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戰系統與空間:作戰空間的分類與相互關係

作戰系統與空間:作戰空間的分類與相互關係

(一)作戰空間分類

作戰空間可分為陸地、海洋、空域及太空域等不同的空間。其中陸地是指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浸沒的部分。其總面積約14900萬平方公里,它大約只佔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9%。海洋是指地球表面大陸的連續水域。其面積約佔地球表面的71%。通常包括由海水水體及其溶解或懸浮於其中的物質及生活於其中的生物、鄰近海面的大氣、海岸和海底地貌等。空域是指航空兵器(主要指各種飛機、直升機)所能到達並實施作戰活動的空間範圍,目前主要是指大氣層以內距地面3萬米以內的空間範圍。太空域通常是指大氣層以外,太陽系以內的空間範圍。

1. 陸地

陸地,是人類社會生存、生活和發展的基本空間。它也是作戰雙方最經常、最直接、最根本的對抗空間。在作戰過程中,作戰雙方即使存在著對海洋、空域、太空域的爭奪,這些爭奪也是需要以陸地為依託,同時其最終的目的往往仍是要回歸到對陸地空間的控制上。

2. 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之地,是連接各大洲陸地的必要通道。起源於海洋文明的一些西方國家很早就重視海洋的意義。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就說過:「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此外,海洋也蘊藏著巨大的資源和能源。雖然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進行的,但是對海洋控制權的爭奪卻可追溯到幾千年以前。

公元前1479-1477年間,古埃及國王圖特摩斯在對卡疊什人發動的進攻中,就使用了艦隊在敘利亞海岸實施登陸作戰,使海洋作戰空間與陸地作戰空間產生了必然與必要的聯繫。公元前500年間,當時的波斯帝國與雅典為爭奪愛琴海的控制權發生了人類有記載的第一次海戰,開創了在海洋作戰空間內直接進行對抗的先河。 在19世紀下半頁,人類發明了能在水下活動的潛艇,並對其進行了不斷地探索與改進,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具有了較為實用的作戰性能。在1914年9月,德國U-21號潛艇在福斯灣河口外以魚雷擊沉英軍輕型巡洋艦「開路者」號,使潛艇顯示出真正意義上的作戰能力。在整個一戰期間,德國以損失178艘潛艇的代價,共擊沉敵方商船近5300艘,總噸位達1200餘萬噸,並擊沉戰列艦5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7艘,從此,潛艇逐漸成為海上作戰不可或缺的武器,而正是由於它的出現,也把傳統海上作戰空間得以向著水下發展。此外,1913年5月,英國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航母,隨後又將大型巡洋艦改裝為具有飛機起降功能的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暴怒號」,並在1917年7月19日攻擊德國於丹麥境內的飛艇基地時率先使用了艦載飛機作戰,再一次把海洋與空中兩個作戰空間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隨著人們對海洋的認識不斷深化,人類越來越意識到海洋對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馬漢的《海權論》對世界各國海軍戰略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控制海洋則逐漸成為歷代各國軍事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因制海權的爭奪所產生的作戰也隨之成為人類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3. 空域

空域,因受人類科學發展的限制,它作為作戰空間的時間僅僅有很短的歷史。

1783年,約瑟夫.邁克爾.蒙哥爾費研製熱氣球取得成功,使人類的探索領域真正地走向了空中。1794年,拿破崙統帥的法軍組建了氣球偵察分隊,並在同年的弗勒呂斯戰役中使用名為「企業號」的偵察氣球進行陣地觀察,為戰勝奧地利軍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此之後的一段時期內,氣球廣泛用於作戰中的偵察、通信等保障工作。甚至在1848-1849年的奧意戰爭中,奧軍曾進行了利用氣球進行轟炸的探索,雖然其結果失敗,但卻顯示了空中威脅的可能性,同時又將空中作戰空間與陸地作戰空間緊密地結合起來。

到了20世紀初,「齊柏林」飛艇的試飛成功,使得空中偵察與轟炸得到了進一步的實踐。不過,因為氣球與飛艇存在著自身難以克服速度慢、可控性差、易遭地面及飛機攻擊等缺點,其在作戰中的運用受到了很多的限制。而真正意義上的把空中作為作戰空間的標誌,還應屬在軍用飛機出現並得到廣泛的運用以後。

自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設計製造的「飛行者I號」試飛成功以後,經過不斷的努力探索,飛機的性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它憑藉著自身所具有的速度快、視野廣、所受威脅少、可執行多種任務等優點,開始走上了戰爭的舞台並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早在1911年的義大利對土耳其的戰爭中,義大利的軍用飛機不但頻繁執行了晝夜間的對地目視偵察、照相偵察、散發傳單、對地轟炸、為地面炮兵及軍艦炮火提供校射,還首次在實戰中使用無線電台進行空地聯絡以及展開了原始的空中格鬥等。儘管飛機在本次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並不明顯,但它所帶來的影響則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讓人們認識到了除陸地及海洋作戰空間之外的另一個嶄新的作戰空間,感受到了傳統的二維戰場開始向三維戰場進行革命性轉化的信號。義大利軍事理論家朱利奧?杜黑(Giulio Douhet,1869-1930)的《制空權》為人們認識空軍的重要意義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他也因此被譽為是「戰略空軍之父」。從此以後,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及戰後局部戰爭的實踐,空中作戰力量的建設、作戰理論的探索與完善等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制空權的爭奪已成為現代戰爭中控制陸地、海洋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

4. 太空域

太空成為作戰空間的時間僅僅為半個多世紀,但其地位卻日益突出。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伴侶1號,開創了航天時代的新紀元。由此而興起的航天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它不但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先進、國民經濟發達的象徵,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軍事力量強大的體現。

同其它科學技術一樣,航天技術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被迅速而又廣泛地運用于軍事領域。據資料顯示,截止2004年底,全世界共發射了各類航天器5700多個,其中軍用航天器佔據60%以上。從作戰空間來看,太空據於「至高無上」的位置,儘管目前還沒有在太空中發生的直接意義上的作戰行動,但從近期幾場局部戰爭中它所起的作用來看,太空是繼陸、海、空之外的第四個作戰空間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從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到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從1982年的馬島戰爭到1990年的海灣戰爭,從1998年的科索沃戰爭到近年來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我們都能看到軍用航天器的身影。其中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導彈預警衛星、海洋監視衛星、核爆炸探測衛星等不分晝夜地監視著地球上的每個角落;軍用通信衛星依靠其通信距離遠、容量大、質量好、可靠性高、保密性與生存能力強、靈活性好等優點將各種作戰平台連接成為緊密的整體;軍用導航衛星適時為陸、海、空各種作戰平台提供精確的位置、時間信息;軍用氣象衛星可提供全球範圍內任何戰場空間的實時氣象信息;軍用測地衛星隨時測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坐標,等等。儘管目前尚未出現航天器材直接參与打擊或抗擊敵方作戰系統的例子,但是,它們在作戰中所起到的作用卻是聯繫陸地、海洋、空中戰場的紐帶,它對高技術戰爭乃至以後的信息時代戰爭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此外,從美國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到近年成立並不斷調整太空戰指揮機構(如2002年將原戰略司令部與航天司令部合併成新的戰略司令部)的職能、組建太空戰部隊以及於2008年2月20日使用海基導彈擊落衛星的事實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人類戰爭在太空中的直接對抗以及太空與其它三個空間作戰力量的直接對抗也必將成為不遠未來的現實。

5. 四種作戰空間之間的關係

整體上講,陸地作戰空間是對抗雙方爭奪的根本空間,海洋、空中以及太空空間逐漸成為控制陸地空間的必要條件。但從人類戰爭發展歷程來看,作戰空間具有從一維向多維發展的趨勢。這一趨勢的出現一方面與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戰爭領域的廣泛運用有關,同時也與作戰思想的演變有關。

人類最早的作戰是在單純的陸地或海洋之中進行的,即使是二者的結合(如登陸作戰),作戰空間與也是呈平面狀態的。由於軍用飛機、軍用衛星的發展與應用,作戰空間逐漸呈現出立體的狀態。隨著空中作戰力量、太空作戰力量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它們對陸地、海洋作戰空間的影響越來越大。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空中力量的強弱幾乎可以決定陸地、海洋戰場上作戰的結局。

陸地、海洋、空中與太空這四種空間是到目前為止人類作戰所能涉及的空間範圍,這四種作戰空間因武器裝備作用的對象存在著多元化而使其相互關聯。對某一具體作戰系統而言,這四種空間有時只有一種與其發生相互影響和作用,也就是說作戰可以在某一種空間內單獨進行(如雙方進行純粹的陸地作戰、海上作戰、空中作戰或太空作戰),但是在現代作戰中,則更趨向於多種空間同時存在(如空地一體作戰、一體化聯合作戰)。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戰空間具體包括哪幾種空間,並不是由某一方作戰系統自身所決定,而是由作戰雙方作戰系統中的力量構成之「和」所決定的。如果某一方的作戰系統單獨具有在某一空間的作戰能力,那麼,另一方的作戰系統也必然會受到這一空間所產生作用的影響。也就是說,如果某一方作戰系統即使不能充分利用某一類作戰空間,至少也應控制這一空間中敵方作戰力量的有效發揮,否則,勢必出現對方對己方實施「非對稱」打擊的可能。因為從理論上講,當某一方作戰系統失去對某一作戰空間的利用與控制時,對方就有可能憑藉這一作戰力量取得較大的優勢。例如:一個地面作戰系統如果失去制空權,既沒有空中力量在空中與對方抗衡,又不能有效控制空中(表現在不具備有效的地對空打擊能力),那麼,對方空中力量就可以充分利用空中對其實施單向打擊,進而導致己方在作戰中的被動局面,而當這種打擊造成作戰系統的不穩定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致使其作戰系統趨向於無序狀態及其功能的不斷降低,這也就意味著其最終的必然失敗。

從這一結論出發,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清晰地理解曾對軍事理論產生重大影響的「海權論」、「制空權」、「大縱深作戰理論」、「空地一體作戰理論」曾因某一空間武器平台的發展而盛行一時,也就會清醒認識到一體化聯合作戰將成為主要作戰樣式這一必然的趨勢。這些作戰理論,其實質都是力爭通過綜合運用和發揮不同的作戰空間的作戰力量對敵方作戰系統進行各種「輸出」,以破壞其結構與功能,進而達成作戰目的。同樣的道理,我們還可以理解為什麼現在那麼多的國家都加快航天事業的步伐,其中的軍事目的就是為了爭取在未來的戰爭中對太空域的控制與利用。也就會有充分的理由預測出儘管目前還沒有發生,但在不遠的未來一定會存在太空中直接對抗(有人稱之為太空戰)以及太空武器與其它作戰空間的力量直接對抗這些作戰樣式產生的必然性。

從目前武器裝備發展的情況來看,這四種空間作戰的力量中,地面、空中、海洋三個空間都具備相互之間的打擊能力,但以發展的角度來說,太空中進行直接對抗和以太空為基點對其它三種空間直接進行打擊也必將存在,而此時就會導致這四種空間任何兩者之間都具備了直接對抗的條件。

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迷學堂 的精彩文章:

槍械漫談:霰彈槍

TAG:軍迷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