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年的年夜飯,我包了20人份的餃子

今年的年夜飯,我包了20人份的餃子

他們說標題一定要驚悚

其實沒有,我叫了二十個人來家裡包餃子。有兩個沒有來,不過最後決定給他們搞外帶,四捨五入就是二十個人了。得益於這麼多雙手,二十張嘴比想像中容易填飽——雖然飽不飽各自自有定數,但沒有人現場掀桌子,也沒有人過後拉黑我,大概可能是過關了吧。

在大部隊來之前,我一個人在案板上剁芹菜。這邊的芹菜都很粗壯,想要剁碎,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加上刀不給力,一刀剌不斷的纖維還要再給一刀。想到之後還要把水攥干,然後拌到肉里,我邊剁邊開始了今日份的質疑人生:到底為啥陷自己於如此境地。

接著我想起來家裡過年,也是一大家子二十來號人。我們家習慣初一早上吃餃子。九十點想要吃上,怎麼著也得在七八點開始動彈。餡兒好像是提前和好的,但是後面和面擀皮包起來下鍋里,基本上都有七八個精壯勞力在這條流水線上作業,才能保證後方老人和不懂事凈添亂的小的們在新年的第一餐里吃好。雖然此時孤軍奮戰與彼時七八熟手共推進度的心境是不太一樣的,但就花掉個人時間餵飽他人的意義上來說,我與他們沒什麼不同。

昨天上課的時老師提到GDP之父西蒙·庫茲涅茨在稍後他的研究生涯中否定了自己的這項發明。他說,很多產值是無從計算的,比如說家務勞動。做飯這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活兒,要我說真的是很消耗人的。告別媽媽廚房和學校食堂在社會上走一圈,很快就能明白一日三餐直接相關個人幸福指數,不會做飯很快就能被逼成廚。

可是,從社會歷史的角度上來說,家務勞動在傳統意義上是捆綁在婦女身上的。即使是在注意男女平等的西放社會,也沒有誰想出劃時代的辦法,徹底平分責任,家庭生活的脈脈溫情始終是人們努力維持的正向訴求。我記得之前看到一個不知道在那個角落學心理學的大大說,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半熟食品極大地縮短了做飯的時間,買回去丟微波爐或者烤箱里交給機器就好——可是,這個想法和普及洗碗機是一樣的,並不是所有階層都負擔得起這些機器。再者,半熟食品有多難吃我不想形容了。錢和技術總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味覺相關的情感就是一例。

我以前問我媽,成天做飯會不會無聊。我媽給我的答案和某些廣告如初一轍,如果帶著愛意做飯,怎麼都不會嫌煩的。我想要相信我媽在她自己幾十年的家庭生活中的大多數時間裡,都是享受這一過程的,但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理智熔斷的時刻應該是存在的。不過幸虧我媽足夠堅強,沒有造成大面積長時間的短路,我的家庭生活算是異常幸運地平穩運行到了現在。她這幾年給我說過的最頻繁的話是,她這樣的生活我也看到了,普普通通,沒什麼大問題也沒什麼大變數,說我想過這種生活也不是不可以;可是,如果可能她希望我不要過這種粗茶淡飯的生活,「把做飯當成一種人生樂趣,閑了下下廚,而不是一種每天都要對付的負擔」。這句話的另一種解讀法大概是,成日操心家裡每頓吃啥還是一種頗大的負擔吧。

我又想到今天看到微博上有人噴春晚那個說娶媳婦平均每天只花2塊,由此導出我怎麼能不「愛她」的小品,我沒看到全部,但是就截圖來看,這個意識形態令人堪憂。我想像中的攻無不破的脈脈溫情,這麼容易就被金錢換算了——這不是給人指通往梁山的路是什麼?

按你胃,爭取平權的事情先放下,二十人份的餃子我大概明白怎麼包了,秘訣其實非常樸實,找人分工,該剁餡的剁陷,該包的包。不過話說回來,能有人願意合作也是一種樸素的人間溫情吧。這種東西還是要珍惜的好。

(我把文章原創門類投到了情感——沒什麼不對我就是新世紀的雞湯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下木赤禾 的精彩文章:

TAG:下木赤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