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別人家的歸鄉VS我的歸鄉【歸鄉記系列?2018】

別人家的歸鄉VS我的歸鄉【歸鄉記系列?2018】

原標題:別人家的歸鄉VS我的歸鄉【歸鄉記系列?2018】

一、

年關已近,朋友圈開始各種曬,或者文字,或者圖片。然後,我終於發現,繼別人家的A,別人家的B,別人家的C之後,還有了別人家的歸鄉。

大致別人家的歸鄉,總是無限溫情,無限傷感,比如"回不去的故鄉",比如"故鄉的靈魂",比如"鄉愁",比如"媽媽做的菜"。但歸鄉到了我這裡,不好意思,請原諒我的用詞與沒心沒肺:歸鄉其實是件無聊的事情。


春節這種大規模的歸鄉行為,是與中國的經濟騰飛一起發展起來的,它背後交織著各種複雜的情緒,一年一次,歸來再離去,重逢再分別,傷感、思念、無奈、興奮、期待、彷徨,等等,不一而足。再配合春節這種隆重的傳統節日,令歸鄉更多了一絲神聖感。



可是啊,人這種動物,最怕的是一年一次的重複,當一件事情重複發生,成為常態的時候,它的所有儀式感都會最終淪為無聊。第一次歸鄉,情緒滿懷無釋處,第二次歸鄉,可能還是,但一次又一次,預期就產生並提前實現了,於是,原來的期待都在漸漸地消逝。

另外,技術是個好東西,但技術殺死了浪漫。如果是真真切切的久別重逢,可能真的會熱淚盈框。然而"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嗯,至少在我家這邊如此)。只要我願意,我每天都可以見到我想見的親人或者朋友,聽到他們的聲音。技術讓我的情緒得不到時間的積累,至年底歸鄉時爆發。


由於沒有積累好滿懷情緒,歸鄉就僅僅成了一個習慣而矣,或者一個習俗而矣。觀察我家鄉與我年齡差不多的人,真不好意思,其實歸鄉,對我們而言,就是換了個地方與自己手機互動。


習俗是不容易改變的,但也並非完全不可改變,對歸鄉這一習俗的挑戰來自價值觀的衝突。

二、

價值觀的衝突是不用多說的,對我這個年齡處於尷尬階段的人來說,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婚姻了。

由於年齡漸長,這兩年來,父母覺得你是個燙手的芋頭,親戚鄰居再火上加油,媒人們覺得你奇貨可居,看你的雙眼直冒黃金(出於好奇,我打探了一下,一位媒人做成了得4000,還有各種紅包,在農村這個收入不算低)。


風塵僕僕回到家裡,將自己收拾乾淨後,接下來就要奔赴各個戰場。後來,我發現除了催婚,還有催生,催二胎,堪稱三部曲。



我本人還只在第一部曲裡面,有時候的對話簡直啼笑皆非,總結起來,無論是父母,還是鄰居或者親戚,他們的觀點有兩個。


第一,是個人就可以,只要這人不缺不瘸,你就沒有拒絕的理由。你說的什麼感覺在他們看來是件非常奇怪的東西,先上船,再培養感覺才是正道。第二,你一直不結婚,父母這邊是希望你放低要求,而親戚鄰居那邊是說你要求太高。我鄰居家那位女孩,父母一個一個塞過來,不見不行,可是見了不要,鄉人傳之;這女的要求太高了。

父母親戚會說這是為了你好,其實說再直接點,他們只是要維護在這塊地方的體面。家有不婚子女,這簡直是奇恥大辱,這就又是一個價值觀上的衝突了:父母所珍視的社會關係在我們這裡漸行漸遠。


農村,在文字作品裡,總是被寫成了鄉村,但農村就是農村,農村很少像文學裡寫的那樣淳樸(請注意,這不是共和國的過錯,不是共和國毀了中國文化的過錯,今天多數農村的精神面貌仍然與幾百年前吳敬梓筆下的《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沒有兩樣)。農村的經濟資源少,因為少,所以才會更加爭奪與算計,欺凌弱勢群體,農田爭奪水資源,建房子爭奪寸土,都可以大打出手。



農村的社會關係是以血緣為基礎的,這層關係如果再深入一下,農村的社會關係其實是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耕地是以血緣基礎劃分的。耕地將人綁在了土地上,綁在了這個圈子狹小的地方,形成經濟控制與經濟依賴。

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擺脫了這一經濟控制與經濟依賴,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在自由的市場上找到自己的工作,獲得了自己經濟上的獨立。


這導致了,我們與我們的親戚,如果一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二沒有共同的事業追求,三沒有經濟資源上的互補,那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不會再有交集,人怎麼可能與一個自己沒有交集的人產生情感關係呢?



所以,我們回到故鄉,回到一堆親戚里,聊不上一句話是非常正常的。很不幸的是,這會被打上不尊重長輩的印記。


而無論承認與否,父母們拚命維護的體面所處的農村社會關係,已經在瓦解中。如果它得不到其他方面的重建(比如興趣,比如事業),那麼自然所賦予的血緣關係是不足以支撐農村社會關係的繼續。你可以感嘆所謂的人心不古,但這個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這真的說不上農村的衰落與破敗。比起過去農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自我意識覺醒的生活,這是人性的進步。擺脫了控制與依賴之後,我們的情感其實可以變得更純粹。

三、

進步總是有代價的,尤其是過去經濟發展的如此迅速,如此不可阻擋,它幾乎沒留足夠的時間讓人去準備。


這個代價並不是來自經濟層面的,從經濟層面來說,至少在我這個遙遠的村子裡,每個人都受益了,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其物質生活的充裕,是以前所不敢想。


這個代價來自精神層面,並且在人群中的分配是不成比例的,爺爺奶奶輩的老人承受的代價最大。


對我們來說,過獨立自主的生活是享受,然而對這一代老人來說,這是被放逐,被拋棄。他們身處一個大變革的時代,轟隆隆的時代突然間把農村的年輕人抽走了,而他們並不為時代發展所需要。他們將是最孤獨的一代老人,同時他們沒有做好過獨立生活的精神準備。


這個代價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一個經濟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如果他們的子女不出去,日後的經濟壓力與差距會令他們更痛苦。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時代不負卿?


而我們父母輩呢,他們的前半身基本上是按農村模子刻出來的。因此,儘管農村的社會關係在瓦解中,他們仍然會去維護它的價值,維護自己在這個關係里的體面,會讓你參照他們的生活,再過一遍。典型如催婚,如攀比子女工資。


所以吧,代際之間的價值觀衝突就是無可避免的,這也是進步的代價。

結語:

從我記事起,我家前面那座山一直沒變,那片田野也沒變過,那個水庫也沒變過,這些年,唯一的變化就是大家的房子越來越好了,還有就是人事的變遷了,有的人去世了,有的人出生了,有的人嫁進來了,有的人離開了。



此情此景,或許可以讓人感嘆一句: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但,真的很無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格隆匯 的精彩文章:

暴漲的迅雷VS神奇的玩客幣:誰也成就不了誰
十年十倍的Visa,除了漲勢撩人,看點還在哪裡?

TAG:格隆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