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瓷已冷,溫度猶存

古瓷已冷,溫度猶存

由於要準確地恢復破損古代瓷器的原貌,古瓷修復師會在主觀上更加註重了解所修器物的製作痕迹。這樣一個了解的過程就是感知當年工匠的所思所想所做,捕捉住人賦予所造之物人的溫度,並以同樣的溫度再賦予它一次。

尋找古瓷器攜帶的「製作人的體溫」,也就是製作痕迹並不能用體溫計,而只能憑修復師的雙眼、雙手和大腦,發現規律中的意外和意外中的規律

何為規律中的意外?瓷器製作工藝在同一時期,同一窯口,同一裝飾方法上是具有普遍規律的,但在製作某一器物過程中,製作人自覺或不自覺地給了它與眾不同的印記,使它變得獨一無二,這就是手工製作的獨特性。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這是一件宋代青白釉刻劃花香爐。

從里、外底留下的灼燒痕迹看,它燒制時應該是採用大小口徑不同香爐套燒的方式以充分利用空間提高裝燒數量。有趣的是,它的口沿留下了一處破釉痕迹。從此不難推測此香爐製作過程中,在掛釉後工匠往裡放口徑小一些的香爐時碰到了它內口沿未乾的釉面,形成破口,燒制固化後保留下來了!那一刻的失誤變成永恆。

這是一件宋代青白釉刻花缽。

從上圖不好判斷它是覆燒還是正燒而成的?

不過對光觀察它的圈足上帶有釉光,外底釉的流向也能判定它是採用覆燒的。

同樣是宋代青白釉碗,同樣採用墊餅支燒法燒制,不同的工匠就會做出不同的效果。

有如上圖掛釉仔細認真的;

有如上圖掛釉粗獷馬虎的;

有如上圖使用的墊餅很合適的;

有如上圖使用的墊餅過大的。不一而足。

這是一件元青花碗。

其內口沿繪製有一圈卷草紋。猛一看是若干組二方連續圖案。但仔細觀察、分析會發現製作人的起筆和落筆處以及他繪製時的心態。

1-2和2-3之間圖案無論跨度還是紋樣基本一致,而3-4就與前者不同了:黃箭頭所指處發生了意外地停頓,接著他在黃箭頭與4之間進行了圖案的簡化處理。這樣我們就能還原當時繪製時的場景。製作人從綠箭頭處起筆,沿順時針方向,按小圖所示規律繪製卷草紋。當繪製到最後一組二方圖案時,一下筆突然意識到剩下的空間不足以繪製之前的完整圖案,於是在黃箭頭處頓住了,留下了這重重的一筆,剩下部分以簡化圖案收場。

我們再看看這隻碗的脛部仰蓮紋的繪製。

大家都知道元代瓷器脛部仰蓮紋都繪製成獨立個體間隔排列。但這隻碗的1、2、3號仰蓮紋同後世所繪一樣共用邊框。有了觀察口沿卷草的經驗,這種意外之處便是起筆、落筆之處。那麼1、2、3號中哪一個是第一個畫的呢?逆時針畫容易在畫後面圖案時擦動前面畫的圖案,所以順時針畫比較合理。這樣的話1號是第一個畫的,2號是最後畫的,而且2號已經沒空間畫了,邊框直接用了1和3號的。

上圖箭頭所指可以將上述結論坐實:當製作人畫後面圖案時,還是不小心把前面畫的圖案擦動了。

何為意外中的規律?瓷器靠人製作,人總有七情六慾、旦夕禍福,難免有時處於不正常的狀態,會反常規地做些事情。比如工匠製作瓷器時,和人吵架了,病了或是手藝不精,意外之物產生了,但只要是人做的,意外之中總有主觀意識控制的東西,反映出一定的規律性。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宋代及之前有一種燒瓷工藝,即瓷胎入窯低溫先素燒一次,然後上釉再燒以提高燒成率。這是一件素燒過的宋代刻劃花執壺。

為什麼沒有上釉二次燒制不得而知。但沒有釉的遮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製作人刻劃的痕迹,零亂潦草,按央視春晚小品演員孫濤說的:那是相當狂躁。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看出他一筆畫三遍的規律。

探求、體會古瓷製作規律中的意外和意外中的規律同欣賞古瓷形、釉、彩和其他裝飾之美一樣讓人享受。這或許就是修復師與製作工匠惺惺相惜,獲得共鳴的快感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修瓷奇談 的精彩文章:

宋瓷:我本眾生被提拔

TAG:修瓷奇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