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雨水:潤物無聲

雨水:潤物無聲

在新春佳節闔家團圓的日子裡,雨水節氣悄然來臨,仲春也將隨即開啟。

此時節,東風解凍,草木萌動,風是吹面不寒的風,雨是潤物無聲的雨。

雨水後,人們明顯感到春回大地,萬物生長那沁人的氣息也將激勵人心。

曆書中記載:斗指壬為雨水,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

雨水有兩層意思: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而雨漸多。

此時,氣溫回升,大地春回。雨水與小雪、大雪等一樣,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雨水時序

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為雨水節氣,雨水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二個節氣。

雨水節氣後,也就迎來絢爛的仲春,潔凈而清雅的早春到來了,就要陷入桃紅柳綠一片浮華里。

雨水花信三候: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所謂「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雨水解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逸周書》中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說文解字》載:水從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間也。

雨水物候

一候「獺祭魚」:水獺將捕獲的魚排列在岸邊展示,似乎要先祭拜一番後再行享用。

二候「候雁北」:雁為知時之鳥,熱歸塞北,寒去江南,它感知到春信,即刻北飛。

三候「草木萌動」:天地間陰陽交泰,草木也開始萌動。雨媚風嬌中,鶯飛草長了。

雨水氣候

「立春」是春天的第一樂章「奏鳴曲」,雨水便是春天的第二樂章「變奏曲」:氣溫回升、乍寒乍暖。

此時,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不甘示弱,與暖空氣頻繁較量,既不甘退出,也不肯收去余寒。

雨水節氣在七九末期,即將迎來八九,所謂「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一幅冬末春初的風景。

雨水民俗

拉乾爹: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這天不管晴雨,要拉乾爹的父母手提裝好酒菜香蠟紙錢的兜、帶著孩子在人群中穿梭去找准乾爹。

幫接壽:雨水節氣這天,女婿要去給岳父岳母送節,送兩把藤椅,上面纏二尺長的紅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

回娘家: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雨水美食

蚌肉:蚌肉是蘇州人開春最喜歡吃的一道土菜。蚌本是鮮美之物,不用加味精等調料也可以烹飪得很鮮美。除蚌肉金花菜外,可以燒豆腐、竹筍以及煲湯。

薺菜:薺菜在我國被食用的歷史已有幾千年,被稱為「護生草」。薺菜是一種普通易得而又味美、對人又十分有益的蔬菜。食用薺菜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

豆苗:俗稱豌豆藤的豆苗作為食品,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豆苗性涼微寒,具清熱作用,春天吃豆苗可清熱祛火,還助於使皮膚光滑柔軟。

雨水養生

穿暖:雨水後氣溫上升,但不要因為氣溫攀升就減少衣物,要穿得多一點,也就是老話兒說的「春捂」。

祛濕:降水增多,濕氣和水氣都會增加。應多吃紅豆、薏米、大棗、山藥、豬肚等祛濕又養脾胃的食物。

避風:此時節,呼吸道疾病患者,出門要戴口罩;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需要記牢「避風如避箭」這句話。

雨水詩詞

《謁金門·春雨足》

【唐】韋莊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綠。

柳外飛來雙羽玉,弄晴相對浴。

樓外翠簾高軸,倚遍闌干幾曲。

雲淡水平煙樹簇,寸心千里目。

《謁金門》,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

韋莊(約836年—910年),字端己,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謚文靖。

這首詞是由兩個生動的畫面組成的。

上片「春雨初霽圖」,重在寫景。畫面是一片生機,春意盎然。一溪新綠,幾行柳黃,雙飛鷗白。大筆一抹,顏色斑讕,水之綠,柳之黃,鷗之白,形象鮮明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尤其巧妙地用了「染就」、「弄晴」、「對浴」等字眼,使畫面顯得更加活潑,富於動態美,收到了丹青難繪的效果。

下片是「深閨盼遠圖」,重在寫人。畫面上的少婦,將翠簾高卷,欄杆倚遍,而看到的只是遠處幾片淡淡的雲,一江靜靜的水,半山籠罩著煙霧的樹,那寸心所系的,卻依然沒有出現。少女失意的神態,被一個「目」字活脫脫地表現了出來這又是畫家不易傳達的。

民俗與遠古,詩詞和遠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月語 的精彩文章:

大寒:靜待春來

TAG:花月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