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柳如是別傳:獨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陳寅恪先生留給我們的最後一部著作

柳如是別傳:獨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陳寅恪先生留給我們的最後一部著作

去年今日薦書

每早六點 15分鐘 閱讀一本書

書蟲評論:向下滑動查看)

  • 其實此書內容只有半部可稱為柳如是別傳,另半部不如稱牧齋詩箋證稿。陳寅恪晚年時「以詩證史」法在此書達到高峰,普通人看來只是文人間游宴唱和、風花雪月的靡靡之詩,經陳一解釋,其歷史價值、政治目的、隱晦心跡便歷歷可見。「以詩證史」法非精通經史子集和絕頂聰明不可為,遂成廣陵散,此後只有餘英時庶幾近之。

  • 我居然還讀過這種書,當年真是好高貴

  • 滿懷崇敬之心,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終於啃完了這本書!記得錢鍾書說過,柳如是這種人,不值得陳寅恪先生為她寫這麼大的書;對此我不敢苟同。

  • 讀完此書,始知稟魯鈍之資,挾鄙陋之學,而欲尚論儒宗國士於三百年前,誠太不自量矣。

  • 感覺像讀了一輩子。在文本細讀、斷代史、鉤沉考證、歷史推理、廚小姐姐等界都是唯一而永恆的作品。把中國詩和中國詩研究推到一種純粹的智力活動層面。讀完之後,不知為何覺得從中失去的遠比得到的多。

  • 真是一本好書,可以當小說看。比小說還有閱盡世情之感。

  • 我古文功底差,心又不靜,斷斷續續竟也讀了小半年。陳寅恪先生寫得極為考究,旁徵博引,可當作明清之際的史書一讀。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全部著述中影響深遠,以柳如是和錢謙益的姻緣為核心,考察明清之際社會與思想文化之變遷,揭示歷史存亡關頭的士人心靈和生命形態。

推 薦

《柳如是別傳》,原題《錢柳因緣詩釋證稿》,是陳寅恪先生留給我們的最後一部著作,也是他醞釀久、寫作時間長、篇幅大、體例完備的一部著作。

《柳如是別傳(套裝上中下冊)》是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全部著述中影響大的一部。遠在8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曾經出版該書,卻沒有再版,讀者長時間內只能面對絕版無可奈何。隨著一代對文史類讀物不乏興趣的讀者的不斷成長,自然而然地將這本書作為必讀、必買、必典藏的書籍之一。

陳寅恪的名著《柳如是別傳》撰於暮年,版於身後。作品雖以傳記形式寫成,實為一部反映明末士人動態的史詩。以甲申前後天翻地覆的歷史為主軸,通過柳如是這位奇特女子的經歷,展現柳氏身邊錢謙益等士人在嚴酷的命運面前如何抉擇自己的歸宿,以其對待國家命運的態度為準,予以表揚或貶斥,以達到「貶斥勢利,尊崇氣節」的目的。這一巨著,為闡揚中國文化的精義做出了新的貢獻。

對於這部著作,曾有種種不同意見。有人認為,以作者這麼高的聲望卻去表彰一個妓女,真是匪夷所思。何況柳氏其人,歷史上不乏醜詆她的記載,作者是否想做出奇制勝的翻案文章?

然則本書自初版至今35年,深受讀者歡迎。僅三聯版的十數年間即印行七次,銷售四萬多套,是《陳寅恪集》中關注度極高的作品,具有長久不衰的文化魅力。經典作品常讀常新。

內容簡介

陳寅恪集之一種,分上、中、下三冊。以柳如是和錢謙益的姻緣為核心,考察明清之際社會與思想文化之變遷,揭示歷史存亡關頭的士人心靈和生命形態。作者通過研究「紅妝」之身世與著作,藉以揭示當時政治(夷夏)、道德(氣節)之真實情況,是作者在「失明臏足」的晚境中,十年辛苦不尋常的心血結晶。

本及歐美,就讀於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和美國哈佛大學。1925年受聘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回國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抗戰期間,先後任教於西南聯合大學、香港大學、廣西大學和燕京大學。1946年回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南遷廣州,為中山大學教授。

陳寅恪是一位對中國近現代學術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卓越學者。他在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學、敦煌學等諸多領域的精湛研究,均達到很高的境界,具有開拓和奠基的意義。他對中國文化的獨特認識和深刻闡述,形成自成一體的「歷史文化觀」。他以終生的學術實踐標舉現代學術精神,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陳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學日本及歐美,就讀於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和美國哈佛大學。1925年受聘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回國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抗戰期間,先後任教於西南聯合大學、香港大學、廣西大學和燕京大學。1946年回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南遷廣州,為中山大學教授。

陳寅恪是一位對中國近現代學術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卓越學者。他在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學、敦煌學等諸多領域的精湛研究,均達到很高的境界,具有開拓和奠基的意義。他對中國文化的獨特認識和深刻闡述,形成自成一體的「歷史文化觀」。他以終生的學術實踐標舉現代學術精神,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短 評

總之,寅恪之研究「紅妝」之身世與著作,蓋藉此以察出當時政治(夷夏)、道德(氣節)之真實情況,蓋有深意存焉,絕非消閑、風流之行事……

——吳宓

我認識、了解得陳寅恪先生,是否可以用這樣12個字來概括:儒生思想、詩人氣質、史家學術。

——周一良

《別傳》熔史識與情思於一爐,充分表現出義寧之學「史有詩心,詩有史筆」的特色。洋洋80萬言,證明陳寅恪先生是在「卧榻沉思」中追尋那種他唯恐失落的民族精神,自覺地承擔起華夏文化的託命,決不可與「文儒老病銷愁松送日之具」等量齊觀。

——蔡鴻生

平等的個人的崛起

作者:娘圈圈 瞎比比

時間:2008-09-23

【訪談筆記】王焱老師談柳如是

題記: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老師目盲足臏,在衰暮殘年,花上百萬言,為一個風塵女子立傳,究竟是何用意?)

首先,古代的妓和當代的「性工作者」不是一回事。像「秦淮八艷」這樣的名妓,某種程度上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女性文藝天才吧,因為她們不受禮教的束縛,也都是有文藝天才的。她們在性的方面也比其他女性自由,但是那個時代光憑金錢是不行的,她們只跟「理想之良人」才肯交往,別說商人,一般的官員也看不上。在這些女性身上,也體現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且這些女人品格也特別高潔。

柳如是,嫁給了明朝的文壇領袖錢謙益,相當於文化部長了吧。(那時候一共才6個部)但遇到大事的時候,錢謙益並不如柳如是有膽識有見識。錢打算降清,柳勸他以身殉國,錢嫌池水太涼(忒涼了,咱就別跳了成不?你也別跳了),柳如是說:「你當這是秦淮河啊(脂粉之地,諷刺他)」錢想在清朝當官,柳說「你不要去」,錢還是去了,結果跟當朝貴族發生衝突入獄,柳如是又把他從監獄裡救出來。柳還把首飾都賣掉,資助復社(明末浩大名士結社),她也是其中的活躍分子,發揮著政治和文化上的才氣,「為如花之美女,傾說見之窮詞」(不知道對不對,王老師口齒有點含糊)文化名士傻了,政治上也不如人家這女子,文化上也不如人家這女子。

陳寅恪之所以挑選一個女性著傳,是因為女性在禮教社會的身份地位低微,但她卻有著過人的見識和才華,一來說明社會結構不合理,二來,一個女性可以從禮教中穿越,表現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也表達對中國文化的樂觀。

中國文化中有自由的價值,只是人們並不曾去認識。

王焱老師評價陳寅恪的這部著作說:

傳統史學建立在儒家的威權等級的基礎上,陳寅恪的明清史揭示了到了平等的社會,像明清這種比較專制而平等的社會,怎樣發展出自由精神,獨立思想,怎樣在文化中維持一種高貴的氣質,是有才能的人不受壓抑的伸展自己的才華,反對集體平庸化。

他的史學路徑很獨特,他在馬克思主義史學,傳統史學,實證主義史學三大流派之外,開拓了一個新的史學范型——一種自由的史學,獨立的史學。

(現代社會的根本特徵就在於平等的個人的崛起,《柳如是別傳》既是一部傳記,同時又是一部論述中國社會以個人權利為本位的獨立自由意識怎樣衝破禮教的束縛而萌生,而又怎樣在禮教的壓迫下被扼殺的歷史,展示了在歷史結構的束縛中,具有超越性思想的個人,而他們正是歷史結構限制中的希望所在)

王焱:曾任三聯書店《讀書》雜誌編輯部主任,《政治學研究》編輯部代主任,先後兼任上海經濟與法律研究所研究員,「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副主編,《國學叢書》(遼寧教育出版社)特約編審等,現為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副研究員。1990年代中期,他和一批北京知名學者發起成立了《公共論叢》編委會,任主編,注重探討公共理論,闡發人類恆遠的價值理念,在國內知識界有很大影響。代表作:《陳寅恪政治史研究發微》、《晚清學術與近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兩種傳統》、《經濟全球化挑戰下的東亞文化》《晚清憲政的先驅――張之洞與中體西用》;《儲安平視野中的英、法政治文化》等。

三百年後的三百年前

作者:匿名

時間:2010-11-16

三百年前的事已經因為各種原因有些湮沒無聞了,那麼再過三百年又會怎麼看今天?

三百年前,一個可歌可泣的奇女子在三百年中淪落成了風塵中的大姐大,卑鄙齷齪無恥無知的愚昧之論喧囂塵上,即便是知識分子階層里也一樣誤解甚多,總之,巾幗俠女只成了街談巷議中的談笑而已。

可是,一生悲苦,性格剛烈,有時柔情似水,有時豪氣干雲的柳如是,在深愛陳子龍的時候主動離開,在嫁給錢謙益之後勸慰錢氏功名仕宦兩次人生之恥,更無論效忠明室,絕不降清的丈夫之風。試想一個十六歲之前漂泊無定,數次為富豪權貴驅逐的柔弱小女子,卻一直不肯屈節墮落,即便流落風塵也對自己朋友圈標準極嚴,寧肯孤苦無依不願埋沒煙海。面對自己十分愛又十分愛自己的人,她冷靜的讓人咋舌;面對背叛自己——其實也說不上背叛,只是在關鍵時刻表現的不爺們——她毫不猶豫的從此絕情、終生斷絕;面對自己仰慕的前輩,大齡剩女的她在決定自己的歸依之時明確告訴對方自己深愛的人是另外的人;面對自己的丈夫,她勸慰他耿耿於懷的失敗,她鼓勵他堅持家國大節的決心,她東奔西走營救身陷囹圄極可能隨時遭遇不測的他,直到他死她殉情……不論是生活中的談藝還是事業上的復國,錢謙益後期的大事無不得益於柳如是的支持、理解和幫助,真可謂相濡以沫。

三百年前已經斷絕的傳奇被三百年後的人基本成功的延續,面對著三百年後江河日下的傳統學術,這意味著什麼?

讓我們想一想《挽王靜安先生詩》,其中說:敢將私誼哭斯人,文化神州喪一身。文化與人一同死去了,這與《王靜安先生輓詞》中的序言說的一樣。可是僅僅兩年之後,《紀念碑銘》上說的是: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又在此二十五年之後,《柳如是別傳》開始撰寫。再過十二年,《柳如是》成書後的兩年左右,陳先生在目前為止已見的最後一首詩中,有兩句說:南國高樓魂已斷,西陵古渡夢初回。西陵指杭州,陳先生的父親散原先生埋葬在這裡,陳先生在自知生不久矣之前想到的是散原先生,是「古渡」之「夢初回」……何其沉痛!

但沉痛不是全部,弘一大師在圓寂之前絕筆「悲欣交集」似乎也是陳先生的結局,因為《柳如是》的意義不僅是三百年前的柳如是,也是可能重現三百年前的三百年後。陳先生的門人蔣秉南先生說陳先生在學術史上的地位與顧黃一樣。顧黃何許人也?有清三百年學術的開山祖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讀本書 的精彩文章:

明朝那些事兒:經典暢銷書增補版,全新演繹明朝三百年興衰風雲……
認知突圍:顛覆固化思維,戳中認知盲點,讓認知優勢成為你先人一步的競爭力!

TAG:每日讀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