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賣時間或是偽命題,網易蝸牛能否成為網易下一個雲音樂?

賣時間或是偽命題,網易蝸牛能否成為網易下一個雲音樂?

書非借不能讀也,許多人趁著電商圖書折扣活動大量囤書,放到積灰可能也沒翻閱過,買不為讀,囤反成了目的。限時閱讀、限時借閱下反而能獲得更高的閱讀效率。

年輕讀者更習慣使用電子設備閱讀,移動閱讀規模已十分龐大,中商情報曾預測2017年移動閱讀市場規模能達到160億,活躍用戶將達到7.2億人。在此趨勢下,出現了一些氣質不太一樣的閱讀產品。

網易蝸牛另闢蹊徑,想當售賣時間的人

儘管市面上已存在很多閱讀產品,但騰訊和網易還是在QQ閱讀和網易閱讀各佔一方天地之後,又上線了新的閱讀產品,即微信閱讀和網易蝸牛,嘗試社交與深度閱讀結合的更多可能性。下面要提到的是網易蝸牛。

網易蝸牛上線不足一年,卻有不俗的表現。上線以來,網易蝸牛連續斬獲了豌豆莢、小米商店等國內應用商店的相關獎項,如設計獎、金米獎;並獲豌豆莢「設計獎」年度應用,入選了《APP Store2017年度精選》。網易蝸牛和市面上已有的閱讀產品較為不同。

與傳統按章、本購買電子書的模式不同,網易蝸牛的模式則類似圖書館租書模式,採用與線下圖書館一樣的借閱方式。並且網易蝸牛書庫的圖書均為出版過的正版圖書,讀者可以每日領取1小時免費閱讀時長後閱讀書庫的任一書籍,若覺得時間不夠用,可選擇購買時長延長閱讀時間,累積閱讀時長可獲得蝸牛殼用以兌換書籍。網易蝸牛搖身一變,成了售賣時間的人。

免費1小時其實已超出國內讀者平均閱讀時長,極光大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份額最多的幾款閱讀產品,每天的平均使用時長都不足1小時,QQ閱讀用戶的每日平均使用時長為51分鐘,掌閱用戶的每日平均使用時長為31分鐘。碎片化閱讀習慣下,多數人很難在1小時內閱讀完一本非快餐書籍,每日免費一小時閱讀的設置也可以激勵用戶每天使用,珍惜閱讀時間,有效提高了平台的活躍度和留存度。

同時,在傳統按章、本收費的閱讀模式下,用戶只能通過簡介、評論以及閱讀部分章節挑選書籍,而每日免費閱讀一小時為用戶提供了試讀的機會,有效降低了試錯成本。即使用戶不使用網易蝸牛閱讀,也可將其作為一款圖書決策工具。

在線上圖書館之外,網易蝸牛也試圖通過「領讀」區和「提問」區搭建起一個閱讀社交平台,將用戶劃分為兩種角色,即領路人和尋路人。「領讀」區,相當於豆瓣的書單兼書評功能,邀請了馬伯庸、鸚鵡史航等職業創作人或KOL入駐,作為領路人,撰寫專業書評,推薦精品書單,幫助用戶挑選書籍。

而「提問」區則像一個小型知乎,許多書下面都有「閱讀該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樣的問題。閱讀的最終目的還是學習,消化書籍中的內容,但傳統評論方式只是單方面評價,並沒有產生交流,對幫助用戶理解書籍內容的作用也不大。而網易蝸牛從「提問」區到「領讀」區,能倡導互助閱讀、閱讀並輸出,讓閱讀變得有價值,也能將普通用戶漸漸培養成核心用戶。

網易蝸牛回頭當起賣書人,時間付費是偽命題?

時間付費模式是移動閱讀產品中的一個創新舉措,也為網易蝸牛帶來不少榮譽。但是,以售賣時間脫穎而出的網易蝸牛,卻在最近的更新中,回頭當起了賣書人,增加錢包充值和蝸牛殼購買功能。前面提到蝸牛殼可以兌換書籍,如此也就成了變相的按本購買形式。網易蝸牛拾起傳統賣書人的角色,可見基於領讀社交的時間付費模式可能有不少瓶頸。

網易蝸牛的書庫只有出版書籍,吸引來的讀者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出版書愛好者,此類讀者中部分為紙書愛好者;另一類則是有深度閱讀能力,或是想培養深度閱讀能力的讀者。網易蝸牛作為一個移動閱讀產品,其每日免費閱讀一小時的功能對部分讀者來說,存在缺點。

國內讀者的閱讀時長不足一小時,是由於國內讀者的閱讀能力呈兩極化。習慣碎片化閱讀的人,消耗不完這一小時,也無法長時間閱讀,網易蝸牛的免費一小時退出閱讀界面後會中斷計時,也可佐證不少人是分時段閱讀,這部分讀者養成深度閱讀有難度。而具備深度閱讀能力並且能夠長時間閱讀的人,每天持續閱讀時長可能並不只一小時,或許他們會購買時長,但此處存在的一個客觀問題,即手機液晶屏非墨水屏,並不適合長時間閱讀。

同時,這兩類讀者其實也代表了兩種閱讀模式,即碎片化閱讀和精讀。精讀一本書需要反覆翻閱、做筆記,畢竟精品書籍並不是閱讀一遍就能理解消化,網易蝸牛主打免費閱讀一小時,用戶雖能免費暢讀,卻不能享受書籍的「擁有權」。一小時的設置更適合碎片化閱讀模式而不是精讀模式。

網易蝸牛設置領讀區,或許是想提供知乎一樣的交流平台,讓閱讀履歷豐富的頭部讀者向普通讀者推薦有價值的內容。但就如同知乎壯大之後,許多用戶感嘆頭部用戶流失了一樣,領讀區的內容也良莠不齊,推薦書評不是出自馬伯庸等KOL,也有不少內容存在蹭熱度之嫌,比如在《芳華》、《妖貓傳》播出之後,領讀區不少帖子均是推薦與這些熱門電影有關的書籍。試問用戶看完電影之後若有對相關書籍有興趣,真的還需領讀人推薦嘛?這些內容的價值有待商榷。

作為內容為先的網易系產品,也有人將網易蝸牛比網易雲音樂。但兩者受眾數量懸殊,並不具可比性,閱讀門檻比聽音樂的門檻高,有閱讀習慣並輸出的人比喜歡聽音樂並討論的人少上許多。

國內讀者的閱讀能力不足,缺乏辨識能力。從微博淺顯的內容尚有許多人理解不了或理解錯誤,及知識付費集中在碎片化課程便可看出當代許多人「急於求成」,甚少能靜下心來閱讀、理解一個作品,而傾向於別人喂到嘴邊。這也是知識付費趨勢下,沒什麼墨水的知識騙子也能有受眾,思維導圖、「三分鐘閱讀一本書」等快餐內容有許多人消費的原因。從書評的點擊率,和提問區寥寥回答來看,網易蝸牛難以形成網易雲音樂濃厚的討論氛圍。

還有一個缺點卻與網易雲音樂相似——網易蝸牛的正版出版圖書數量少。比如網易蝸牛中收錄了博爾赫斯的作品,卻沒有馬爾克斯和科塔薩爾的作品,前者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同時是較為知名的拉美作者之一;而後者科塔薩爾更是博爾赫斯和馬爾克斯非常推崇的作者,當讀者了解一位之後,也許會產生閱讀其他兩位作者書籍的需求,網易蝸牛此時就不如Kindle有優勢。再加上網易蝸牛上許多書籍幾乎與其他閱讀APP重合,內容上又少了不少優勢。

最後,回到前面說的蝸牛殼購買功能,蝸牛殼可以兌換書籍,購買蝸牛殼等於是變向的充值虛擬幣購買書籍模式。但是,網易蝸牛的書籍兌換數值設得過高,只有閱讀過的書籍才相對優惠,若用戶想兌換未閱讀的書籍,網易蝸牛在價格上則不如其他閱讀產品優惠。

從時間商人到賣書人,內容平台需提升內容吸引力

一個內容型產品,吸引用戶的核心還是來自於內容本身的吸引力。網易蝸牛從出售時間的商人再到賣書人,又推出視頻欄目《精神的殼》,也說明購買時間的模式可能對用戶已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只有優質內容才是留住用戶的萬靈藥。

一方面,網易蝸牛須邀請更多優秀書評人入駐,激勵更多的普通讀者成長為核心用戶,提升領讀區整體內容的質量;另一方面也需要補充書庫的精品書籍存量。

此外,年輕消費者不僅習慣了移動閱讀,由於工作、生活繁忙,沒有過多時間閱讀文字類靜態產品,而音頻產品可以在上下班途中、跑步時作為音樂的代替品,提升閱讀效率,所以此類用戶也對音頻類知識付費產品有極高的需求。再加上手機屏幕不適合長時間閱讀,聽、閱交替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如今許多書籍也相繼開發了有聲圖書,微信圖書於不久前上線了音頻產品,知乎客戶端近日也增加了語音播放功能……增加音頻產品對網易蝸牛來說也是補充內容優勢的一個選擇。

綜上所述,網易蝸牛推出的售賣時間模式確實是知識付費領域的一個創新,結合「領讀」區和「提問」區打造了一個輸出有價值內容的平台,讓有深度閱讀需求的讀者有了落腳之處。但網易蝸牛在最近增加了按本付費模式,也說明售賣時間模式可能進入上升瓶頸,回到傳統賣書人角色的網易蝸牛須增加更多優質內容,才能保持對用戶的吸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曠 的精彩文章:

四年前天價收購的91助手為何風光不再?
問題不斷,智能家居何時擺脫「偽智能」?

TAG:劉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