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燃炸了,春節檔真正值得一刷再刷的電影只有它

燃炸了,春節檔真正值得一刷再刷的電影只有它

今年的春節檔,相較往年強勁不少,大年初一就衝破13億票房,充分反映了國內電影市場深不見底且潛力無限的特性。

單看票房,部部都堪稱「大片」,當然,除了某些不自覺進來騙錢的除外~

票房好是一回事,不過在我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這麼一條「奇葩」規律:

票房往往和口碑成反比。

來,接好。

除了《唐人街探案2》和《紅海行動》,同期上映的幾部電影,口碑與票房完全背道而馳

花錢進場的觀眾,走出影院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掏出手機開懟,讓我這個吃瓜群眾在七大姑八大姨的聲討中,暫時找到了一些苦中作樂的樂趣。

在春節檔勁片之王的角逐中,有一部影片的口碑遠遠甩開其他幾部同檔期電影,而且,看完這部主旋律,我嚴重懷疑自己此前對春節檔過於悲觀的預判。

原來,這個檔期還沒有徹底玩兒完,因為仍有人在用心做電影。其實看標題你們應該也猜出來我說的是哪部片了。

《紅海行動》

Operation Red Sea

作為香港導演林超賢打造的第二部主旋律題材電影,今年上映的這部《紅海行動》,口碑不僅好過他的上部《湄公河行動》,甚至力壓去年締造中國票房裡程碑的「曠世神作」,《戰狼2》

網友的反饋普遍趨於積極,無論是陪男朋友看最後陷進去的暖心妹子,還是類型片老司機,《紅海行動》給他們留下的印象都很不錯。

滿屏的4、5星,刷都刷不過來。

甚至還有觀眾表示,這部電影比《戰狼2》燃一萬倍

關於觀感的問題一會兒再說,這裡先大致說下《紅海行動》的故事背景。

和林超賢上部《湄公河行動》一樣,本作依然改編自真實事件,原型參考的是3年前的葉門撤僑事件

當時,在美國人拋棄本國公民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作為一個大國,勇敢承擔起保護本國和外國僑民安全撤離戰亂之地的責任。這起事件,也讓當時的國際輿論對中國讚譽有加。

除了參考葉門撤僑事件,《紅海行動》還借鑒了2011年中國從利比亞實施海外救援的真實案例。

影片內容其實很簡單,說的也是撤僑的事兒,只不過順帶雜糅了時下的熱門話題——反恐。

從結構上看,《紅海行動》大致用了兩條線,來表現中國軍隊在撤僑同時,與恐怖組織鬥智斗勇的全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提及的「蛟龍」,實際上在現實中也是真實存在的,它隸屬中國解放軍海軍特種部隊。

此次《紅海行動》給人留下最深記憶的部分,來自於影片大面積的戰鬥場面。

看完電影后,我心裡估了一遍,發現影片光炮火的展示部分就高達90%以上。連續不停突突突是一把雙刃劍,有人覺得這樣倍兒刺激,就一定有人覺得乏味單調。

從我的角度來說,我個人並不排斥這種大面積表現戰鬥場景的電影,因為爽片分為很多種,有像《硬核大戰》這種純粹表現暴力快感的無腦闖關類電影。

《紅海行動》,則讓你爽的同時,直面戰鬥的殘酷一面。換句話說,它有更深的思辨性。

和《戰狼2》相似的是,《紅海行動》的內核同樣傳遞了「祖國是人民堅強後盾」這一帶有宣教性質的價值觀。但與此同時,它還有很多與《戰狼2》不一樣的地方。

首先,對戰爭的呈現上,《紅海行動》做得相當露骨直白,以至於我覺得帶小孩進場的觀眾,搞不好會因為這次放映給孩子留下童年陰影

不為別的,只因為裡面的特效做得太逼真,逼真到連我旁邊兒的妹子都捂上了眼睛。

我可以拍著胸脯告訴你們,《紅海行動》是我近幾年看過的內地主旋律電影中,特效做得最好的一部。儘管和好萊塢比還是有差距(比如對子彈時間的展示),但應該看到,所有受傷的特效處理,這部電影差不多已經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極致。無論是人物因為爆炸產生的斷肢,亦或者燒傷留下的焦痕,這些極富衝擊力的血腥畫面已經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除了在人物特效上花功夫,《紅海行動》還有一個讓人激動的部分,源自其真實的槍戰與爆破環節。

從幕後的花絮來看,在爆破和槍彈的表現上,劇組為力求真實,都是採用真刀真槍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反應每次導演喊卡後,演員有一種撿回一條命的感覺

逼真的現場感帶出來的演員反映,自然就比一個擺好的嘲諷姿態來得更有說服力不是嗎?

除了逼真到令人咂舌的特效,《紅海行動》相較《戰狼2》更有深度的一點體現在——它允許英雄的死亡

戰事來臨,負責撤僑的中國特種兵一方面肩負數百條華僑性命,但與此同時,他們還要時刻與死神展開較量。開槍之際,雙方註定得有人喪命。這次,《紅海行動》讓人信服的一點在於,它用切實的故事,宣告特種兵戰無不勝之神話的破滅。

電影中,那些經受嚴苛訓練的特種兵戰士不再是刀槍不入的鐵男,他們會挨槍子兒,並因此喪生。這也是影片中為數不多感人的地方,面對曾經共進退的兄弟,短短數個鏡頭,導演就把士兵間那種情同手足的情感毫無保留的展示出來,精準而不失力道之餘,賺取觀眾一波眼淚。

當然了,作為一部涉及數千人的大部頭主旋律,《紅海行動》在大場面也絲毫不露怯。記得吳京說過,考慮到影片節奏問題,自己曾心痛的把坦克大戰的戲給剪掉了。

於是,這個遺憾,在《紅海行動》中被補完。

何止是坦克戰,影片中,各種眼花繚亂的大場面戰鬥場景,簡直不要太酷炫狂拽屌炸天,反正我是一直處於腎上腺素居高不下的狀態,從頭嗨到尾。

與此同時,人物形象扁平化在本作中依然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盤算下來,《紅海行動》中讓人稍微有點兒印象的幾個角色無外乎來自張譯飾演的隊長楊銳,黃景瑜飾演的狙擊手顧順,和蔣璐霞飾演的突擊手佟莉。但注意我的措辭,我說的是「相對」。

這三個人物,其個性特徵只能通過影片中偶爾出現的文戲,你才能約莫感受到一點兒各自的人物特點。影片大量製造火藥時間,拋棄塑造角色的做法,多少有一種「賭徒」心理。導演似乎通過觀眾對《湄公河行動》文戲欠佳的批評,找到了「突破」要領:

既然你們嫌我講不好文戲,那我索性就用爆炸炸給你們看

這一次,林超賢賭對了。不過也正因為這樣,《紅海行動》很難不被貼上「直男片」的標籤,而這,恐怕也是它無法吸引更多跨性別、跨年齡段觀眾去看的原因。

除此之外,應該看到,《紅海行動》中仍舊不乏像8VS150這種類似《七武士》風格的個人英雄情結橋段。很顯然,常識告訴我們,訓練有素的特種兵也只不過是血肉之軀。更何況,他們面對的是數量遠遠多過自己的敵人。

這類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的「漏洞」,儘管仍時不時出現在電影中,但我想提醒較真的觀眾一點,如果你拿文藝片的思維去審視主旋律電影就輸了

《紅海行動》的根,不是為了強調影片中的士兵有多能打,它只不過藉由一群特殊的人,講述了一個頗有內涵的道理:

個人的命運和國家命運密切關聯,國家如果不興盛,何來保護撤僑一說呢?而那些為此付出性命的士兵,是一群值得被銘記和尊敬的人。他們為自己的僑胞而死,死得其所,是對一個軍人最高的讚譽。儘管,這背後承載的,是一個家庭被迫陰陽相隔的悲劇

作為一部主旋律,論節奏和場面的控制力,林超賢已經用實力證明自己在這方面的才華。如果要我評價這部電影,我會說,《紅海行動》是一部你不需要去太過深究的作品,因為它畢竟是一部主旋律。比起角色的塑造成功與否,《紅海行動》更多想要號召的,是一種名為「民族自豪感」的東西。

在這個網路時代,如何堅定自己的信仰,如何找到對自我民族的認同感,《紅海行動》用一則基於現實改編的撤僑行動告訴你:

不管你人在哪裡,現在,你的國家已經有了保護你的能力。只要你有需要,它隨時迎接你的歸來。

大題材有大題材的講法,用高標準去要求它不是不可以,只是在這個逢年過節笑嘻嘻,看完出門MMP的年代,能出來這麼一部還算正常的、至少沒嚴重邏輯硬傷的電影,我們就應該慶幸還有人在尊重我們的智商。

變得更好,只是時間問題。

本 月 熱 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毒藥 的精彩文章:

欣鑫像蓉、戲精誕生、精神股東……2017年10大娛樂新成語
見好就抄逼得韓國立法,恭喜中國綜藝以最丟人的方式名揚海內外

TAG:毒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