何進行商業化運作同樣備受關注。

生物技術方面,以諾華和Kite分別獲批的CAR-T療法Kymriah和Yescarta的上市為標誌,諸多高新生物技術完成漫長的轉化過程開始進入市場。基因療法方面,RNAi在幾度沉浮後終於顯示出上市潛力,而mRNA技術也開始進入臨床。不僅如此,基因療法在血友病、SMA治療的早期療效也非常激動人心,並且有望短期內上市治療某些視網膜疾病。

與突破性新技術相對的,則是若干常見大眾病藥物雖然安全有效但終止開發或放棄上市,已經上市的市場滲透也舉步維艱。儘管生物技術空前尖端,但關鍵疾病領域如阿爾茨海默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領域仍進展緩慢,優質靶點依然是個瓶頸。這迫使廠家追逐少數明星項目,腫瘤免疫療法開疆闢土的步伐史上罕見,超過50萬的患者正在參與各種臨床試驗。

近幾年,隨著免疫療法的出現,晚期腫瘤治療第一次出現真正的曙光。目前,已經有5個PD-1產品上市,另有160多個在研產品。PD-1藥物已經迅速擴展到幾乎所有腫瘤治療的每個階段,儘管應答率有限,但仍有部分病人達到接近治癒的治療效果。當然今年也見證了PD-1藥物在多個三期臨床的失敗,令業界期望值開始向中值回歸。

免疫療法的另一個重要成就是CAR-T。雖然目前獲批上市的兩款CAR-T產品僅限於血液腫瘤,但50%左右的應答率對於這些一腳踏進閻王殿的病人來說無疑是上帝的禮物。2017年底,南京傳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交CAR-T療法中國臨床申請並獲得CDE正式承辦受理,這也是中國首個提交的CAR-T臨床申請。

以前,降糖、降脂、降壓、中樞神經等常見大眾病藥物是製藥工業的生存之本,但現在情況錯綜複雜,令很多製藥企業望而生畏。糖尿病是現在最大的疾病負擔之一,胰島素在經過一個世紀的連續微量創新後開始面對現實,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胰島素的微小改進不大可能有製藥企業再做,但是口服和生理胰島素仍是一個重要方向。

同樣,失敗在新葯研發中不可避免,今年也不例外。例如,梯瓦免疫調節劑Laquinimod在MS三期臨床失敗,誘發股票大雪崩和年底25%的深度裁員。

2017年是業績豐收年,也是新老技術交替的變革年。有人認為傳統模式危機深重,投資回報直線下滑的趨勢不可避免,製藥業可能像染料業一樣成為歷史。這雖然有點危言聳聽,但醫藥行業確實需要擁抱新技術並且走出舒適地帶。任何企業要嚴肅參與新葯競爭,必須做好深度投資技術準備,等著別人確證靶點後再修修補補就能生存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

2

梯瓦衰敗不可避免

FDA新局長Scott Gottlieb的上任,除了帶來了新葯數量的增加,更為美國仿製葯市場帶來了價格競爭。

每一個仿製葯有三家製造商,一年內消除積壓的2640種仿製葯申請,幫助仿製藥廠商獲得參比製劑,公布不再具有專利保護但還沒有面臨仿製葯競爭的180種原研葯清單,舉辦公開聽證會討論如何促進仿製葯競爭,這是Scott Gottlieb上任後提出的五大目標,旨在給美國仿製葯市場帶來更多的價格競爭,矛頭直指高價藥品,並將優先考慮批准更多的競爭性藥物。

梯瓦在今年經歷了重大變革,新CEO上任,裁員,重組,一系列的舉措旨在希望能將仿製葯之王拉出泥潭。

儘管靠著一路收購,梯瓦成就了全球仿製葯之王的地位,但2015年以405億美元收購艾爾建旗下的非專利葯業務阿特維斯,使其背負了高達350億美元的債務負擔。2018年,梯瓦必須還上55億美元債務,並且在未來三年中,每年還要再還40億美元。這無疑對梯瓦接下來的銷售收入、利潤和現金流都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除了收購決策的失誤,來自美國仿製葯市場的打擊也不斷。FDA加快非專利葯的審批流程,導致仿製葯價格下滑,利潤率降低。而在新局長上任後,打擊高葯價的行為也讓梯瓦很受傷。2017年,梯瓦的核心特葯產品、用以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克帕松失去了市場獨佔優勢,而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邁蘭的克帕松產品已經獲得了FDA批准。

克帕松的專利到期,讓梯瓦尷尬地成為了一個專利防禦者,不得不接受創新業務部門新產品青黃不接的苦果。此外,雖然每年公司都在增加對創新專科葯的投入,效果卻乏善可陳。

此前,梯瓦通過出售女性健康業務,共獲得25億美元交易額,但腫瘤事業部的出售計劃已經被擱置。隨著非核心業務的剝離,梯瓦將進一步加強其全球專科葯範疇下的核心全球治療領域,包括中樞神經系統(CNS)和呼吸系統。

顯然,對於梯瓦來說,如果扭轉不了局面,這位仿製葯霸主想要恢復到昔日榮光的可能性將非常小。

3

超級大併購一定會出現

2016年,當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後,有分析人士認為,醫藥行業可能湧入大量外資,股票估值上漲,並且促進業內的併購交易。然而,一年過去了,期待中的超級併購並未出現。

縱觀今年全球併購案,僅有年初強生300億美元收購愛可泰隆金額規模較大。此外,吉利德119億美元收購Kite,儘管交易規模不大,但吉利德能否重演當年通過收購「神葯」而瓜分市場的故事,也備受外界關注。

作為宇宙大藥廠,向來不差錢的輝瑞在2017年的併購市場上並無太多動作。然而,這並不影響他成為市場主角。先是其計划出售消費者保健業務,出售價格或超過150億美元,潛在買家除了已經表達意向的GSK之外,還包括強生、賽諾菲、雀巢、寶潔等在內的幾家跨國企業。而在稍早前,默克也有意究剝離消費品保健業務,估值約為45億美元。

今年初,當BMS被多名分析師列入潛在收購標的後,多家全球製藥大佬被傳出是其潛在買家,輝瑞當然也位列其中。然而這一年就過去了,宇宙大藥廠仍然沒有出手。因此,有分析人士透露,相較於高風險的免疫腫瘤,輝瑞更感興趣的實際上是神經科學,而生物新貴百健更有可能是其收購目標。

眾所周知,輝瑞全球CEO Ian Read是宇宙大藥廠超級併購後的重要推手,儘管先後折戟阿斯利康和艾爾建的世紀併購,但他對於大型併購的決心並沒有減少。而在2017年,輝瑞任命創新健康業務負責人Albert Bourla為公司新任COO,負責對產品生產、銷售以及公司戰略的日常監管,並於2018年1月1日正式上任。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職位為輝瑞新增職位,更引人關注的,則是有消息稱Albert Bourla很有可能是Ian Read接班人,成為輝瑞下一任CEO,只要他能繼續合適地推出產品。

因此,這樣的職位設置或將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解放」Ian Read,讓他更專註於長期戰略,並在自己離職或者退休前完成多年夢寐以求的超級併購。

另外,從季度的交易數字和金額來看,與2016年相比,也大都呈下降趨勢。外界普遍認為,交易數量的減少是由於稅收改革的不確定性,而隨著特朗普簽署稅改法案,不僅將公司稅率從35%降低到21%,並且稅改還計劃改用「領土稅制」,放棄美國獨特的、不管企業利潤在哪國賺取的全球徵稅方式。但它也包括了一些規定,以降低後的稅率對美國跨國公司的外國利潤進行全球徵稅,以保護美國稅基。

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稅收改革只會對像輝瑞這樣志在做超級併購的大型製藥公司才有意義,而對於150億美元或以下規模的併購案來說,稅改「幾乎是毫無意義的」。

除了稅改之外,2018年另一個支撐併購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尋求營收增長。對於那些越來越依賴於大型治療領域的傳統藥物的製藥公司來說,例如糖尿病和心血管領域藥物,這種需求將變得越來越強烈。

儘管在製藥領域沒有出現超級併購,但醫療保險領域的併購交易並沒有停歇。美國第二大連鎖藥店運營商CVS Health通過現金加股票以690億美元收購美國醫療保險公司安泰保險,此項交易將合併CVS的藥房及藥品福利管理業務與安泰的保險業務,是今年以來全球規模最大的併購交易之一。兩家公司預計合併交易完成後的兩年內,成本協同效應為公司增加近7.5億美元的營收,並使得調整後的每股收益增加。

4

CEO們的新戰略

自禮來前任全球CEO李勵達在2016年退休後,2017年另一位跨國巨頭的全球CEO宣布退休。諾華首席執行官江慕忠(Joseph Jimenez)將於2018年退休,首席藥物開發官Vasant Narasimhan將接替他出任CEO,自2018年2月起生效。

這位年僅41歲的醫學博士自2005年加入諾華,始終致力於新葯開發,是全球首款獲批的CAR-T療法Kymriah的重要推手。他上任後,諾華在研發領域將有何新變化值得業界期待。同樣,Narasimhan是否會如其他跨國葯企更換CEO後開始重組研發管線也是備受關注。

另一位在2017年上任的CEO則是名副其實的「裁員使者」。

56歲的靈北前任CEO Kaare Schultz接手仿製葯巨頭梯瓦,董事會希望新領導人能帶領這家全球最大的仿製葯公司走出低谷,提振銷售,減少債務,他也成為了梯瓦歷史上第一位非猶太裔CEO。

在上任6個月後,Kaare Schultz終於祭出了他的重組計劃,包括在全球裁員25%,大約為14000名員工,並暫停2017年的分紅和員工獎金。同時,計劃兩年內將削減30億美元的成本。

隨之而來的是以色列全國大罷工。此次罷工不僅令以色列主要國際機場和港口停止運營,銀行和政府服務被迫關閉,醫院也被迫收縮了業務。耶路撒冷市長Nir Barkat也加入了罷工行列,並對罷工者表示,他將盡一切所能讓梯瓦製藥的工廠繼續開業。

據悉,以色列總理Benjamin Netanyahu要求Kare Schultz將梯瓦在以色列的裁員人數降至最低,並保證將公司總部留在以色列。

根據計劃,梯瓦計劃在2019年底將減少30億美元成本,據悉,2017年梯瓦的成本為161億美元。但根據另一份報告,梯瓦此次重組計劃的成本至少有7億美元,並且取決於要關閉的工廠、研發中心和辦公地點,花費成本可能會更高。

另外兩家隨著新CEO的上任而進行重組的是禮來和GSK,而這兩家跨國巨頭的重組計劃都無一例外的影響到了中國市場,前者關閉了在上海張江的研發中心,並將在華研發活動的重心將轉到更多通過與本土協作和合作夥伴關係來推動早期和臨床領域研究上來。而後者則是調整研發戰略,縮小全球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發活動範圍,包括終止一些研發項目。

本文系E葯經理人雜誌2018年1/2月合刊文章,版權屬於E葯臉譜網(www.y-lp.com),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葯經理人 的精彩文章:

貝達葯業36個在研品種!下一個「埃克替尼」今年獲批,市場100億!
中國高發癌生存率普遍低,葯價談判並非最終解決辦法

TAG:E葯經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