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年味淡了?客家原汁原味的春節民俗卻讓我倍感溫暖!

年味淡了?客家原汁原味的春節民俗卻讓我倍感溫暖!

撰文、攝影:水冬青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廣東興寧客家地區,春節在圍龍屋前的舞獅表演。

「客家」一詞,在客家語與漢語廣東方言中均讀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戶」之意。而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從中原遷徙到南方,客家人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群,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

江西寧都客家地區春節添丁炮活動

福建連城客家地區春節走古事活動

遍布在廣東興寧田野鄉村裡的客家圍龍屋建築

福建南靖的客家土樓

崇尚傳統的客家人,春節里充滿了非常濃郁的親情。記得小時候,在我們廣東梅州興寧一帶的客家地區,從冬至後就開始進入過年準備了。在郊外和農村,四處可以聞到燃燒稻桿和米糠的煙味,那是他們在蒸糯米酒。我的母親也開始用大酒罈發酵糯米酒,雞炒酒、蛋煮酒糟香甜美味但是後勁十足,讓貪吃的我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倒床不起。

江西寧都客家古村落已和徽派建築互相融合

農曆二十五「入年卦」後,人們忙著籌備年食、年貨和應時糕果,製作用糯米做的「煎堆里」或「金團里」以及炸油角等。過年前幾天是全家總動員日,大家圍坐在一起包油角、炸煎堆、釀豆腐、炸腐卷,大家一邊幹活一邊說笑,那種溫馨快樂的場面至今仍讓我感到溫暖。

糯米酒炒雞,客家地區特色菜之一,也是客家地區婦女產後進補的必需品

傳統的客家釀豆腐

街頭上賣「手打豬肉丸」的商家,正揮舞著鐵棍將豬肉敲打成肉泥,這樣製作的肉丸特別有彈性。

在客家農村,年夜飯非常熱鬧,親朋好友可以多開幾圍台。

初一早上早早起床,縣城舞獅隊的人開始登門拜年。孩子們在兜里塞滿糖果炮竹後就跟在獅子後面穿街過巷,順便佔據前排位置觀看精彩的舞獅舞龍表演,逗弄獅子的沙婆往往是小孩子們的最愛。

逗弄獅子的沙婆往往是小孩子們的最愛,這是一個負責搞笑的角色

初一四處可見走街串巷的舞龍舞獅隊伍

初二是全家回娘家日,記得小時候,我們和表弟表妹在田間野外偷瓜摘菜、捉迷藏、放煙花,喧鬧聲驚天動地。吃飯時幾大桌的親戚按輩分就坐,老人家眼力不好但總是往我們碗里夾滿滿的菜,有時夾了幾大塊肥肉,讓人吃也不是丟也不是。

轉眼大家都長大了,有著各自的生活和忙碌,卻發現多年未都曾好好聚聚了,親情突然變得如此生疏。

一群男孩子正在圍龍屋前放鞭炮,煙花炮竹一直是小孩子們過年最喜歡的娛樂項目,農村不受禁放的規定限制

客家圍龍屋祠堂祖宗牌位前都供奉著過年的供品

初三是廣東梅州大埔花萼樓新年的祈福和祭祖儀式。一大早村民們抬著觀音神像,在炮竹聲中遊走全村,所經之處村民們紛紛鞠躬迎香。行香結束後,全村人聚集花萼樓內,圓樓內分兩行擺上十餘張八仙桌,桌面擺放著家家戶戶敬奉的齋果。在長輩司儀的喝唱聲中,在觀音神像前斟茶敬酒,焚香點燭,叩首跪拜行大禮以表虔誠之心,祈求全村平安,家宅安康。祭拜完後,鼓樂齊奏,鞭炮齊放,彩旗繞行,土樓內霎時震耳欲聾,火花四濺,硝煙瀰漫,場面熱鬧非凡。

廣東大埔花萼樓每年初三在圍屋裡舉行的祭祖儀式

初五是客家人的「出年卦」。商鋪在當天擺上香案開門迎客,炮竹聲響徹大街小巷,很多鄉下則有著迎灶神的風俗。

村民們抬著觀音神像進入土樓,準備接受村民們的祈福

從初八到十六就到了廣東興寧和五華地區最特別的節日「賞燈節」,熱鬧程度勝過傳統的元宵節。

在客家傳統文化里,賞燈有雙重意義:一是觀賞花燈,二是慶祝添丁(「燈」同「丁」諧音)。以前凡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賞燈時舉辦筵席,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盞大花燈。吃過燈酒,男嬰就算正式加入宗族行列,將名字注入族譜。不過,「上燈」是與女孩子無關的,她們也沒資格在族譜里佔一席之地,這也是當時重男輕女最典型的表現。

在興寧客家祠堂內做花燈的老人,這些傳統手工藝正面臨著後續無人的斷層

廣東興寧的賞燈節主要有三項內容,即「請花燈」、「賞燈」、「暖燈」。歷時三五天至十多天,熱鬧盛況可見一斑。賞燈節日期間每個家族和每個姓氏都有些不同,都是根據各自祖先留下的,同一個姓氏一般會在同一天過節,但不同姓氏也可能在同一天過節。

而在福建和江西一帶的客家地區,正月十四和十五則最為熱鬧。

福建連城的客家農村,每家都要輪流出燈,村民正把做好的燈搬往祠堂

江西客家地區元宵期間的大花燈

江西寧都一帶的客家人,村裡添丁的人家都會將一排燈送到祠堂,擺放完畢後大家敲鑼打鼓抬著燈在村內遊行。

江西寧都,這裡也是傳統客家人的聚居地,有著悠久的民俗文化。每年正月十五在寧都石上村的添丁炮活動,添了男孩的家庭所有親朋好友都會送來大捆的鞭炮,用長長的竹篙串起來,之後連同花燈一起抬到村內幾個祠堂內,時辰一到,鞭炮聲如山洪傾瀉般震耳欲聾,四處硝煙瀰漫,整個大地都在顫動著。鞭炮足足燃放了一個多時辰後,花燈由祠堂抬出,跟在舞龍隊伍後遊行整個田野村莊,整個過程讓人膽顫心驚但又喜氣洋洋。

在震耳欲聾的炮竹聲中,村民帶上手套和摩托車頭盔前去點火,旁邊還堆放著一筐筐尚未拆封的炮竹。

花燈由祠堂抬出,跟在舞龍隊伍後遊行整個田野村莊。

而在福建連城的客家地區,元宵節舉行的羅坊「走古事」和姑田「游大龍」活動,更是萬人空巷。據傳,昔日連城羅坊常鬧旱澇兩災,當地舉人把流傳於湖南的「走古事」移植鄉梓,以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兼興元宵民間娛樂活動,自此流傳延續至今。

古事棚的轎台由木柱鑲成方形框架,四周飾上精美的畫屏,兩根轎桿,每棚約四百餘斤,須由二十多個青壯男丁抬起奔跑。因競走激烈,要三班輪流替換,故一棚古事就要66名抬夫。

正月十五,天氣惡劣,冷雨寒風幾乎把人凍僵,但天氣沒有阻擋人們高漲的熱情,正午時分,在圍觀者歡呼聲中,古事棚在震天鳴銃聲中狂奔而來。

姑田「游大龍」則始於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當地客家人以村為單位,按習俗每年由被輪到的同一姓氏家族主辦游龍活動。大龍選用當地著名的「姑田宣紙」為材料,最主要的龍頭及龍尾由當年主辦家族承擔製作,龍身則以姓氏為單位,由各家各戶分別製作,尺寸一般高2.4米,長4.2米,最終出遊的大龍就是由這一節節龍身相接而成。

殺豬祭祀龍頭

拼接好的大龍在田間遊走

兒時的回憶總是令人神往,年一年一年過,人也一天一天長大,不管過年的感覺開始變得多麼淡薄,但親情和溫暖永遠佔據我內心最深處的柔軟位置。

過年了,提醒自己,常回家看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道教重要遺址——大上清宮揭開了面紗
傷害我們的會使我們更強大——吸血蜱蟲或能為人所用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