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理、上帝、概念都是絕對存在

真理、上帝、概念都是絕對存在

探索貓

引言

網上看到一個問題:科學是一種迷信嗎?盡頭是上帝嗎?問這個問題,從廣義上說,還是沒有理解人類認知的本質。科學理論既包含了感應信息的群體性共識,也包含了抽象信息的群體性共識,但科學理論的關鍵是兩端,即輸入和輸出的信息都是感應信息共識,抽象信息群體性共識只是「中間件」。之所以幾乎所有人認為有因果、有真理、有上帝,以及其他各種概念都是真實存在,還是頭腦中慣性的認為存在一個「絕對存在」,絕對存在的認知在本質上和宗教是一樣的,都是將觀念上的抽象信息認作感應信息的結果。

科學是一種迷信嗎?

人類認知,本質上是一種個體意識的群體性共識。對於有不少人心中存在的「上帝」、「神仙」,以及必然存在的「物質」、「精神」以及「因果」、「真理」等等這種情況,他們之所以認為有因果、有真理、有上帝,還是頭腦中慣性的認為存在一個「絕對存在」,絕對存在的認知在本質上,這種觀念和宗教是一樣的,都是將觀念上的抽象信息認作感應信息的結果。

這裡面有需要對意識進行定義,我對意識的理解和其他人不一樣,我認為意識是一種不同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雙向性感應,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而人的意識是上述中第2種,屬於亞宏觀物質對微觀量子的雙向性感應,這種感應結果(即意識)本身不能叫物質,也不能叫精神,感應的結果是信息,信息只是一種狀態,如基因信息就是核苷酸序列,微觀量子的信息就是自旋方向。信息可以說就是人的意識,不存在獨立於人的信息,也就是說沒有感應到的「信息」不叫意識。

這種信息對於人來說,實際上又根據進化,分成了感應信息和抽象信息,抽象信息是人類進化出來的功能,是人區別與其他動物的關鍵能力。通常我們看到的人的意識,如人的自我意識、人的邏輯能力等等,大多數是特指這種抽象信息。

前面說了,人類認知本質上是一種個體意識的群體性共識,人類共識又分成了感應信息的群體性共識,和抽象信息的群體性共識。而科學,則是個體的感應信息和抽象信息工具化(流程化)的群體性共同認可,既包含了感應信息的群體性共識,也包含了抽象信息的群體性共識,但科學的關鍵是兩端,即輸入和輸出的信息都是感應信息共識,抽象信息群體性共識只是「中間件」。

科學的本質,是感應信息,這個毋庸置疑。感應能力是生命生存的基礎,群體性感應信息的共同認可,是人類生存的基礎,這一點上說,根本不可能存在迷信的地方。

科學(最好說科學理論,科學是人類以科學理論為標準範式認知時代的統稱、簡稱,但現在按照習慣也說科學吧,但這樣的簡稱又容易引發很多人對科學本身的誤解),又不僅僅包含直接的感應信息,還包含了通過已經檢驗過的認知方法論的思維加工處理的過程和結果,這裡已經檢驗過的認知方法論,包括數學、邏輯、以及其他認知方法論。

思維工具本身也是經過檢驗的,思維工具的本源其實還是來自感應信息的群體性共同認可,比如數學。這一點或許有不少人感到不理解。數學中,概念的建立似乎是人的觀念之上的,但是數學理論的建立,又不僅僅只是概念,更是用這些概念通過概念關聯組建了結構化。數學的關鍵還是結構化,是對人的感應信息的「結構化重構」,只是有的結構化不夠清晰而已。

這樣看,迷信存在的地方,僅僅可能存在與觀念之上的概念中,或者觀念中。科學理論的建立中,迷信存在的地方也就是建立科學概念之前構建的科學觀念,以及其中的概念。實際上,也是如此,科學不停地發展迭代,之前的理論中觀念可能會認為是有錯誤的,概念也會變化,這些都很正常。但是也不能徹底否認前人的工作,即使是觀念、概念,也已經成為共識,這是抽象信息共識,在適用的範圍,用就行了,沒必要較真。如牛頓力學。而科學理論的基礎,感應信息和思維工具不能叫迷信,只能是存在「局部局限性」。

機器圖像重建

位於日本的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ATR)的計算神經科學實驗室和京都大學日前聯合發布了一篇論文,他們可以藉助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和基於深度學習的演算法根據人的大腦活動重建人類看到的圖像。在論文《Deep image reconstruction from human brain activity》(根據人類大腦活動進行深度圖像重建)中,作者們介紹道:「這個重建演算法可以從一張隨機圖像出發,迭代地優化其中的像素值,最終讓這張圖像經過深度神經網路之後產生的特徵和大腦活動經過特徵解碼後得到的多層特徵類似。最終得到的優化圖像就可以看作是對大腦活動的重建。」在這篇論文中,作者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圖像重建方法:在採集人類大腦活動並將其解碼為多層特徵之後,可以用優化手段生成新的圖像,讓新的圖像的深度神經網路特徵和前面解碼出的特徵相似。作者們發現,這樣優化得到的圖像和輸入圖像(fMRI 成像期間給人類測試者看的刺激圖像)很類似,不僅圖像本身的外觀類似,對圖像中內容的主觀理解也類似。儘管作者們僅僅使用了日常照片訓練模型,他們的方法還是可以成功泛化到人造形狀的重建中,這表明他們的方法確實可以根據人腦活動「重建」或者「生成」圖像,而不是簡單匹配了典型樣例。在生成圖像過程中,生成模型附加了一些讓重建的圖像更且像自然圖像的限制,這樣就以一種高效的方法讓重建的圖像帶有了具有語意意義的細節。根據人類觀察的反饋,綜合神經網路中多個不同的層的特徵形成的圖像比只用單個層的圖像具有更高的視覺質量。總的來說,這項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的層級化視覺信息可以被高效地綜合利用,重建出感知性的、主觀的圖像。

咖啡產業重構

正如當年PC、互聯網、汽車、液晶電視等諸多行業崛起初期一樣,價值和利潤在產業價值鏈上的分布也是在上游傾斜集中,隨著行業日漸成熟,價值和利潤分配開始轉移,更多原本被上游蠶食的利潤開始為中下游享受。弘毅等嗅覺靈敏的資本也開始關注咖啡行業(尤其是精品咖啡品牌),重金布局,從Seesaw、鷹集再到GreyBox,從更為深層且宏觀的視角來看,則是一場針對整個咖啡產業價值鏈的徹底重構。

區塊鏈閱讀筆記

2014年初,中國規模最大電信中立IDC運營商世紀互聯數據中心的創始人、董事長陳升(元道先生)開始聯合官產業界有識之士布局區塊鏈產業,並且率先提出將「Blockchain」翻譯為「區塊鏈」,在中關村管委會的支持下,2016年世紀互聯作為理事長單位發起成立了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元道先生認為,加密數字貨幣起源於比特幣,它的目的就是作為互聯網支付的貨幣。而在網路通訊中,Token的原意是指「令牌、信令」。IBM曾經推過一個區域網協議,叫做Token Ring Network,令牌環網。網路中的每一個節點輪流傳遞一個令牌,只有拿到令牌的節點才能通訊。這個令牌,其實就是一種權利,或者說權益證明。區塊鏈的Token被廣泛認識,歸功於以太坊及其訂立的ERC20標準。基於這個標準,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上發行自定義的Token,這個Token可以代表任何權益和價值。現在用Token來作為代幣權益證明、進行ICO是一個普遍的做法。由此我們也認識到,其實加密數字貨幣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Token。在一個可以運行Token的平台上發行加密數字貨幣,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是直接把Token譯為代幣,肯定是錯誤的。

2017年,原LinkedIn第一位CTO,Eric Ly(埃里克?李)創辦了區塊鏈技術公司Hub。Eric從以往的經驗中發現,對於陌生人的交往,尤其是涉及到僱傭雙方的利益交往時,一個中心化的機制可能會出現人為的錯誤。而信用指數被一個中心機構所掌握,存在一定隱私泄露風險。而如果以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為基礎,在其上建立Human Trust Protocol (信任協議),將信任與信譽以具體的僱用行為(actions),「信任股份」(Trust Stake), 和結果輸出(outcomes)來展示,那麼陌生人之間的交易就會變得更加可靠,交易雙方的隱私也不會被輕易泄露。比如,當你打算僱傭一個陌生人作為你的英文家教,你們雙方首先都要在公鏈上給出「信任股份」,也就是代幣。當教授課程完畢後,如果你對你的家教很滿意,那麼你的「信任股份」將會打入他/她的賬戶;如果不滿意,則是家教的「信任股份」打入你的賬戶。而結果會被記錄在雙方的信譽檔案中。簡言之,就是在公鏈上建立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 ),讓每一筆交易都被記錄,並成為下一筆交易的信任憑證。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 George Church 正在採取與他的遺傳學測試競爭對手不同的方法。他在區塊鏈上開發了一個以令牌為燃料的系統,通過貨幣化DNA來激勵成員參與基因組測序。它將個人DNA數據保存在個人手中 - 而不是大型製藥公司 - 讓他們選擇是否要分享數據並將其數據用於研究目的。星雲建立在Blockstack上,由區塊鏈上的以太坊智能合約驅動。星雲生態系統由星雲標記(Nebula token)驅動,這是個人為其個人基因組測序和相關數據支付的貨幣。同時,數據購買者使用可以以法定貨幣購買的令牌來獲取DNA數據。根據星雲公司的說法,個人基因組測序有助於「更好的診斷,疾病預防和個性化治療」。當用於研究時,DNA數據能夠提供更詳細的分類系統和新葯,Chruch教授指出,開放協議使科學家能夠在人員和資料庫中「匯總標準化數據」。

啟賦資本顧凱:如果能夠將物理世界的全部資產和權益數字化,其商業體量必然會遠超10個BAT。但站在今天的角度,我們距離這一天還有相當一段距離,當前整個行業尚處於0到1的狀態。在接下來一兩年,行業大環境將趨於成熟,通證經濟的價值將得到廣泛認可,商業級的應用將會落地。因此對於這個賽道而言,適合早期投資者投資的窗口期,最長只有一兩年。可以預見,在2018年,區塊鏈領域的創業和投資很可能處於過熱狀態。數字資產可以具體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具有類貨幣屬性的價值傳遞工具,以比特幣為代表。這類資產將逐漸具備超主權貨幣的屬性。第二類:搭建區塊鏈網路時創造的通證,以以太坊為代表。這類資產設計之初是為了提供節點組網激勵和持有人權益分配機制,並作為構建智能合約時的燃料。當其所在區塊鏈系統的使用場景和認可度足夠廣泛,並同時上線各交易所,支持與各國法幣自由兌換時,這類數字資產有可能會兼具第一類資產的屬性。第三類:在區塊鏈網路上開發應用時創造的通證。這類權益在應用自身業務體系內循環,具備特定的使用場景和價值。短期來看,這類應用落地過程中的難題是業務邏輯和區塊鏈技術的結合;長期來看,如何確保這類資產的發行處於合規、可控、健康的良性循環,將成為其落地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最大困擾。

韓國政府正考慮效仿美國紐約州的「BitLicense」模式,對本國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實施許可准入機制,但無意禁止加密貨幣交易。相關實施細則預計在6月地方選舉後出台。紐約州金融服務部門(NYSDFS) 在2015年6月出台了針對加密貨幣公司的監管框架——BitLicense。就該州的交易所而言,只有獲得監管者頒發的「BitLicense」許可證後,才可交易虛擬貨幣。考慮到該監管框架中包含15條細則,比如註冊資本最低限額、有限的可供交易的加密貨幣等,截至目前,只有包括Coinbase和Bitflyer USA在內的6家交易所獲得運營許可。韓國監管者表示,若仿照紐約州的監管模式,那麼就能將加密貨幣納入熟悉的監管制度框架,確保市場有序運行。

一款基於以太坊的區塊鏈遊戲cryptocountries.io,18年2月4日上線,在持續10天的逐步升溫後,終於在2月14日情人節這天炸了!從中午12點左右到下午4點,短短四個小時內,湧入了28000 ETH的交易額,相當於1.5億人民幣。遊戲的玩法非常簡單。開發團隊將每個國家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做成類似虛擬代幣一樣的token,玩家可以通過購買這些token來「征服」這個國家。「征服」後,你的名字將寫在國家的token上。這個遊戲規則吸引了大量來自全世界的玩家。目前價格最高的國家是日本,價值709ETH,相當於350萬元人民幣,香港(300萬元)和韓國(280萬元)緊隨其後。

探索貓所有文章基於如下邏輯:意識本質 —>個人意識 —>群體意識(意識形態:巫術、宗教、哲學、科學、未來某種形態)。關於意識的本質,探索貓認為意識就是「感應」,是各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才叫意識。宇宙萬物都有這種能力,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探索貓 的精彩文章:

靈魂到底是什麼?抽象思維與智人的誕生
靈魂與肉體,量子比特與萬物起源,量子自由意志定理的重新理解

TAG:探索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