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舌尖上的年味下:饕饕不絕為真味

舌尖上的年味下:饕饕不絕為真味

爆竹聲中一歲除,總把新桃換舊符。中國人過春節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作為華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更是其間重中之重的鮮活內容。梁實秋便曾一語道之,吃是過年的主要節目。

年是什麼?對於中國人而言,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年」的傳統功能和內涵已被沖淡不少,但過年期間,仍是免不了一場接一場的飲食盛宴。若問最濃的年味在哪?便或是那留駐在舌尖上的年味。

中國人講究吃,把一日三餐都當作兢兢業業的功課,極願意在吃方面下工夫,花時間。數千年來,「吃什麼、怎麼吃」,早已成為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都津津樂道的話題。從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內心深處的家鄉味道,對於老饕們來說,饞早已演變為一種癮,上癮後嘴便幻化成了寵物,更需要費心思拿美食去餵養。

吃貨必擅廚:老饕們如何在吃上精研

吃飯,於中國人而言,已不僅僅是一項形而下的生理活動;用餐,這個最日常的行為,數千年來讓無數中國人為之費盡心思。國人對吃有著極為講究的態度,好吃的美食家往往也痴情於食物的精研,老饕們對美食的虔誠絲毫不亞於藝術家對待自己的作品,對美的體會或許更全面:用筷子晃晃悠悠挾起來的難道不是對色、香、味、形的尊崇?

中國先秦時代的飲食風貌在《詩經》和《楚辭》中得到了較全面的反映,文學與烹飪在其間獲得最初也是最完美的結合。單就烹飪而言,據《周禮》《禮記》等記載,周代的宮廷、食肆已掌握了蒸、煮、烹、燔、炙、烤、膾、炸等烹調技法。

擱到現在,若給孔夫子印名片,除了眾所周知的思想家、教育家頭銜外,加上美食家的稱號絕不為過。據楊伯峻先生在《論語集注》中的統計,《論語》中「食」字共出現過41次,其中30次是當「吃」講。孔子的飲食思想完整而自成體系,涉及到飲食原則、飲食禮儀、烹飪技術等諸方面。

在《論語?鄉黨》中,孔子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原則,主張吃飯時食品儘可能做得精細,烹制時肉須切得細緻。用大白話來講,就是「吃,怎麼講究,都不為過」!

夫子的飲食觀,除了上述「兩不厭」,還有「十不食」,比如「割不正,不食」體現了孔子對刀工的講究,意指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不得其醬,不食」蓋因當時的肉菜多為淡味,夫子認為必須蘸醬調味而食,且不同的肉食須搭配不同的醬。

孔子「十不食」飲食觀 1.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2.色惡,不食。3.失飪,不食。4.不時,不食。5.割不正,不食。6.不得其醬,不食。7.沽酒市脯,不食。8.不撤姜食。9.不多食。10.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作為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者蘇東坡,在詩、詞、散文、書、畫等諸方面均有極高造詣,殊不知,他還是一位知味善嘗的美食家,著有《酒經》《黃州寒食詩帖》《老饕賦》《菜羹賦》等,更是一位精烹好調、親手創製過多款名饌佳肴的烹飪大師。

蘇東坡免費為紅燒肉作了近千年的廣告,東坡肉是他被貶黃州後所創製的一道名菜,「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蘇大才子在《食豬肉》中的廖廖數語道盡了紅燒肉的訣竅。慢火爛煮的原理亦被用於羊肉的烹制,《東坡志林》中有道蒸羊肉的菜,也強調要「爛」,爛蒸同州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筋。

東坡羹可以說是他發明的一道食療湯,陸遊曾烹制食之,並作詩讚「薺糝芳甘妙絕倫」。東坡豆腐則是蘇軾創製的膾炙人口的一款素菜。蘇先生筆下的菜肴,如姜粥、姜乳蒸餅、青高涼餅、葵羹、黎羹、薤姜蜜粥、藿葉魚、槐葉冷淘等,很多都是他自己下廚房曾做過的。

蘇東坡還把自己烹飪實踐中積累的點滴經驗彙集成冊,在《格致粗談》中談到,「酒調羹,味美」,「鹽擂椒,味佳」(中國最早見諸文字的對「椒鹽」味的評價),「藕以鹽水供食,則不損口」,「豬肉炒榧,皮自脫」,「西瓜近酒及糯米則爛」……

清代著名學者袁枚對飲食也有很深的研究。他曾任溧水、江浦等地知縣,40歲起隱退南京小倉山,築「隨園」,一生著作甚多,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卻是他晚年撰寫的一部烹飪專著《隨園食單》。

這是一部系統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傳世著作,袁枚認為,烹調如同做學問,應「先知而後行」。在「須知單」中,他列出了20條烹調須知事項,實際是烹調的基本方法,涉及飲食、洗刷、調劑、搭配、火候、遲速、變換、器具、上菜、多寡潔凈、用纖(勾芡)、選用、補救等諸多方面。

吃貨必擅廚,歷史上這些老饕們為此做了最好的加註。

飲食之道各處有異:美味中的江湖流派

飲食,已然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構成,而飲食之道,恰如方言也會各處有異,由於自然地理、氣候環境、食材物產及飲食風俗等的不同,各地人們的飲食口味和飲食結構都有著明顯差異。

中國北方多牛羊,便常以牛羊肉入菜;南方多水產、家禽,食材則多取魚、肉。通常說來,北方寒冷,食物以濃厚、鹹味為主;華東地區氣候溫和,則以甜味、鹹味為主;西南、中南地區多雨潮濕,菜肴則多用麻辣濃味,有提熱去濕祛風之效。

中華飲食文化一大特點,即是在烹調的基點上,再依據各地不同的味覺習慣、選料方式、操作方法、色澤搭配,逐漸形成區域性菜系。

一個菜系的形成與其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密不可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飲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風味已呈現出差異。唐宋時期,南食、北食各自形成體系。到了南宋時期,北咸南甜的格局基本形成。

發展到清初,魯菜、川菜、蘇菜、粵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至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建了華人飲食的「八大菜系」。

曾有人將中國「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菜、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菜、徽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菜、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菜、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倒也栩栩如生。

飄洋過海:剪不斷中國味的異域美食

千百年來,有多少中華美食從民間傳到宮廷,再從官府流到民間;又有多少美食隨著華人漂洋過海,在世界各處開枝散葉。

有調查顯示,中餐是美國人最愛的三大菜系之一。據美國送餐網GrubHub的數據,十大最受歡迎的中國菜分別是:左宗棠雞、蟹角(乳酪炸餛飩)、春卷、芝麻雞排、雲吞湯、炒飯、糖醋雞丁、陳皮雞、酸辣湯以及鍋貼。

說起左宗棠雞,左大人還真沒吃過,這道菜在台灣首創,1952年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雷德福特訪台,台灣負責接待的海軍總司令設宴三天款待。第三天時,為讓客人換換口味,掌廚的彭長貴靈機一動將雞肉切成大塊,先炸至金黃半焦狀,再下醬汁佐料,炒成一道新菜。

雷德福特品嘗後詢問菜名,彭長貴隨口起名稱之為「左宗棠雞」。時至今日,據GrubHub統計,在美國800多個城市已約有3萬家餐館可提供「左宗棠雞」這道菜。

再如海南雞飯,它與海南的關聯其實並不大,作為新加坡的一道准國菜,顧名思義,其實是由早期海南赴新加坡的移民引入演變而來。

至於幸運餅乾這種在中國本土從未出現過的甜點,卻已成為了美國中餐館的標配,通常作為餐後甜點出現,裡面夾有字條,或祝福或格言或運勢,抑或教一些簡單的中文。

身處海外,最思鄉的卻是胃,奈何食材取之有限,為滿足「慾壑難填」的胃,各路吃貨還真是蠻拼。美食圈裡的中西聯姻越來越常見,能想像臭豆腐燒牛排是什麼口味么,上等牛排配上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卻是極香,吃貨的創意果然無窮盡。乳酪的濃郁配合羊肉串的孜然香,聞到一股魔性的味道沒?還有宮保雞丁披薩、魚香肉絲披薩……為了滿足口味之欲,吃貨們真是上下求索。

美味佳肴,「物為定味,適口者珍」,食物的味道都是隨人喜歡,哪有什麼一定的美惡標準。於吃如此,於人生亦莫如此,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豈有不好。

至於減肥,嗯,過了這個春節再說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民國美女雖多,但從女明星轉行到飛行員僅此一人
阿嬌曬鑽戒宣布訂婚 與小4歲男友終修成正果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