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根友:《道家思想及其現代詮釋》自序

吳根友:《道家思想及其現代詮釋》自序

編者:

道家學派,實始於老聃,其最為核心的概念曰「道」。本書認為,作為一種看問題方法的「道」,「依道而看」的道家哲學方法論對於現代社會中的個人生活而言,具有極大的啟發性,它能向每個普通人揭示出屬於他自己的「能在」,從而讓人真正獲得屬於自己的人生;道家之「道」並不是死的法則,而是動態、無限、生機活潑等一切具有正麵價值意義的代名詞;「道」能夠最大限度地讓人敞開自身,讓他人或物性以最適宜的方式向自己敞開,從而形成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天地最適宜的良性關係。

吳根友,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政治哲學、明清哲學、比較哲學;曾於美國哈佛大學訪學,分別在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德國特里爾大學、台灣「中研院」文哲所講學並做研究;出版有《戴震、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等十餘部學術著作,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獲教育部、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多項。

吳根友教授

自 序

文吳根友

自攻讀碩士學位以來,我對道家,特別是莊子的文章與思想就特別偏愛。碩士畢業後,追隨蕭萐父先生攻讀博士學位,1990年以會議服務人員的身份參加首屆全國道家道教會議,並提交《略論老莊的生命哲學》一文,會議之後,在唐明邦先生的指導下,我對此文做了一定修改,投給了《哲學研究》,沒想到即被接受,並很快發表出來,這對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這是我平生正式發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而且第一篇發表的論文就是論述道家哲學思想的文章,可見我與道家思想的緣分。當然,該文在現在看來是有點膚淺了,只能代表我20多年前的認識水平,但作為紀念,我仍將此文放在本書中。後來,由於我的博士論文主攻方向是明清哲學,我本來又是從中文系跨科轉到哲學系的,還有很多課要補,畢業後又教了五年「中國社會思想史」,在社會學領域裡遊盪了五六年,就這樣,我對於道家哲學的興趣就被生活與工作的需要擠到一邊去了。

1996年,因郭齊勇教授邀請我撰寫《先秦諸子學志》一書的道家章節,使我有機會重新回到道家的學術興趣上來。2000年,武大哲學院創辦「中西比較哲學試驗班」,我承擔先秦道家研究的課程,主要講授《老子》與《莊子》,這門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名稱雖有所改變,授課的方式也有變化,但《老子》《莊子》的原文作為課程內容一直沒有變。後來,我在接受社會上各種講課的邀請之時,基本上只講老子、莊子的思想。有此諸因緣,20多年來,就零零星星地積累了一些道家、老子、莊子思想研究的文字,這些文字目前看來不成系統,只能算是學習、研究道家、老子、莊子思想的點滴心得。如果這些文字中有個別足以幫助大家理解道家的隻言片語,或者有對老子、莊子思想個別地方有一點讓人解頤的小慧,也就不算辜負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劉佩英社長及哲學編輯劉旭君的一片厚愛了。

本論集取名為「道家思想及其現代詮釋」,其實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偏重於客觀的呈現,即文集的第一編,該編承蒙郭齊勇教授慷慨,允許我將《諸子學通論》一書中的第三章抽出來放入此處;第二,偏重於自我的解讀,這一層意思即文集的第二、三兩編及附錄部分文字。至於解讀得是否恰當,有待學界同仁、道友的評價。

需要向讀者說明的是,第二編中大多數文字是在社會上各種國學班上的講課稿件,重複的引文比較多,解釋的文字比較少,可能讓讀者厭棄,建議大家看看標題即可,從標題中大體上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在現代具有多種可能的解釋空間。值得一讀的有兩節文字,其一是「依道而『看』與人的能在——道家的人生哲學及其現代啟示意義」一文,該文是我嘗試應用現象學的基本方法,吸收海德格爾哲學的思想精神,對莊子「以道觀之」的方法作一現代性的轉化,並將現代文明中重視人的精神自由的內容融入其中,對道家的人生哲學做了一個富有積極意義的闡釋。當然,討論「人的能在」這一議題,也深受趙汀陽《論可能生活》一書的影響與啟發,在此我要對他表示感謝。

其二是「簡論老莊學派的方法論及其語言哲學思想」一節。該節較為集中而又深入地闡發了老子與莊子的語言哲學思想,特別是對莊子語言哲學思想的特徵及其對老子語言哲學思想的深化的闡發,筆者自認為有解頤之處,希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一讀。

本論集第三編的最後三節有關莊子《齊物論》《大宗師》篇中的細節問題討論的文字,筆者認為最值得學人們一讀。當然,我並非意指三節文字目前提供的結論,而是得出結論的方法值得關注。近十幾年來,筆者致力於乾嘉學派的學術思想研究,對於以戴震為代表的乾嘉學派所開創的「由字通詞,由詞通道」,「一字之義,當貫群經」,「大其心,以體古賢聖與天地之心相協」的語言哲學與經學解釋學略有心得,並將此心得運用到老子、莊子研究上面來,以處理自己在本科教學中遇到的文本困惑。這三篇文字可以說是無心插柳的結果,惜乎目前還未能在老莊思想研究方面達到成蔭的良好效果。至於本編中的「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方法論及其語言哲學思想——以《秋水》篇為例」;「莊子論真人與真知的關係——《大宗師》篇『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命題的現代詮釋」;「《莊子》『內七篇』與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之比較三篇」,讀者若有時間,亦可花點時間耐心一讀,或許會有些許啟發。

若如上所說,除了點明的幾篇之外,其他諸篇是否就是用來騙稿費、浪費讀者時間的文字呢?當然也不能這樣說。莊子對「有用」與「無用」關係的討論,亦可適用於本論文集的所有文字。人在行路的過程之中,足之所履之地為有用,而非足所履之地不能說是無用。足所接觸的地面為有用,但襯托地面的地基不能說無用。希望讀者能以莊子的有用與無用的辯證智慧,來審視本論集中的所有文字,則萬一某位讀者拿到此書在手時,就不至於產生上當受騙的感覺。

附錄四篇文章,與道家、黃老道家學術與思想有關,但主要偏重於學術問題,不好納入前三編的主題之中,但作者往往敝帚自珍、不忍割捨,故放在附錄部分,以表明筆者對於道家思想研究的觸角還旁涉當代學術的熱點一二,並未固步自封。

當今天下非沉濁,故筆者以莊語言老子與莊子或以為以莊語言老子可,以莊語言莊子不可。筆者以為,莊子「三言」雖非莊語,莊子之意,實最莊嚴、深沉、閎大,足以開人腦洞,引人遐思無限。當今之世,君子若能「依道而看」,則將洞見「未成可成,已成可革」之理,進而始終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但開放的心態決不意味著「什麼都可以」,《天下》篇告誡世人,一切皆當「調適而上遂」,這才是開放心態所應當具有的智慧、積極的處世哲學與人生哲學。好生活是可欲的,也是可能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在生活中不斷地「調適而上遂」。

「調適而上遂」,我以為是莊子改良主義的處世哲學與人生哲學。莊子哲學有很多面向,在此,我更傾向於從積極的面向來闡釋莊子的思想,並以此滴心得奉獻給諸位讀者。

是為序。

吳根友

2017年8月7日

註:本文摘自吳根友著《道家思想及其現代詮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

《道家思想及其現代詮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

閱讀·啟蒙·智識

熱烈與冷靜:Reading-Godo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7號書齋 的精彩文章:

TAG:7號書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