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一些聊天記錄:「我不討論神,但我喜歡看別人討論神」

我的一些聊天記錄:「我不討論神,但我喜歡看別人討論神」

本帖插圖均為日本攝影師川內倫子(Rinko Kawauchi,1972- )的作品。

我覺得,雖然經驗與教訓不可依賴,但也只有經驗與教訓能夠證實這種不可依賴,只有經驗與教訓的存在才能夠支撐這種黑暗與信心,這其中的關係是不斷反覆的,不是單向的;是肯定導致了否定,繼而否定又帶來了肯定... 不單純是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循環往複、不停地纏繞。因而,已有的舊知識、經驗、教訓,也永遠是相對的,局限的。

我沒有核心話題啊~~~我此時的一個觀點是:人本質上的無知、愚昧與人的不斷增長的經驗相對應,它們兩者之間是互動的,有時人們會強調其中的一個方面,往往是這樣。

法國作家紀德有一個觀點我很贊,大意是:他自己的言說只是在言說的當下有效,甚至就是在他言說的當下他也不認為那是真理,更多的是謬誤;他不認為自己能說出真理,但只是要說;他建議他的追隨者不要信奉他的言論,而且他自己也會第一個拋棄那些言論。

似乎,人應該大膽犯錯,而且會不停地犯錯,聖經中不也是說:沒有一個人是能夠稱義的嘛。而且,也只有在錯誤中才能前行。

永遠會感到有一種阻滯,會有一種暗中的反對,也許是幻覺,也許是直覺,它也是一種存在。不能不說,這種感覺也是人的一種本能,是一種必要的平衡與牽制。

寫作,也是一種對話,與另一個自己對話,與一個虛擬的讀者對話,也未嘗不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討論。

這裡所說的死亡,是不是可以說是精神之涅磐?我覺得不僅是熟知宗教、哲學的人,就算是普通人在其一生中也會經歷若干內在精神如地震般的動蕩,有時候的感覺也卻是象死了一回又重生一般。

「苟日新,日日新」,這個「新」字值得玩味。我們的觀念、思維模式需要去不斷地推陳出新,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有一個說法是,傳統的小說結構已經無法吸引讀者了,要採用日記體,即直接講述的方式,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一定要連貫地說一個故事,可以說一段,放下,後面再說。另外呢,也不追求語法上的準確,而是要追求還原意識上的精確:往往是一琢磨呢文字就顯得蠻規矩了,一種氣韻就沒了。

拉金此文確實切中時弊,不過他一個人的聲音並不能改變局面;不過也無需去針砭,無需去改變。正是因為其他人的滔滔而下才顯現出了拉金。拉金遠離文壇還是有道理的。

海明威的文字就象是獵豹潛伏在草叢裡,隨時準備躍起;或者象是被壓縮的閃亮簧片,蘊含著反彈力..

文學作品第一步的要求是要有想像力,而不是捏造、編造;也就是說想像要真實,要能給讀者以真實的幻覺。第二步的要求是語言;好的語言,就如西川所說:扔到地上它還會撲過來咬你一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纖塵之美 的精彩文章:

Art for Art-十九世紀英國的唯美主義

TAG:纖塵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