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小知識:什麼是「明人習氣」,怎麼避免?

篆刻小知識:什麼是「明人習氣」,怎麼避免?

篆刻界有個比較專用的名詞叫「明人習氣」,既然是「習氣」,當然是貶義詞,因為習氣通常情況下指的就是不良的習慣和作風。書法界也有這樣的說法,是對書法情調的品評語。泛指用筆、結體等方面流於熟濫的情調。同樣也是貶義。清代王澍論趙孟頫的書法時說:「子昂天材超逸不及宋四家,而工夫為勝,晚歲成名後,因難簡對,不免浮滑,甚有習氣。」

顯然,以此類推,篆刻界的「明人習氣」指的是明代印人的創作習慣。既然後人用「明人習氣」來形容失敗的,不好的篆刻習慣作品風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與「明人習氣」相關的問題吧。

一、明人習氣的表現

通常情況下,「『明人習氣』是指明代篆刻中普遍存在的俗弱、鬆散、單薄、呆板、做作、獵奇等通病。」「『明人習氣』在章法上主要表現為鬆散、呆板、獵奇。」(谷松章《篆刻章法百講》)」舉幾個例子:

(李復初:不位而尊者曰道不貨而富者曰文)

(甘暘:東海喬拱璧榖侯父印)

(黃呂:超然抱高世之志)

(無名氏:白石清泉冷笑人)

李復初的「不位而尊者曰道不貨而富者曰文」顯然具備高深的功力,但章法是程式化的,過於追求勻稱,不講變化,因此終呈呆板、停滯現貌;大篆刻家甘暘的作品:「東海喬拱璧榖侯父印」顯然是鬆散的代表作,簡直就是把文字簡單地擺在印面上,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特別的構想;黃呂的「超然抱高世之志」,篆法上完全用民間俗字,篆書紋樣化,印面圖案化基本無文人氣息;無名氏的「白石清泉冷笑人」則基本是在炫技一樣列出了大量排疊的縱向線條,刀法一絲不苟,但章法上卻象打格子一樣,基本沒有變化,象極了明清兩代官印里的九疊印。

二、明人習氣的來源

明人習氣的來源在於文人在明初發現石料之後,大家創作熱情高,文人們一股腦湧入篆刻創作中來,他們首先要強調的就是制印工藝問題,說白了就是印怎麼刻制的問題,這個工作以前是由工匠完成的,文人們在追求工藝水平的提高時,因為文人們創作思想混亂,沒有其他出路,就是互相比較制印工藝水平,這導致文人們走入過分追求工藝化的死胡同;另一方面當時篆刻創作的取法資料和認識程度局限很大(印譜及秦漢印發現較少),這也使明人墜入全無法度、一味求奇的另一個死胡同。

兩個死胡同其實是兩個問題沒有解決的原因:1、取法漢印的思想尚未穩定,印人們左衝右突,能找到的方案就是強調製印的完美程度,炫技法;2、宗法秦漢印的思想雖然慢慢確立,但取資材料太少,可供學習的對象也太少,印人們沒有創作上的審美學習對象,甚至因為考古資料的缺乏,對中國的古文字體系的脈絡也無清淅認知。比如,漢印里當時就很少朱文可供借鑒的模式,而明人用印,恰恰又多是朱文,這明顯是一個現實問題,這個問題在遇到古文字的非入印文字時,明人就拿來入印了,這也導致了明人習氣里的「詭奇」現象。

三、明人習氣主要的載體

明人習氣當然存在於明人所輯的明代人印作里,核心印譜是「三堂」,即《學山堂印譜》、《賴古堂印譜》、《飛鴻堂印譜》,這三部印譜曾經讓丁敬深惡痛絕,但由於程式化、工藝化印風畢竟還是有一定市場的,清代到民國期間,還有一部分印人接受明人印譜影響,並創作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工藝水平的印作,這值得初學者警惕。

(陳巨來:安持精舍印最 丙午上元巨來)

我們很難說陳巨來的這一方「安持精舍印最 丙午上元巨來」沒有受三堂印譜的影響,其發展到極端的工藝美是令人驚嘆的,但其工藝美對「金石氣」與「書卷氣」的扼殺同時可能也是致命的,這也是安持老人總是褒貶參半的原因。

「三堂」印譜相對來說,如果僅以訓練刀法當然沒有問題,而一旦提到氣息的金石氣,遠不如臨秦漢璽印;而一旦提到氣息的書卷氣,遠不如清人名家的流派印。初學者完全可躲過「三堂」印譜,避免受到「明人習氣」的沾染。

四、明人習氣的解決

從趙孟頫開創文人篆刻到丁敬創立浙派之間,時間跨度440多年,明人的治印習慣在這一段歷史實期內慢慢成為一種風氣。直到丁敬以刀立派從刀法上找到了出路;稍晚些的鄧石如又提出了「印從書出」的創作思想,文人們才從這種過分追求工藝化和新奇古怪的治印風氣中跳了出來。丁敬解決了漢印的個性化,文人創作思想得到解放,但此時還是困於刀法的;鄧石如則把文人們的篆書直接引入印面,文人有什麼樣的書法,就有什麼樣的印面,文人們的創作思想總算找到了另一不倚仗刀法的新出路。

明人習氣是歷史的必然,丁敬因為看不慣明人習氣,在刀法與漢印資料增多之後創立了浙派,解決了第二個問題。鄧石如的「印從書出」解決了過分追求工藝化。

對於篆刻初學者,解決明人習氣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1、宗法秦漢。現在我們見到好的秦漢印譜、實物的機會越來越多,單從印譜來說,幾十塊錢就足以買一本好的漢印印譜,足夠臨上幾年,在明人那個時代,這是不可能的事。以秦漢印入手,培養金石氣息。

2、錘鍊刀法。從丁敬的浙派做為入手點,錘鍊刀法,把清代名家流派印做為練習素材培養書卷氣息。

3、練習自己的篆書。這一條要與上述兩項並行,這是篆刻最正經的最終的出路,學篆刻,先學篆,再學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老李刻堂】之263,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印人傳:趙孟頫是中國篆刻分水嶺
篆刻學習:別埋怨你手裡的石頭了,趙之謙的青田石不還是拍了1200萬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