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的真實校史究竟是怎樣的?

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的真實校史究竟是怎樣的?

校史這事兒相當複雜龐大,而且還牽扯到兩個學校……不過這兩所學校校史的確非常重合,可以一起講,因為即便是單講其中某一所的校史也必須要扯到另一所。

先直接給一個該文的基本大前提:兩校目前給出的官方校史是偽校史

具體理由後文中有詳述,簡單說就是中央美院並不像它自己講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國立美術學府」,央美之前辦的90周年校慶也不是真的90周年,最多就是60幾周年。1918年在北平成立的北平藝專跟央美沒關係,北平藝專反而是中國美院的前身之一。

而中國美院對於合併北平美專一事,在官方校史中絕口不提,也很匪夷所思。大家如果看到相關材料也請不吝分享,共同討論這一現狀的緣由。

不管為何,在這個問題上兩校倒是形成了默契。儘管在很多的出版物中這件事已經被說得很清楚了,但是兩校官方校史依然無視史實自說自話。

下文給出的內容全無杜撰,信息基本來自兩校校友自傳,選取的也都是沒有爭議的內容。

以下是正文:

中央美院的官方校史追溯到了1918年成立的北平美專。中國美院的官方校史追溯到1928年成立的國立藝術院,兩校的誕生背景很不相同,但在日後的漫長歲月中交流不斷,成為了中國藝術史上重要且傳奇的兩所院校。

故事從1918年講起。1918年成立的北平美專,全名是「國立北平美術專門學校」(也有說是「北京美術學校」),是一個中專,也是中國比較早的一個美術學校,(真正最早的美術學校是劉海粟建立的上海美專,私立性質)。北平美專首任校長是鄭錦,他是留日回來的,讀的西京(京都)美術學院。當時留日的藝術家回國後一直沒成為主流,比如弘一法師李叔同,這個東藝大畢業的高材生最後也選擇了歸隱。

▲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大禮堂正門

鄭錦在日本的時候成就相當不錯,在日本,獲得藝術界完全接受並褒獎的華人藝術家是很少很少的。但他的院長頭銜最終被留法回來的林風眠取代,這一次交接,也打開了後來中國藝術界的風起雲湧。

▲鄭錦(1883—1959)又名瑞錦,字褧裳,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雍陌鄉人,是中國近代繪畫史上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和畫家。

我們都知道林風眠是今天中國美院的首任院長,也是中國美院的靈魂人物,但其實林風眠回國之初曾任教於北平美專。

▲林風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歷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國立藝術學院 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

林風眠早年留法學畫,在第戎美院學了不久被老師推薦到了更有名的巴黎美院,巴黎美院到現在還被很多人認為是藝術殿堂,在當時更是世界最高的藝術學府。他在留法期間結實了蔡元培。蔡元培當時就是去歐洲物色傑出的中國留學生,為民國尋求人才的。當時留法的還有徐悲鴻等人,但是當時巴黎美院的教授以及法國藝術圈明顯對林風眠更加接受,也更加讚賞。林風眠的創作接近野獸派這種當時的先鋒流派,徐悲鴻那一批學的比較土一點,走的古典寫實。(直到後來,這兩位藝術家分別領導的杭州藝專和北平藝專也都延續了這兩種不同的方向。)原本流派之間也沒有好壞之分,但是不得不說古典技法中的一個硬傷,就是需要長期的訓練,而現代主義的繪畫更加需要藝術天分而不太看重技法。所以林風眠因為良好的藝術天分在巴黎獲得很好的口碑,徐悲鴻因為在法國正經學習的時間很短,對於一個古典畫家來說還遠遠不夠,技術上不夠成熟,當時完全是默默無聞。徐悲鴻等人在法國流傳較廣泛的一段軼聞,是說他們曾經排隊舉著中國畫在法國遊街,但是無人問津。

▲徐悲鴻(1895-1953年),原名徐壽康。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這種情況下,蔡元培沒有意外地選擇了林風眠回國任教(同時他們兩人也私交不錯),接替鄭錦出任北平美專校長。鄭錦因為當時北洋政府干涉學校事務,憤然出走,留下一個將要分崩離析的美專。林風眠接手這個爛攤子,面臨了更嚴峻的形勢。沒過兩年,蔡元培有了新想法,他覺得北平美專已經無法收拾,決心跟著剛剛穩定的南京國民政府,南下重建一批理想的學校。

於是在1928年,蔡元培在西湖邊創立了「國立藝術院」,同時在上海創立了「國立音樂院」,這兩所學校分別是今天中國美術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成立的時候都是研究生院,是當時的最高藝術學府。所以門檻很高,頭兩年甚至都不招本科生。北平美專那時候還是軍閥控制的一所中專,杭州的這所新學校上來就是研究生院,檔次差得很大。所以蔡元培請林風眠來國立藝術院當首任校長,林風眠馬上就答應了。林相信在這裡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北平美專離開了林風眠後馬上淪落,十數年間幾乎沒有出現在近代藝術史里,現在要考據也變得非常難。這些年裡江南一帶的學校欣欣向榮,南京的中央大學,上海的震旦(復旦),杭州的浙大等等,其中當然也包括國立藝術院。

▲國立藝術院,1930 年蔡元培題。

▲國立音樂院正校舍

當時南京的中央大學因為吸引了國內外先進的人才和硬體,在當時很有優勢。徐悲鴻也是這個時候回國,順利地在中央大學的藝術學院謀求到了教職。但是徐悲鴻對於這個環境不很滿意,因為在藝術界當時中央大學說不上話,說點什麼都被藝術院校鄙視,跟今天的情況有點像。吳冠中先生生後公開的信札中,也提到過他和吳大羽討論中央大學的美術主張如何如何不靠譜,也側面反映了徐悲鴻的藝術理念在當時沒有市場。

到杭州後林風眠開始在杭州藝專實現自己的理想,請了法國的油畫教授,日本的設計教授,還請了潘天壽來學校任教。林風眠在聘請老師方面很有能力,眼光獨到。他在國畫教員的選擇上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在北平的時候就請齊白石出山,齊白石當時還是一個畫賣的很好的鄉下老頭。但是林風眠一個留法回來的人,才不管這個,直接就請齊白石過來當大學教授。

到了杭州也是,不光重金聘請外籍教授,還請來潘天壽坐鎮國畫科。潘天壽當時作為一個年輕藝術家,資歷淺薄,還不是今天被認為的民國四大家,但是林風眠眼光獨到,也成就了這一段佳話。

▲國立音樂院正校舍潘天壽(1897—1971),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

杭州藝專兩年後降格成了大專,名字也改成「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原因是當時的中國與其要一所高端大氣的研究生院,還不如要一個更加基礎的專科來的實際,更能培養實用人才。學校因此也可以延長學習時間(研究生是兩年制,專科就可以延長到四年,加上三年的預科,連起來就是七年,相當於現在的碩博連讀了),林風眠認為這更有利於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但是很快,日本攻破上海,所有學校向大西南撤退。撤退中誕生了許許多多故事,具體不多說,最有名的一段故事可能是北大、清華、南開在昆明合併,稱「西南聯大」。合併在當時是非常實用的一個做法,很多人不知道,杭州藝專和北平藝專,這兩所中國最重要的藝術學府也在這個時候合併了。

▲西南聯大舊址

合併之後,改稱「國立藝專」,所以今天中央美院和中國美院在這一時期的官方校史是重疊的。因為兩所藝專各自不服,林風眠請辭,政府派了滕固啊呂鳳子啊等等好幾個人輪番來當校長,都當不長久。兩校當時內部矛盾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北平人少,杭州人多勢眾,但與此同時,政府給兩校的撥款相當,因為資源分配不均,就內部動亂。

(丁天缺先生在自傳中也提到了這一段往事:

1938年初,接到教育部命令,國立杭州藝專與國立北平藝專合併,改稱國立藝專,正式遷校湖南湘西之沅陵,校址在沅江北岸的老鴉溪,改校長製為校務委員制,以林風眠為主任委員,北平藝專的校長趙太侔及其西畫系主任常書鴻為副委員。不日即由水路進發,穿過洞庭湖,先到常德,在常德逗留了十多天,取齊了換乘汽車,直達沅陵。

當我們到沅陵時,北平藝專的師生已先到了,他們真可憐得要命,全校只有十多名教職員工,學生還不到三十名,校產幾乎等於零。跟杭州藝專來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但不到兩星期,學校便發生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學潮。主任委員林風眠半夜出走了,留下一紙便條,已逃往桃源避難去了。第二天一早,這意外的消息便傳遍全校,邱璽帶頭號召好多同學,了解箇中原因,商討應付對策。

林先生為啥出走呢?主要是北平藝專的部分主要老師常書鴻、李有行、王臨乙、龐熏琹等人,夥同杭州藝專的部分主要老師劉開渠、雷圭元、王子云、李朴園等,聯名要求風眠先生辭職離校而引起的。但李有行、王臨乙、劉開渠、雷圭元、王子云、李朴園等人,都是林風眠創辦杭州國立藝術院時,從北平帶來杭州的幹將,在杭州又力圖加以培養的親信。緣此,同學們格外感到義憤填膺,將這八位逼迫林先生離校的人,斥之為「八凶」。)

丁天缺先生的回憶錄相當精彩,包括吳冠中、趙無極等先生的自傳,都提到了當年的往事。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想法,也是歷史的玩味之處。

▲丁天缺(1916年—2013年08月20日),1935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現中國美院),師從吳大羽,後擔任他的助教,與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是同窗。

學校跌跌撞撞等到了抗戰勝利的這一天,和別的學校一樣,藝專的學生少了很多,有的走失,有的留在了當地,比如後來做了台北故宮院長的李霖燦,就離開了藝專留在雲南研究納西文化,最後去了台灣。有的則去了延安,比如後來中央美院油畫主任羅工柳、和《開國大典》作者董希文等等就去了延安,參加了延安魯藝。他們後來因為政策原因去了中央美院任教,但他們的作品不像中央美院的蘇派風格,而是柔和了很多表現主義的風格在裡面,這跟他們在杭州的求學經歷有關。

▲董希文所畫《開國大典》

國立藝專最終在杭州復原,恢復「杭州國立藝專」的名稱。當時兩校的學生都到了杭州,北平藝專的師生們並沒有回到北平,而是以合併的形式併入了杭州藝專。

今天中國美院沒有把自己的校史連到1918年的那所北平美專是合理的做法,雖然他們完全可以這麼做,這麼做也可以拉長中國美院的歷史,但誰都知道中國美院的靈魂和主體都承襲自1928年的國立藝術院,合併進來的北平美專不管從人數上還是文化上,都沒沒有對杭州藝專產生什麼影響。反而中央美院後來把自己的校史連到了1918年成立的北平美專,是不對的,一方面本來就不是同一所學校,另一方面中央美院有自己的紅色傳統,勉強和1918那個北平美專扯上關係,文脈也不符,對一個學校來說不見得是好事。

中央美院所承襲的其實是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徐悲鴻在北平重新創建的新的北平藝專,以及延安的「魯藝」。

▲延安「魯藝」舊址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延安「魯藝」一直作為革命根據地的藝術宣傳機構,承擔了社會主義題材的主旋律創作任務,當中清一色的左翼藝術家,這些藝術家在院校調整後,構成了後來中央美院的主心骨。

徐悲鴻接手了中央美院的組建工作,他將自己在1946年創辦的新的北平藝專和延安來的這支紅色隊伍進行整合,整合過程中其實還有很多插曲,包括當時同時接受了不少留學回來的年輕藝術家。

當時吳冠中從法國回來,因為編製已滿沒能回到杭州藝專教書,經老同學董希文推薦來到中央美院,但吳的理念和徐悲鴻完全不同。建國初年那會兒還照著民國規矩,校長要請新聘教員吃飯,見了面,兩人除了因為同是宜興老鄉寒暄幾句外,再無一句可說。這樣的故事很多,所以徐悲鴻維持著中央美院的教學工作很不容易,下面的人出身不同,背景不同,觀念更不同(現在看來這是很多元很開放的一個狀態,但因為不符合大環境,慢慢像吳冠中這樣的異類還是被趕去了其他地方)。

但不管怎麼說,這是徐悲鴻人生最成功的一年,他的藝術主張獲得了政府的肯定,成為了後來統治中國30年的藝術大方向,徐悲鴻的名字也隨著革命的洪流變得家喻戶曉。

骨子裡徐悲鴻的藝術理想也是小資的,也是資產階級的,這從他的自傳中就能看出來。他在法國學的是古典主義繪畫,這原本就是貴族們的娛樂消遣,但古典的寫實技術正好適應了中國當時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道路,可以用來表現工農兵形象,跟蘇派的寫實風格容易銜接,於是兩者不謀而合,統治了藝術界後來的發展方向。

與此同時,潘天壽領導下的杭州藝專被迫分出了自己的建築科和圖案科,建築科去了同濟,成為了同濟大學的建築系,圖案科去了北京,和北平藝專的圖案科一起變成了後來的中央工藝美院,也就是今天的清華美院。與此同時,杭州藝專的畢業生胡一川南下廣州組建了廣州美院,並擔任第一任校長,胡一川在杭州藝專的同窗沈福文後來輾轉來到重慶,成為四川美院的院長。這所民國藝術的代表學府,最終拆分成了中國最重要的幾所美院,而杭州藝專剩下的主體則成為了日後的浙江美院。

▲中央工藝美院招生舊照

當時全國院校大調整,除了國立藝專,其他藝術院校也都被拆了並並了拆,比如稍差一點的蘇州美專去了南京,和上海美專以及山東大學藝術系合併成了今天的南京藝術學院,中央大學藝術系成為南師大的美術、音樂系。又比如廣州美專去了武漢,變成了現在的湖北美院,魯藝的另外一個分支則調去了東北,變成今天的魯迅美院……當時除了按照專業類別劃分學校之外,還有一個目標就是打散民國時期的重要學府,建設新中國自己的重點大學。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原本的教育中心從江南轉移到了北京,北京的院校一躍成為中央院校,獲得了極大的資源優勢。

如果說民國的藝術史就是中國美院校史的話,那麼在新中國初期的30年里,中央美院則成為了中國藝術的代表,有著完全的統治地位。當時全國風行蘇派寫實技法,而其中中央美院又是寫實畫的最好的。靳尚誼等人日後也成為中國美術界的權威人士。央美的畢業生不但被調配到各藝術相關用人單位,也被美協、畫院廣泛吸收,同時還很受其他美院的歡迎,一些優秀青年教員被調派到了各個地方美院任教。到今天依然可以看到,美協領導央美的佔了半壁江山,各個地方院校也都有很多老教授是從央美畢業。

浙江美院則因為潘天壽的領導,走上了另一條路。潘天壽先生曾兩度主持浙江美院,他與其他以西畫見長的校長不同,因為自己對國畫的重視,同時也因為對林風眠的治校方式有不同意見,努力地發展美院的國畫學科,浙美帶頭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國畫系,系內又分出不同畫種,篆刻等技術也被正式引入國畫教學,這些具有前瞻性的改革也帶動了其他院校的院系調整。潘天壽晚年很重要的工作是抵抗社會主義寫實風格清洗國畫領域,他培養的一批青年教師成為了後來名噪一時的浙派人物畫代表。現在中國美院因為在水墨畫方面具有的壓倒性優勢,躋身世界前十的藝術院校,很多人都認為這主要是潘天壽的功勞。

因為兩校治學方式不同,在客觀上造成了中央美院重油畫,中國美院重國畫的觀感。

新中國初期的30年里,蘇派繪畫在浙江美院始終適應不良,這可能是因為早先的文人傳統與歐洲現代主義對浙美的影響太深。但蘇派技巧在中央美院、魯迅美院這樣的紅色院校里落地生根,茁壯成長。改革開放後,因為西方文化的大量湧入,藝術界的著力點快速轉向當代藝術和現代設計。從浙江美院那段「賣了校車給學生買外國書籍,啟蒙了85新潮」的軼聞開始,全國各個院校前前後後都開始瞄準當代藝術這個新鮮事物,大家突然又站回了同一條起跑線。在這之中,地處北京最為便利的中央美院和起步最早的浙江美院成為了當代藝術中的領頭羊,再一次寫下了兩校的藝術傳奇。

如今,兩校交流依然頻繁,前有浙江美院的黃賓虹先生、劉開渠先生赴中央美院任教,後有中央美院的江豐、蔡亮等畫家赴杭教學。最近的一次人員調動是中國美院前院長潘公凱先生,調任中央美院擔任院長一職,為兩校的發展交流做了很多貢獻。

建議參考維基百科: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

蘭亭會全體祝大家

新春快樂!

萬事如意!

圖文來自美術匯

如有侵權請聯繫及時刪除

商業合作請聯繫蘭亭會小書童

書法聚焦編輯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聚焦 的精彩文章:

他一生最好的書法作品寫給了情人!
在書法里展望遠方

TAG:書法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