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聽說每個愛讀書的人都可能遭遇這八個困惑

聽說每個愛讀書的人都可能遭遇這八個困惑

全文共5744字 | 閱讀需要12分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Kindle電子書庫

(ID:kindle10000)

在大學之前,我讀過的書少於十本,主要是因為讀課外書在我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中被看作是不務正業的表現。我的閱讀生涯從大學開始,而大學期間讀書的日子更多的集中在大一、大二和大四的後半部分,總共讀了兩百多本吧。其中因為生活的變故,加上移動互聯網時代快餐化閱讀的侵襲,大三前後有一年多的時間幾乎沒讀一本書,如今回想只能默默惋惜,但這一迷失的經歷倒讓我更加堅定了今後生活中對閱讀的忠貞不渝。

我想首先談談對「閱讀」這個詞的一些想法。「閱讀」這個詞本身其實並不是一個明確的、有區分性質的概念。我見過身邊的一些只讀了幾本紅遍微博的暢銷書便聲稱自己愛好閱讀的人,和他們交流,卻不能聊出什麼。而真正讀了很多書的人之間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書籍只是載體,書的類型有很多,比如文學、歷史、哲學、生活方法論等等,就我個人來講,我的閱讀對象更多的是文學類,也偶爾讀一些社科類的書。

此外,即便是同一類型書籍的閱讀愛好者,他們讀書的偏好也有差異。我喜歡挖掘好的冷門的作家,喜歡搜尋新穎的作品來讀,尤其是讀到沒有接觸過的文學手法時,我會感到欣喜。我也見過另一些讀了不少書的人,有的只挑自習喜歡的書讀,大抵有毛姆所謂「讀書是一種享受」的觀念。當然生活中也有和我閱讀偏好和習慣相投的好朋友,遇見他們真是幸運的事情,彼此讀書趣味相似到互相推薦作家或是作品,對方讀了之後一定會滿心歡喜。

我讀書不多,讀了兩百多本後才漸漸弄明白閱讀是怎麼一回事。過去的讀書經歷算是我閱讀的探索期,這一時期興許還沒有結束。所謂探索,即找到自己的閱讀偏好、態度以及閱讀方式的過程。如果將這兩百多本書按現在的標準來看,大概只有三四十本是值得重讀的吧。不過事情不能這麼想。要是沒有這些書的閱讀,也就沒有我如今對閱讀的把握。也就是說,正是讀過的那些有用或沒用的書造就了我如今的閱讀品味和閱讀方式,我沒法做到一開始就有甄別好壞的眼光和不那麼低的閱讀鑒賞水平。

以下是我反觀自己的閱讀狀況,以及這些年來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各種困惑後的一些思考。希望對讀到這篇文章的朋友有所幫助。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思考更多的是基於文學類書籍的閱讀,有些看法或建議興許並不適合其它類型的書。

1

閱讀「幼年期」的困惑

在接觸閱讀一段時間後,往往會陷入一些巨大的困惑:讀書少、要讀的書有很多、對於書的內容缺乏判斷能力、在豐富的知識面前覺得自己無知、不知道讀什麼……

如果你也有這類的困擾,你大可不必過分擔憂。要形成一眼看穿生活的能力,是需要時間的。好的閱讀有時候並不是一個只要識字的人就能輕易掌握的事情,而是需要有一個不斷探索和培養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個人的努力和堅持占很大的作用,有時也需要從別人的方法論中獲得一些啟示,而天分不是那麼重要。就像我們的成長,要從學走路和說話開始,然後還要經過漫長的基礎知識學習階段。並且閱讀的「幼年期」會將不同的人指引向不同的方向,每個人的閱讀品味和知識體系也將在不斷閱讀中慢慢建立,那些在初期困擾我們的問題都會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而不攻自破。

比如我在一開始讀書時,不知道如何甄別作品的好壞,三流小說也讀,一流小說也讀,而且我往往無法說清楚他們之間孰優孰劣;一開始更多的只是把小說當故事簡單讀讀,讀完也沒什麼想法。而現在我多少有了些評判能力,知道怎樣的是二三流文學,好的作品一般也能認出來。

再比如我在高中時接觸到周國平的哲學散文,由於那時對人生、對世界基本沒什麼主見,所以讀每一篇文章都覺得是真理。而時隔多年,現今我偶爾再翻開周國平的書,有時會發現一些觀念不敢苟同,甚至有些想與他爭辯。這便是進步,而這些變化的發生都是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

原諒我在這裡需要引用唐諾《閱讀的故事》里的一大段話,因為說得實在太好了:

「(人類)幼年期的加長,使人類沒那麼有效率立刻被捲入生殖繁衍的演化鐵鏈之中,多出了一長段漫漫無聊的奇特時光,而無聊,正如本雅明說的,是孵育想像的夢幻鳥兒的溫床,如此說來,人類之所以發展出生物界最複雜、繽紛、如亮光四下漫射的生命現象,極其關鍵便在於這個純屬意外多出來的童年歲月、沒特定之事可做的好整以暇童年歲月。

從生物演化史的如此角度來看,我們大約就清楚我們該保衛的是什麼不是嗎?保衛一個無知加無聊為基調的無所事事童年。閱讀的進行也應當在如此大氛圍之下謙卑地展開,不忙著兌現,不急於揭示,與其說是求知,還不如講是遊盪,不要神經病一樣用未來必定如何如何去驚擾他們,本雅明細心提醒我們,那隻孵育想像的夢幻之鳥是很膽小的,現實的枝葉顫動很容易就驚走它。」

和寫作、學吉他或是其它任何一種喜好一樣,閱讀在初期需要有一段時間的基礎練習。我不建議初讀者對閱讀對象的選擇過於嚴苛,在一開始就堅守讀書「不在多、貴於精」的觀念,多涉獵一些無妨,即便讀了一些很久之後會覺得沒用的書。在這一摸索的過程中你會漸漸明白自己的偏好,培養出判斷能力和一些好的閱讀習慣。

2

閱讀的習慣

開始閱讀並不難,但持續有效的閱讀卻需要克服很多阻礙。

剛上大學的時候,智能手機還沒出現,學校的電腦上網條件也不像如今這樣方便,那時有大塊大塊的時間用來讀書。而且知道的作家不多,野心不大,拿起一本好書能認真讀完,有時還能邊讀邊做摘抄。那樣的好日子不長,不久我便被捲入了什麼都碎片化的潮流,生活變得破碎並且倉促,很多好習慣都丟失了。幸好後來能夠從移動互聯網的迷失中走了出來,重拾起書本,並通過一段時間的閱讀練習恢復了一些好的習慣。

除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和現實世界帶來的紛擾之外,閱讀本身也困難重重。其實任何事情的學習和堅持都會有很多道鴻溝,比如在不斷閱讀的過程中會常常懷疑閱讀的意義,常常苦於讀後容易忘記,會有一些功利主義的誘惑促使我們讀一些沒用的書,或是為了下一本而將這一本草草讀完,等等。但我想無論是遺忘的壓力,還是讀書方法方面的困惑,只要養成一些好的閱讀習慣,這些都不是問題。

一是「持續閱讀」的習慣。可能對於初讀者,或是每天讀書時間不多的人,要保證日常的閱讀,養成習慣,大概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刻意,把閱讀納入生活之內,而不是作為日常生活之外的一個行為。同時,也要警惕互聯網的威脅。互聯網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干擾,尤其是對愛好閱讀的人。比如讓人分心、佔據我們空閑的時間。我的做法是,遠離無用的社交,不用智能手機,盡量少地通過網路進行快餐化、碎片化的閱讀。

二是「有效閱讀」的習慣。有效閱讀涉及很多方面,我只說兩點思考吧。

不要追求閱讀的速度。在我看來,追求閱讀的速度並不可取。雖然可能在短期內帶來巨大的成就感,但就閱讀這件事來說,速讀往往意味著質量的降低。如果實在要追求閱讀的量,可以每天減少一些無用的生活消遣,多花一點時間用來閱讀。我多的時候一個月讀15本書,這並不代表我有什麼快速閱讀的方法,我是每天花的時間多罷了——有時每天四五個小時都在讀書。

常寫讀書筆記和書評。把好的句子摘抄下來,邊讀可以邊寫下讀書時的小感悟。如果讀完有話要說,試著寫寫書評吧,用寫作的方式幫助思考。這些習慣可以增加閱讀的質量。關於如何寫書評,這方面可以借鑒一些別人的方法,但具體還得自己不斷實踐。

三是建立「閱讀的秩序」。在閱讀初期,對讀書對象的選擇往往無法做到系統有序。就拿我個人來說吧,在整個大學的閱讀生涯中,從來沒有對某一主題做過系統閱讀,對文學基礎(文學流派、文學史等)也一無所知,有一陣子只讀中國文學,不看外國文學,討厭翻譯腔。過了一開始閱讀的探索期,書讀到一定程度,大概便要開始建立閱讀秩序,通過閱讀專業書籍對閱讀對象有個宏觀的把握(比如我讀了一些中外文學史、文學理論的書),並掌握一些找書讀的方法,多給自己安排一些「主題閱讀」(可以參照我後面第6點談到的方法)。

3

關於讀過的書容易遺忘的問題

我想,這應該是困擾絕大多數人的問題。它也曾在一段時間內困擾過我。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和閱讀習慣的改變,我意識到讀過的書容易忘本身其實不是問題。

第一,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可否認的是,那些我們讀過的書,無論是否印象模糊,它們其實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表達的方式。有些對於書內容的記憶即便刻意去想也想不起來,但是在以後讀其他書時說不定會自然而然地浮現。而且,通過有秩序的閱讀,即便不記得書本的具體內容,也會讓你對這個作家、這類文學的特點心知肚明,從而有助於知識體系的建立。

比如讀到小白的《好色的哈姆雷特》里談打屁股的問題,我就立刻想到了王小波《黃金時代》里的重要情節(陳清揚是在王二打了她屁股的一瞬愛上王二的)。比如還是很久之前讀過海明威的書,後來很多情節都忘了,但硬派形象一直在,在最近讀三島由紀夫時,聽說他被稱為日本的海明威,我於是一下子就明白了。

第二,真正的閱讀的主體活動是重讀。這個觀念很重要,具體在下面第4點談。

第三,雖然說遺忘不是問題,但也要注意提高閱讀的質量。 這一點可以參照上面第2點下的「有效閱讀」的習慣。

4

真正的閱讀的主體活動是重讀

博爾赫斯說:「有比閱讀更好的事,那就是重讀,深入到作品去中,豐富它,因為你已經讀過它。」唐諾說:「對我來講,書沒有隻看一次的,書只看一次就代表那本書被我淘汰掉了,不需要了。」對專業讀者來說,這幾乎是共識,這一點也要在有一定閱讀量之後才能明白並付諸實踐。

我想,如果要讀懂一本書,重讀是必須的。初讀是見面,重訪並不是初讀的簡單重複。重讀可以拋去由於初見時因陌生而對理解帶來的干擾或是偏差,帶著新的視角,在書中發現初讀時遺漏的內容,或是有更好的理解。

重讀並不是要在一本書讀完第一遍後立刻就進行。比如我有一段時間的閱讀主題是存在主義,我讀了一些代表作家的小說和論文,在把這些作品初讀之後,對存在主義有了大致了解,這時再選擇一些認為重要的書認真重讀,帶著一個整體的視角再去看,這樣就會更好地把握其中的要義。

5

讀不懂怎麼辦

在閱讀過程中,有時會遇到讀一本書讀不懂或是有疑問的情況。作家為什麼要這樣設置情節?為什麼日本文學總愛提到寺廟?作家到底要說個什麼?等等。

讀不懂,有可能是作品的問題。作品本身便帶有錯誤的觀念,或是作家也不知道怎麼寫,畢竟文字表達是有缺陷的。

讀不懂,也有可能是讀者的問題。讀者功力欠缺,無法把握文章要義,或是對作品涉及的文化背景不夠了解。如果是文化背景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找相關的書來讀,比如我讀日本文學,不明白為什麼總是寫到寺廟,對作品中日本女性某些共同的思維模式也有些不理解,於是讀了李長聲寫的關於日本文化的隨筆。而有時把對作品表達意義的困惑留在心裡,在以後的閱讀和生活中興許會突然明白。

讀不懂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作者運用了某種特別的文學手法,比如最近讀到的《克羅諾皮奧與法瑪的故事》,如果抱著對待一般文學作品的心態去讀,完全不知所云,但如果知道了作者的手法再讀,就會發現這是一本精彩的、不可多得的好書。再如卡佛的《極簡主義》,初讀時一本書里只能看懂一兩個故事,但在了解極簡主義的創作特點後再去讀,就會發現卡佛作品的精妙。當然了,有的文學手法即便你知道了,也會讀不懂,比如對現階段的我來說,福克納和卡爾維諾的書就不太容易理解,我選擇將這類作品暫且擱置不讀,但我也相信,隨著日常閱讀的不斷進行和個人能力的提升,在未來我一定會讀他們的書。

6

找書讀的方法:「葉脈讀書法」

找書讀的方法有很多,有人喜歡列出計劃表,羅列這個月或者這半年要讀的那些書;有人隨心,這本讀完再去尋找下一本要讀的書;也有人喜歡找一張別人的書單來依著讀;唐諾認為閱讀本身有自己的線索,"你要讀的下本書就藏在你現在讀的這本書裡面。"此外,還有一種廣為人知的方法——順藤摸瓜讀書法(即「由自己的興趣波及開來,如看一本書,作者提到幾個自己喜歡的作家名字,順藤摸瓜再去其他這幾個作家的書。」)。

而我自己近一年來漸漸養成的閱讀習慣,我把它叫做「葉脈讀書法」。大概實行的方式是在某一時期攻克一個主題,從一本書或一個作家入手,邊讀邊摸索主題的脈絡。

舉個我最近正在實踐的例子:比如我確定了接下來一段要攻讀日本文學,選擇先讀三島由紀夫,從有名的《金閣寺》開始,讀完發現這個作家符合自己的口味,於是繼續讀他的其他作品,在讀的過程中,發現太宰治和他是同一時期,兩人常被人拿來比較,於是讀完三島由紀夫,就去讀太宰治。在讀太宰治的同時,偶爾搜到有一本書叫《太宰治的臉》,是李長聲關於一些日本文學作家的八卦趣聞的隨筆集,於是在對二戰前後的日本文學生髮濃厚興趣時,通過《太宰治的臉》這本書收穫了很多本次關於日本文學要繼續讀的書,比如村上龍的《孤獨美食家》,還有谷崎潤一郎、夏目漱石等,至於川端康成,因為他的書比較偏文字美學,不是我目前的偏好,於是暫先擱置。這一主題是我2016年上半年的計劃,目前正在進行中。

可以看到,從三島出發,一路搜尋下去,可以找到一條脈絡。而這條脈絡的走向有偶然的因素在裡面,因而它完全屬於自己——不同的人從同一本書出發,可以走向不同的方向。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所以我把這種找書讀的方法叫「葉脈讀書法」。一個閱讀主題便是一片樹葉。

7

沒時間讀書怎麼辦

這是借口。

請遠離無用社交和快餐化的閱讀方式。

8

閱讀的意義

關於為什麼閱讀,很多作家都有各自的看法,比如毛姆認為讀書是「一個幾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護所」,博爾赫斯說"應該為樂在其中而讀書。如果一本書使你厭煩,那你就丟開它。」

對我來說,閱讀是擁抱生活的一種方式,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生活、和世界交流。作家將他們對生活的想法或是質問寫進作品裡,興許由於文字表達的缺陷,並不能完全準確呈現他們心底的那些最細微的感受,但好的作品必定是相對精緻的,當我們讀到它時,我們知道了另一個視野下的世界是怎樣的,同時多少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感觸,我們心底的某個的疑問可能會通過文學作品這一試圖再現真相的隱喻得到解決:"啊,原來如此。」閱讀並沒有打開另一個世界,而是讓作品在我們的世界裡輕聲說話。

閱讀有時也是生活本身,我們或許並非要為某個人生的困惑尋求解答,而只是簡單地通過作品與作者交流,談論春天的花朵,或是聆聽作者講述遇到的某個有趣的故事。此時閱讀的發生就像聽音樂或小憩那樣讓我們得以享受某個午後的寧靜時光。

作者:劉陸

簡書:劉陸

原標題:《閱讀——擁抱生活的一種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人物丨他是雍正九代孫,中國最後一個大師,被迫娶了姐姐,他活了90歲,愛了她70年
史趣 | 克雷西戰役:英法配備了怎樣的武器裝備?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