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春的腳步漸漸近了

春的腳步漸漸近了

看著歡快的鳥兒嘰嘰喳喳,彷彿聽到了春的腳步聲漸漸的近了。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黑臉噪鶥(學名:Garrulax perspicillatus):中型鳥類,體長27-32cm。頭頂至後頸褐灰色,額、眼先、眼周、頰、耳羽黑色,形成一條圍繞額部至頭側的寬闊黑帶,狀如戴的一副黑色眼鏡,極為醒目。背暗灰褐色至尾上覆羽轉為土褐色。頦、喉褐灰色,胸、腹棕白色,尾下覆羽棕黃色。

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地灌叢與竹叢中,也出入於庭院、人工松柏林、農田地邊和村寨附近的疏林和灌叢內。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特別是秋冬季節集群較大,可達10多隻至20餘只,有時和白頰噪鶥混群。屬雜食性,但主要以昆主為主,也吃其他無脊椎動物、植物果實、種子和部分農作物。


  斑文鳥(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是小型鳥類,體長10-12厘米。嘴粗厚黑褐色,上體褐色,下背和尾上復羽羽緣白色形成白色鱗狀斑,尾橄欖黃色。頦、喉暗栗褐色,其餘下體白色具明顯的暗紅褐色鱗狀斑。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腳和平原地帶的農田、村落、林緣疏林及河谷地區。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多成群,常成20-30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活動和覓食,有時也與麻雀和白腰文鳥混群。以穀粒等農作物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野生植物果實與種子,繁殖期間也吃部分昆蟲。分布於尼泊爾、印度、孟加拉國、不丹、錫金、緬甸、斯里蘭卡、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地。


鵲鴝(學名:Copsychus saularis),又名豬屎渣、吱渣、信鳥或四喜,屬雀形目,鶲科。分布於中國華南地區及長江以南一帶。鵲鴝雄鳥上半部為黑色,在翼處有白斑,下體前黑後白,時常豎起尾巴,把尾翼扭向前方,在地上則常以彈跳方式前進。鵲鴝與喜鵲相似,但體形較為細小。鵲鴝性格活潑好動,覓食時常擺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興時會在樹枝或大廈外牆鳴唱。因此在中國內地有「四喜兒」之稱。


  長尾縫葉鶯(學名:Orthotomus sutorius;英文名:Common Tailorbird)俗稱裁縫鳥、紅鼻頭。體長12厘米,棕頂冠而腹白。尾長而常上揚;額及前頂冠棕色,眼先及頭側近白,後頂冠及頸背偏灰;背、兩翼及尾橄欖綠色,下體白而兩脅灰。於繁殖期雄鳥的中央尾羽由於換羽而更顯延長。虹膜淺皮黃;上嘴黑色,下嘴偏粉色;腳粉灰。多見於稀疏林、次生林及林園。性活潑,不停地運動或發出刺耳尖叫聲。常隱匿於林下層且多在濃密覆蓋之下。分布於印度至中國、東南亞及爪哇。常見留鳥至海拔1500米高度。


黑領椋鳥(Sturnus nigricollis)Black-collared starling。為椋鳥科椋鳥屬的鳥類,俗名黑脖八哥、白頭椋鳥。體長27-29cm。整個頭和下體白色,上胸黑色並向兩側延伸至後頸,形成寬闊的黑色領環,極為醒目。腰白色,其餘上體、兩翅和尾黑色,尾具白色端斑。眼周裸皮黃色,嘴黑色,腳黃色。分布於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廣西、廣東、福建等地,常見於壩區、村鎮田邊、糞坑、草地以及營巢於大樹的枝杈間。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廣東廣州。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叉尾太陽鳥(學名:Aethopyga christinae),別稱燕尾太陽鳥,是雀形目太陽鳥科一種體型非常小而纖弱的鳥,體長約9厘米,雄鳥頭頸及尾上金屬綠色,兩根中央尾羽特別長,具赭紅色的喉斑,上體橄欖色或近黑色,余部污橄欖白色;雌鳥較小,上體橄欖色,下體淺綠黃色;它們的嘴細長下彎,舌呈管狀,專門用來吮吸花蜜,因此又被稱為「亞洲蜂鳥」。

常見分布於中國南方,範圍包括海南島,也及越南。在開花的矮樹木叢生活,且能懸飛在枝頭食蜜。

在1982年曾被認為是中國最小的鳥[3];2000年被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公攝 的精彩文章:

歸家路上,他們為你保駕護航
他用相機重現記憶中的青春芳華

TAG:人民公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