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狗年話狗文化:為何有關「狗」的詞語絕大多數是貶義?

狗年話狗文化:為何有關「狗」的詞語絕大多數是貶義?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狗狗狗

 小芳啊小芳;艾音嘉華·音樂盛宴

任立佳 

00:00/03:46

文/譚汝為

【作者簡介】譚汝為,中國民俗語言學會副會長,天津師範大學教授。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2018年是戊戌年,我們將迎來狗年。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也是飼養率最高的寵物,與馬、牛、羊、豬、雞並稱「六畜」。「狗」在中國生肖文化里,排名第11位。

(一)在我國,狗的馴化約有8000年的歷史

《說文稽古篇》載:「游牧時代,惟犬獨多,穴居則畜犬守御,狩獵則攜犬自隨,因而人必畜犬。」這是說,從人類穴居並從事狩獵和採集時起,狗就開始和人類朝夕為伍了。《周禮》設「犬人」官職,專司相犬牽犬以供祭祀。漢代朝廷設「狗監」,是掌管皇帝獵犬的官員。唐代朝廷設「狗坊」,是專為皇帝飼養獵犬的官署。到了近現代社會,經培育改良,狗的品種不斷增加,可謂繁盛興旺!

狗具靈性,其聽力是人的16倍,聽力距離是人的400多倍。其嗅覺靈敏度約為人類的1200倍,能從眾多混合氣味中,嗅出它所尋找的那種氣味。狗特勇猛、善奔跑,人們根據特殊需要,將某些優質狗馴化成特種犬,在軍事、消防、刑偵、防暴、救災、緝毒、狩獵、牧羊、導盲、運輸、醫療等方面發揮特殊的無可替代的作用。

(二)民間認為狗有「八德」,即忠、義、勇、猛、勤、善、美、勞

只要被收養,就成為家中一員,不管主人或貧或富,或得勢或落魄,它始終忠心耿耿,不離不棄——是為「忠」。《搜神記》載:「三國時,襄陽紀南人李信純醉卧城外草中,適獵者縱火,火順風且至,其愛犬曰黑龍者,於溪中濕身,周回灑李卧處,遂免大難,而犬以往返睏乏致斃。李醒乃悟,為之慟哭。太守聞而憫之,具棺槨衣衾以葬。今紀南有義犬冢。」——贊其「義」。

在幫助主人狩獵時,不管前面是什麼猛獸,都奮不顧身沖在前面——稱其「勇」。

在執行搶險、救災、防暴任務時,不管有什麼危險,都義無返顧地履行職責——頌其「猛」。

看家護院,日夜警覺;照看羊群,奔波效力;冰天雪地,拉雪橇驅馳;將失明的主人安全帶回家中——譽其「勤」。

《晉書·陸機傳》有黃耳傳書的記載:從洛陽至南方,關山阻隔,往返數千里,涉水越險——體現「善」的本性 。

聰明通人心,能聽懂人們的語言,根據指令表演遊戲節目,逗人開心,給人帶來歡樂——是為「美」。

全天候執勤守衛,日夜不休,無怨無悔——謂之「勞」!

將眾美德集於一身者,故謂之: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三)有關「狗」的詞語卻絕大多數屬於貶義

狗雖受到人們的寵愛,但反映在漢民俗語言中,有關「狗」的詞語卻絕大多數屬於貶義,如:「走狗、瘋狗、哈巴狗、喪家狗、看家狗、落水狗、癩皮狗、狗崽子、狗奴才、狗東西、狗漢奸、狗特務、狗雜種、狗腿子、狗頭軍師」等;

帶「狗」字的成語,如「狐朋狗友、雞鳴狗盜、狗血噴頭、狐群狗黨、狗仗人勢、狗急跳牆、狼心狗肺、蠅營狗苟、狗彘不如、狗屁不通、狗尾續貂、畫虎類狗、雞零狗碎」等;

帶「狗」字的俗語,如:「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行千里吃屎、狗嘴裡吐不出象牙、狗肉上不了大席、痛打落水狗、死狗扶不上牆、掛羊頭賣狗肉」等;與「狗」有關的歇後語有「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等。

這些語彙幾乎都是貶義的。

這種與社會評價截然相反的文化語言現象,反映出漢語動物文化揚神靈(崇尚龍、鳳、麟)而抑實用(貶斥豬、羊、狗)的傾向。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關注、點贊、轉發,歡迎參與評論,說出您的想法;若不喜歡,敬請留下批評,分享您的見解。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明朝最牛鄉村老師的王振:自閹進宮,成為皇帝朱祁鎮的老師
《紅樓夢》里尤氏憑什麼成了寧國府的女主人?

TAG:閱讀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