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年讀了14本書,還有點意猶未盡的趕腳

一年讀了14本書,還有點意猶未盡的趕腳

看到上邊這個翻書的標識,你猜對了。不錯,本期推送微信的內容的確與書有關。

年終歲尾,人們都有匯總梳理一年來工作、學習的習慣。我也不例外,在這裡,我把一年來閱讀的書籍曬一曬,分享一下從書香當中汲取到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如今,年節更加文明,再無鞭炮煩擾,正是沉浸書香「獨樂樂」享受靜謐和知識雙重滋養的佳期。今天是除夕,明天就是正月初一,此感受概莫如是。

每天夜幕四合之時,有些人已觥籌交錯、酒酣耳熱地享受昇平時光,有些人正因為一張紙牌出錯而爭得面紅耳赤,往往這時候,我已經沉浸在書香里不能自拔了。置身書中的角色和氛圍,那是一種至美的享受,非投入不能領會,庶幾近之。

讀書如同種莊稼,精耕細作,就能收穫精神生命的成長。讀書的意義就在於:培育了自己的文化自信,涵養了人們的文明氣質,溫暖了時代的人文情懷。通過讀書,閃耀怎樣的思想光芒,散發怎樣的泥土芳香,傳播怎樣的好聲音,講述怎樣的新故事,詮釋怎樣的真道理……從書中都能找到答案。堅持每天讀一點,每天進步一點,日積月累,就會遇見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這個春節長假,忌暴飲暴食,忌閑談醉酒,宜陪家人,宜讀好書。

GIF

這是一年來我讀的14本書。

是的。我更偏向於喜歡

人民文學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

中信出版社、中華書局等書社的書。

看似閑書,其實不閑。

每本書裡面,都閃耀著睿智和思想的光芒。

開卷有益,讓我們打開一本本好書,

一起汲取文化養分和精神力量吧!

1

《陶淵明的遺產》張 煒 著

中華書局 出版

本書是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山東省作協主席張煒的最新文化專著。張煒1956年11月出生於山東省龍口市,原籍棲霞縣。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專業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作品被譯為多種文字在境外出版,海內外獲獎七十餘項。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

陶淵明作為中國隱士文化的象徵,在漫長的歷史中已被刻板化、符號化,被人們記住的同時也失去了原本為人的生動性、豐富性。張煒老師以當代作家的敏銳和沉鬱纖細的筆法,還原一個真實的陶淵明,在動蕩黑暗的時代和窮困悲苦的人生中,描寫他的抉擇和無奈,突顯他作為一個「人」的偉大之處。身處當下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要麼追名逐利片刻不得安寧,要麼陷於誘惑惶惶不可終日,我們如何能像陶淵明一樣過得心裡平靜,內外和諧呢?在張煒看來,陶淵明不僅是中國文化上的獨特精神符號,在此之下更隱藏著可以醫治「現代病」的巨大能量。此書呼應古今,這也許是一度熱銷的原因之一。

張煒的作品一向以對人性的深入思考、對現代和物質主義的反思、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為核心問題,受到讀者和文學評論界的持續關注。該書是張煒繼《也說李白與杜甫》後,探索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又一文化隨筆。全書針對當代人孤獨、冷漠、精神空虛等問題,向傳統文化探索力量和答案。文字語言縝密,文韻悠長,論述遍涉古今中外,思想兼有深度和廣度。且有一些新議重新詮釋陶淵明,比如他是入世的、剛烈的,而非我們通常以為的出世和柔和,以及他和田園、官場的複雜關係。

2

《飛行釀酒師》鐵凝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

《飛行釀酒師》是鐵凝任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以來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收錄其近十年來創作的《伊琳娜的禮帽》《咳嗽天鵝》《春風夜》《七天》等12篇短篇小說。這些小說延續了作家鮮明的寫實主義特色,以凝練、準確、詩意、溫情又風趣的語言,描繪了進入新世紀後,城市的繁榮發展對各個階層生活、情感的衝擊,也投射出她一貫的「與人為善」的文學態度。

這部短篇小說集中的點睛之作就是這一篇《飛行釀酒師》,書中講述了一位富人由於熱愛品酒,邀請一位在業界享有盛名的「飛行釀酒師」赴飯局的故事。但是,這位飛行釀酒師有負厚望,多次迴避關於釀酒知識的提問,而再三鼓動無名氏去買地建葡萄莊園。被拒絕後,有欺騙之嫌的釀酒師生出對「無名氏這等富人」的慍怒,直到在地下車庫的賓士車上划出觸目白痕,才終於平靜。

每一本書都認真寫上名字,畫上戳子。

鐵凝是以短篇小說走上文學道路的,她的短篇小說《灶火的故事》《哦,香雪》《孕婦和牛》等已成為當代文學史上的名篇。鐵凝對短篇小說有一種執著的熱愛,她以短篇小說來磨礪自己的心靈和筆,來書寫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體悟。談到小說創作,正如鐵凝在自序中談到的小說創作時說:「寫作者通過這創造性的勞動,日復一日消耗著也迸發著自身生命的生機。」她曾經說過,生活是不容易的,信息時代信息的節奏和速度永遠快於生活的節奏和速度。但表達人性當中驚心動魄的殘酷的一面,不會妨礙真正的情義,也不會丟失生活的溫暖。

我非常喜歡鐵凝的文字,記得我在去年接受電視台讀書欄目採訪時,就推薦過鐵凝的另一本書《以蓄滿淚水的雙眼為耳》。最初喜歡這本書,是因為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眼前一亮。讀後才知道,這是女作家引用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寫的一句話。這句話說出了一名作家對人類未來明麗昂揚的新期待,也表達出她對文學景象的一種憧憬。在我看來,讀書如雕刻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須平心靜氣,如琢如磨,唯如此,讀書之味道才甘苦自知;讀書又好比是精神的扎猛子,可讓你的身心鮮活而強健,為人生應對各種挑戰積蓄能量。書籍在生活中所賦予給我們的規勸和慰藉,質如金玉,價值連城。

讀好書,更是離不開這種情緒的渲染、升華和引領。

3

《價值的理由》陳嘉映 著

中信出版社 出版

在天貓、噹噹里轉悠了好幾家書店,才高價(60元)淘到這本書。

《價值的理由》由哲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嘉映所寫,2012年5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陳嘉映被稱為中國最有可能接近哲學家稱號的人,影響力巨大,長期從事西方現代哲學研究,著述頗豐,其中尤以研究與翻譯海德格爾的學說著稱。因其才華橫溢的教學風格而擁有為數眾多的擁躉。本書主要說生活不是科學。我們通過求知領會人生的意義,理解人類行為,判斷是非曲直。

這本《價值的理由》是陳嘉映的散文結集,分為三輯。第一輯是從社會熱點出發,用思辨的方法探尋如何定義自我、認清自我,比如《救黑熊重要嗎》一文,就是從救黑熊這個事件發散開來,探究人的價值觀。第二輯關注更多的是人的心理層面,比如快樂,比如宗教觀念。第三輯主要是一些採訪、演講。該書探討的問題是為了達到這樣一個目的:認清你自己,追尋生命的意義,明白什麼生活是良好的生活。

陳嘉映是國內哲學研究的重量級人物,也是我很尊敬的一位先生。西方20世紀哲學的兩大重鎮(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他都翻譯過(《存在與時間》和《哲學研究》),雖然他純理論性的著作並不多,為人也比較低調,但他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他不喜過於玄奧的文字和故弄玄虛的理論,文章親切可讀,深入淺出,說理明晰,是國內做哲學的人里比較少見因而也顯得比較珍貴的一種文體。正因為他有著良好的哲學素養,因此他對日常問題的觀點,也常常是釜底抽薪,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比如本書開篇的第一篇,久為讀者所激賞的《救黑熊重要嗎》即是一例。實際上,這篇文章在黑熊問題在網路上引起輿論熱潮之前就已經寫出來了。之所以陳嘉映討論這個問題,並不是從一般人所關注的倫理道德方面去著眼,而是從「選擇」「偶然此在」「命運」這些具有濃厚存在哲學氣息的角度切入。

天理並不寫在天上,寫在天人之際;所需通者,古今之變,而非致萬世太平的靈丹妙藥。

4

《我們仨》楊絳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

楊絳先生是翻譯家、文學家、戲劇家,錢鍾書的夫人,已於2016年5月25日仙逝,她的為人,她的文章卻永存後人心間。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這本書講述了九十二歲的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先她而去的女兒錢媛、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這個三口之家的動人故事證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

書不厚,卻有味,偶爾夜裡睡不著,還會爬起來找書看,《我們仨》看過2遍了,還是看不夠。我女兒也喜歡看這本書。看錢鍾書和楊絳,這兩個亂世學人,淡泊寧靜,與世無爭,與人無求,不事權貴,不理世事,袖手書齋,大隱隱於心,躲在人群背後,讀書寫字做學問,這樣安靜舒張的心,現在已經稀缺。

楊絳淡墨詼諧的筆底立現鄙夷之色,文革時錢鍾書編毛主席詩詞選,江青大概是為顯示對知識分子的憐惜之意,主動要求分房給錢,夫婦倆相視一看,鼻底哼出冷笑,「我們要江青的房?!」呵呵,真是不識時務的天真,他們的信仰,不是偉人,是學問,就象錢也毫不留情的給毛詩挑錯一樣,學問最大,這就是知識分子的理念潔癖。這兩個書獃子真是太匹配了!什麼是幸福婚姻,大概就是一雙三十六碼的腳,遇見一雙三十六碼的鞋,不在大小寬緊質地優劣,只在「你是我的那雙鞋」。合腳的幸福才能走長路。書中的內容很溫暖,一家三口抱成一團,基本沒有社交生活,象一個溫暖的小孤島,與外界維持最稀薄的人際關係。這個模式一直延續到他們生命的終點,他們快樂,只要有「我們仨」,他們豐盈,只因為有「我們仨」。

5

《腐了敗了》李 唯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

本書的封面上赫然寫明:當官是一門技術活,腐敗是一條不歸路。也可以這樣說,大多數貪官,最初都是好乾部。可誘惑一來,他們就腐了敗了,經濟腐敗、權力腐敗、性腐敗………

《腐了敗了》,是中國首部「幽默官場小說」,腐敗分子的「滄浪之水」。本書作者李唯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之一,他是山東沂水人,1976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歷任《朔方》編輯、小說組長、副主編,寧夏作家協會副主席,職業作家。現為天津電視台電視劇製作中心副主任。

《潛伏》的框架,紀實文學的外殼,全書用幽默詼諧的方式講了三個腐敗案例:《暗殺劉青山張子善》《腐敗分子潘長水》和《壞分子張守信和李朴》。最早看《暗殺劉青山張子善》是在《小說月報》上。作品通過農民特務刺殺兩個天津最高長官的未遂過程,把特務的荒誕和領導進城後的腐敗交織在一起展現,於黑色幽默中完成大革命轉折時期人性嬗變的微妙翻曬;《腐敗分子潘長水》細細描繪了一個傳統的革命的小人物一步一步在權力和誘惑面前的失守;《壞分子張守信和李朴》在長期性壓抑的前提下,性張力不斷蔓延出來,直至嫖娼被抓。嫖娼過程與原來生活間章描繪,凸顯了悲劇性和戲謔感,他們在畸形的成長過程中積累的性扭曲與時代物慾橫流的魅惑相遇,導致了這個可悲結果,頗有筆記小說餘韻,詼諧中流露出對人間世態的莫大諷刺。

《腐了敗了》一書中的三部作品構成了李唯的「反腐三部曲」。獨特的反諷視閾、細膩的心理描寫、詼諧的敘事語調,是李唯小說的鮮明特色。

6

《風景舊曾諳——葉嘉瑩談詩論詞》

葉嘉瑩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

前段時間被朋友拉進「文昌閣詩詞群」,通過品讀和練習,被古典詩詞的博大精深以及獨具特色的朦隴美、含蓄美和凝鍊美所吸引,於是,就遍查了古詩詞泰斗葉嘉瑩和王力的相關書籍,選中這本書決定補上古詩詞的短板。

此書為什麼取此名?據著名文化學者鄭培凱在推薦序中介紹,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後來又任蘇州刺史,對江南美景有過切身的愜意體會。他寫過一組《憶江南》詞,其中一首說:「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雖然只是一種記憶,但是「風景舊曾諳」的鮮麗生動印象,深深刻鏤在腦海之中,揮之不去,拂之還來,凝聚成詩句,傳之千古,使得江南美景在自然風光之上,增添了幾分人文感懷的美感。風景舊曾諳,是葉嘉瑩一生吟詠古典詩詞得來的美好經驗。

葉嘉瑩,號迦陵,國際知名漢學家,生於1924年,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榮休終身教授,蜚聲海內外的著名學者,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研究和創作六十年之久,曾在海內外多所著名學校任教。在古典詩詞學界,她已經成為一位標誌性的人物。

所著《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中國詞學的現代觀》《靈溪詞說》《唐宋詞十七講》《詞學古今談》《清詞選講》《迦陵論詞叢稿》《迦陵論詩叢稿》《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等三十多種,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學術影響,而其對中國古典詩詞的普及尤其貢獻卓越。

葉嘉瑩教授談詩論詞,不單是解釋字意典故,也不止於介紹學術研究的成果,而是把她對人生的的熱愛,對生命的謳歌,對生離死別的同情,對豪情壯志的敬佩,對忠義氣節的推崇,對淡泊超逸的景仰熔鑄於中國古典詩詞藝術的講述中。

比如,她講授南唐後主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時如此解讀:「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中的「林花」兩句表現了一整片的凋零。滿林花樹,春天的這樣紅艷的美好的花朵都凋謝了,「謝了」兩個字,說得多麼沉痛,多麼哀傷,「林花謝了春紅」,怎麼這樣好的春紅竟然就謝了,竟然就滿樹都謝了?他的感情不假修飾,不假思索,他說了,是「太匆匆」。如果說「林花謝了春紅」,還是外表所見的現象;「太匆匆」則是詞人內心的悲哀和感嘆,真是太匆匆了!我們知道,花的生命本來就是短暫的,它也許能開三五天,這就很不錯了,也許開一個禮拜,那很長久了。如果這些日子天氣都是風和日麗、天暖氣清,雖然它只有三天、五天,也對得起它的生命了。可是,花不只是太匆匆僅有暫短的三五天的生命而已,還更有「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的打擊摧傷。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人生之中每一個人都必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艱辛苦難的遭遇。所以,「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後主所寫的是整個生命的無常,生命的苦難。他用林花這麼小的一個自然界的物象,表現了對於生命的暫短無常的感悟。所以,鳥啼花落,皆與神通,都與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心靈有相通之處。

此書是葉嘉瑩教授在世界各地講授中國古典詩詞的講課實錄輯結而成,一共分為十一講,有從中西文論談賦比興、詩歌吟詠的古老傳統、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境界說、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等等。

7

《滄海波澄》葉嘉瑩 著

中華書局 出版

這是我買的葉嘉瑩的第二本詩詞的相關專著。再讀一本葉嘉瑩的書,對這位天資敏慧、才思出眾的世紀老人愈加敬佩,她典雅細膩的文筆,浮世坎坷的多舛經歷,繪就成波瀾壯闊的詩詞大觀。

葉嘉瑩,一生從事中國古典詩詞的教研,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把當代西方文學概念融會、應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探討和詮釋。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痴,才使她在談詩論詞之際,以直悟配合精析,見解獨到,卓然成家。

本書內容以94歲的葉嘉瑩先生用詩詞來講述自己坎坷的人生:北平的生離死別、台灣的白色恐怖、海外的喪女之痛……葉先生在書中除了附錄部分涉及到她卓越的學術研究成果,其餘四篇用她自己所著的詩詞,按時空順序鋪陳了她94載的人生經歷,既有國難當頭的大家風骨,又有傳統婦女的堅忍和不屈,當然更多的是她對詩詞發自內心的喜愛。可以說正是因為她將詩詞與自己的生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她才能在中華古典詩詞的研究上有如此高的造詣。

她是學生眼中要眇宜修的湘水女神,也是無數人通向古典詩詞海洋的擺渡人,她使古老的詩詞獲得再生。她是才情縱橫四海的大家,在顛沛流離中寫下懾人心魂的詩篇。她是深具弱德之美的大家閨秀,堅忍支撐一個家庭。94歲的葉嘉瑩先生用詩詞來講述自己坎坷的人生:北平的生離死別、台灣的白色恐怖、海外的喪女之痛……在多舛的命運中,以詩詞創作、研究蜚聲國際;在國難家愁面前,獨有一份「士」的情懷與擔當。在與詩為伴的滄桑歲月中,歷練成美麗的星光。葉嘉瑩的文字真誠、深隱、雅緻!

「我的蓮花總會凋落,可是我要把蓮子留下來。」詩詞寬慰了她人生的苦難,也成就了她的大我,讀後讓人心生喟嘆,感觸萬千。

8

《我決定活得有趣》蔡瀾 著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出版

「活得有趣,才能活得任性,活得精彩。有趣,源於對生活的愛和自信,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要愛最可愛的,最好聽的,最好吃的,有趣地活著很重要。」前面這句話是這本書的主旨,也是作家蔡瀾信步從容過一生信條的完美詮釋。

蔡瀾,首先是一名作家,還是生活家、美食家、電影人和主持人。從這一連串的稱謂中,我們可以解讀出他對生活是多麼的熱愛,他對世界是多麼的好奇。他是《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開講啦》特邀講師,還是《新周刊》的年度生活家,與金庸、倪匡、黃霑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蔡瀾見識廣博,懂得很多,人情通達而善於為人著想,琴棋書畫酒色財氣、文學電影,什麼都懂。他不彈古琴、不下圍棋、不作畫,但人生中各種玩意兒都懂其門道,於電影、詩詞、書法、金石、飲食之道,更可說是第一流的通達。可以說,生活與他,已成玩物,並且玩出了花樣,他在《開講啦》曾經這樣說:年輕人,總要有點理想,總要有點抱負,總要有點想做的事情,要做就盡量去做吧!

當一個人活得有趣,也就活得通透了。蔡瀾不僅會吃,會玩,更會享受人生。把生命中的事情都簡單一點考慮,生活就會比較開心。多旅行、多閱讀、多經歷,對生活保持好奇,喜歡的事,加以研究,別的事就不必去理它。珍惜每一刻應得的享受,把人生充分地活足了它。蔡瀾說,平穩的人生,一定悶。我受不了悶,我決定活得有趣。

《我決定活得有趣》是最有趣味的生活家蔡瀾的生活藝術,他會告訴你什麼酒酒性烈,什麼荼品味好,無聊悶時寫寫字、做做飯就很好,選女朋友和選衣服領帶一樣,品位很重要,看似隨意的漫談,實則充滿了人生智慧。生活目的就是要盡興,要永遠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心,永遠有一分任性,生活才會永遠有趣。

9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葛劍雄 著

商務印書館 出版

本書作者葛劍雄教授,浙江紹興人,1945年出生於浙江吳興南潯鎮。1965年當中學教師,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師從譚其驤先生研習歷史地理學,1981年獲碩士學位 1983年獲博士學位。1985年任復旦大學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2007年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1999-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3月至2014年3月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現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歷史地理專業),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政府參事,全國政協常委。

以歷史地理研究為終身職業的葛劍雄教授,潛心幾十年研究《中國移民史》和《中國人口史》,但他最關注的還是更大的時間和空間內的發展變化,其中之一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統一與分裂。據他自己說,幼時讀《三國演義》,對「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印象深刻,以後自學歷史,了解了歷朝歷代的興衰,似乎證實了這種分合的規律。而歷史學界長期肯定的規律卻是,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分裂是支流;統一的時間越來越長,分裂的時期越來越短;統一的範圍越來越廣,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他在書中說道:我們擁有一項舉世無比的遺產——統一,歷史悠久的統一:統一的國家、統一的文字、統一的紀年、統一的……甚至統一的思想。這是一項多少人曾經為之奮鬥、為之犧牲、為之謳歌、為之自豪的偉大事業,也是現代中國人賴以安身立命並且不得不接受的遺產。但是這樣的統一觀在另一些人的思想中早已發生動搖,尤其是在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了大清帝國的大門以後,有人又進一步對我們這項遺產的價值提出了疑問。面對日新月異又風雲莫測的世界,有些人又感到這是祖宗留給我們]的包袱,認為可以痛痛快快地扔掉。這歷史悠久的統一,究竟是我們寶貴的遺產,還是我們必須卸去的包袱?都是,還是都不是?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做的恐怕應該是對歷史進行回顧——站在今天中華民族的共同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歷史上的統一、分裂和分治,全面認識它們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對今天的影響。

正如葛劍雄教授在文中所言:作為21世紀的中國人,我們無意尋求昔日的天下,無論如何這已經是歷史,但今天的中國是昔日的天下的產物,無論你視為遺產還是包袱,都不能不接受。作為21世紀的中國人,我們必須放眼未來的天下,在21世紀的世界上佔有我們應有的地位。這就是我們再認識一下昔日的天下的目的—讓自己知道什麼應繼承,什麼該拋棄。

10

《讀古人書之韓非子》邵永海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

《韓非子》成書於戰國末年。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君主政治學文獻,《韓非子》的主要內容是闡述其哲學基礎、社會歷史觀、人性論和政治思想,從不同角度說明其關於君臣關係、法術勢的具體內涵及其在現實政治中的運用等問題的認識。自秦帝國以韓非學說作為治國的思想理論基礎和指導方針,建立了完善的君主政治制度,其後兩千多年,韓非的一整套君主專制主義的理論始終為歷代統治者所奉行。可以說,《韓非子》一書是理解和研究中國歷史特別是政治思想史的必由門徑。

本書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邵永海的《讀古人書》系列之一。本叢書計劃選取古代對歷史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的典籍,以選本的形式呈現每一種典籍所蘊含的思想智慧。第一批計劃收入《韓非子》《孟子》、莊子《呂氏春秋》和《戰國策》五種。目前,我只讀到這一本,還是通過微信上的北京朋友推薦所購得。

通過仔細研磨閱讀才知道,《韓非子》的主題是講政治,講統治術。韓非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君臣關係,而君臣關係的主旋律是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因此,韓非講述的故事,罕有溫情脈脈的心靈雞湯,大部分故事的指向性都令人不由生出陰氣森森、毛骨悚然的恐怖之感。不過,這並不是韓非內心陰暗所導致的,而是專制政治的基調便是如此。不可否認,韓非是一個高度理性的人,說他冷血也毫不過分。初讀他的文字,會深受震撼,甚至感到心很累。久讀《韓非子》,需要一定的承受力。在韓非看來,人性有善惡普通人很難完全依靠道德自律抵制人性中的惡,特別是在現實利益的誘惑面前更是如此。韓非表面上把事情看得太透徹,因而放棄一切信任和情懷,在人性絕對惡的基礎上設計制度,同時為論證自己的觀點把對許多問題的認識推到極端;他的論述有合理之處,也暴露出許多明顯的邏輯漏洞。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韓非子的關注和興趣,因為韓非生活在戰國末期,正是縱橫家特別活躍的時期,加之當時的政治體制是宗法分封制,一國即一家,諸國一大家,他的一整套君主專制主義的理論始終是歷代君主奉行的策略,對我們研究中國政治歷史上陰法陽儒的基本政治格局大有裨益。

本書共選取《韓非子》一書中203個相對比較完整、敘事性較強的段落,歸納為十六個主題,每個段落的解讀由四部分構成:1、原文,2、注釋,3、譯文,4、解說。注釋部分力求細密,同時特別注意字詞的詞典概括義與其在具體語境中的變異之間的處理,杜絕隨文釋義的弊端。我們可以通過生動具體的故事和議論性段落的有機結合,將韓非思想的各個側面深入細緻地讀懂悟透;我們還可以更精確細緻地理解原文的語言表達,提高古文閱讀的水平。

11

《歷史學的境界》高華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

《歷史學的境界》是2015年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華。

高華是著名學者、著名歷史學家,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兼職教授。2011年12月他在南京病逝,享年57歲。

該書是已故著名學者高華教授的文章結集,包括專稿、演講、書評、時事觀察、論文評議、講課記錄等,既為讀者梳理了現代史上的若干關鍵問題,也能看出一個優秀的歷史學家對現實世界的獨到把握。在評論龍應台等人的書時,人們看到讀者高華難得傾注了極大的情感,用敏銳的感悟力,表達對個體生命在時代洪流中浮沉不定的同情,讀來不無悲涼。高華教授曾到台灣講學,儘管時間不長,但仍舊發現了一些深層的潛流,他對當地社會的觀察和分析,如今看來依然彌足珍貴。

本書著墨較多的是前三個部分,「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讀書有感」和「在海峽那一邊」,「與研究生談歷史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這一篇雖然篇幅不長,但正是高華教授學問精髓所在。我感觸最深的是高華教授傾注感情為龍應台的書所寫的書評《六十年來家國,萬千心事誰訴》。對歷史的敘述,不乏大史家,但缺乏溫度以及悲憫的心,我從高華教授這篇書評中讀到了他的情感。書中也提到了齊邦媛的《巨流河》,包括王鼎鈞的書,這些有一個共性,及描述大歷史洪荒背景下,個體的命運是如何被裹挾並掙扎的。在書中,我自己標註了一下,1949-1987,38年!兩岸隔絕了38年,幾乎是兩代人,看著38這個數字,幾欲落淚。那次連根拔起的分離,對多數家庭都或多或少造成了影響。

歷史學家、漢學家余英時先生曾經這樣說:「學歷史的好處不是光看歷史教訓,歷史教訓也是很少人接受前面犯多少錯誤,到後面還是繼續。因為人性就是大權在握或利益在手,但難以捨棄,權力和利益的關口,有人過得去,也有人過不去。所以我認為讀歷史的最大好處是使我們懂得人性」。也許,這正是本書出版的初衷所在。

12

《不確定的未來——如何將改革進行下去》

鄭永年 著

中信出版社 出版

本書作者是著名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教授,以其一貫客觀立場、犀利觀點、尖銳表述,針對中國改革中存在的每一個具體問題,給出細緻詳盡的客觀分析和各種可行的解決之道。

鄭永年,中國問題專家,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曾執教北京大學,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近年來,先後出版專著20多部。

本書主要從新加坡的經驗看中國改革的過去和未來。雖然感覺有些觀點有失偏頗,但是說理還算中立,跳出左右之爭,而且為中國政治提供了西方之外的視角。書中多以新加坡模式對比中國現狀,對現實認識清醒。鄭永年也在書中為中國提供了新加坡式的未來方案。簡言之,本書中所寫現實基本屬實,所寫未來尚不確定。

他認為,過去30多年的改革是更深層次、更全面的改革的鋪墊,我們現在真正進入了改革的攻堅期,應該注意改革因動力不足而陷入僵局的潛在問題。在改革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作者主張通過開放新的空間來改革舊的體制,通過培植新的利益來克服既得利益,通過釋放社會和地方的潛力來化解官僚體制的惰性,通過保護社會來促進社會轉型。他一面熱情洋溢地用英文向世界介紹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一面用中文尖銳地指出問題,坦陳建議。

論中國是全書的引子,書中的關鍵主旨都在此有所體現,所謂的「不確定」因素通通給出,而針對這些不確定所應該而為的「確定」之舉也被一一列舉。總的來說,本書值得有興趣的朋友一讀,如最初所言,可以當個引子,從這些角度關注現在的問題和未來的走向,進而得出自己的結論。

13

《歷史的溫度》張瑋 著

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

張瑋何許人也?2001年的復旦大學中文系98級文科基地班團支部書記。大學畢業後,先是做了多年的體育記者,後任解放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任,再後來成為解放日報社整體轉型後的運營、技術中心總監,APP叫「上觀新聞」。他自己還業餘經營著一個微信公眾號「饅頭說」。這個微信公眾號可謂大名鼎鼎,有10萬多人的訂閱,甫一推送就是10萬+的閱讀量。本書就是「饅頭說」上最受讀者歡迎文章的精華版,足足550多個頁碼,算得上厚厚的「大部頭」。

張瑋書寫的歷史,亦正亦暖。說「正」是因為,在「饅頭說」的一個個歷史故事中,張瑋都盡量用一種第三方、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還原當時的歷史事件。很多歷史事件和人物,都有兩面性,我們不能跳出當時的歷史環境,用「上帝視角」去評價當時的人和事,這對當時的人來說,不公平。而「暖」,是有趣、有溫度,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由時間、地點和一連串數據組成的歷史事件,背後的主角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風趣的文字讓原本枯燥的歷史變得活色生香。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這樣評價這本書:我們現在遇到的很多問題,歷史上也有很多人遇到過。所以我們讀歷史,不僅僅看他們的故事。張瑋抓住歷史上一個事件一個名字背後的東西,分析為什麼當時的人會做出那樣的選擇,把文字的東西場景化,把乏味的東西有趣化,讓你不僅得到知識,還得到見識。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閱讀此書後也坦言:在一個狂奔的年代,我們有時候也要停一下,看看走過的路,整理一下自己的行囊,然後重新出發。張瑋把他在新媒體中最熱門的文章用最傳統的方式出版,也有這種冷卻與回歸的意義。

張瑋自己介紹,他在篩選本書的文章時,確實有一點痛苦:截至2017年4月底,「饅頭說」已經推送136篇文章,字數達到68萬字。經過反覆篩選,最終將其中一些文章重新整理和刪改,才成就了這本書。而因為只能收錄部分文章,所以不可能以「歷史上的今天」這樣的時間線作為索引,於是分為「人物篇」(是非留待後人說)、「逸聞篇」(往事並不如煙)和「戰爭篇」(一寸山河一寸血)三個部分。而書名,經過讀者的投票,最終就叫《歷史的溫度》了。不過據他說,以後可能會出第二本,第三本,以「饅頭說歷史」為系列名,書名還可以繼續變化。

——這讓我們充滿期待。

14

《時間地圖——大歷史130億年前至今》

作者:大衛·克里斯蒂安 著

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

首先說,這是一本得費功夫認真細讀的一本大書,足足696個頁碼。讀歪果仁的大書,更需要拿出大時間、抽出整功夫仔細研磨品砸。

更換了時間尺度,人類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這本《時間地圖》打通時間線,將人類的歷史置於生物圈甚至整個宇宙的歷史之中,講述從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地球、生命、人類的「大歷史」。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大歷史」結合宇宙學、天文學、地質學、微生物學、進化論、考古學、政治學、宗教學、經濟學,還有歷史學,共同建立了一個更寬廣的時間尺度。它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新鮮的思考維度,進一步想像人類在世界所處的位置。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任何一位讀者,因為這是一本可以讓你的生活發生改變的作品,它提供了一種新的世界觀,更新了我們對歷史和現實的認知。

史學大師、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麥克尼爾這樣評價這本書:《時間地圖》將自然史與人類史綜合成了一篇宏偉壯麗而又通俗易懂的敘述。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類似於17 世紀艾薩克·牛頓運用勻速運動定律將地球與天體聯繫在一起的那種方式,甚至更接近於19 世紀達爾文所取得的成就,即用進化的過程來展現人類與其他生命形式之間的聯繫。

本書作者是大衛·克里斯蒂安,歷史學家,畢業於牛津大學,在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講授世界史。他最初研究俄國和蘇聯歷史,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著手研究「大歷史」理論,現在是「大歷史」教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他所講述的「大歷史」是一種宏觀歷史,將人類歷史置於地球乃至宇宙演化的弘大背景之下,以一種高屋建瓴的氣勢,俯瞰人類歷史發展全貌。與傳統世界史不同,「大歷史」不再局限於民族、地區、國家的歷史,而是將人類史視為宇宙歷史的一個章節,重新定位人類在宇宙演化進程中的歷史坐標。

GIF

三省吾身榮譽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省吾身 的精彩文章:

TAG:三省吾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