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餃子的魅力:慈禧太后金鑾殿上包餃子

餃子的魅力:慈禧太后金鑾殿上包餃子

關於餃子,生於中國的北方人有句名言:「好吃莫過餃子。」有點將它列為天下第一的意思。至少在北方,誰也沒反對過這種說法,它幾近於公認的真理了。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吃餃子佔據了北方節日的半壁江山。

在中國有關餃子的記載最早在漢代,三國魏人張揖所著《廣雅》中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這個時期,餃子以形狀直接命名為「角子」或「水角兒」。上世紀60年代,中國新疆的一座唐代墓葬中,曾挖掘出一隻木碗,碗里盛著保存完整的餃子,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餃子。

只有元代短暫的稱餃子為「扁食」,明代以後普遍稱餃子。在清朝乃至民國,水餃又叫「煮餑餑」。

因為「角子」「餃子」與「交子」諧音,於是餃子便被附加上了「更替交子」(舊年與新年的時間在除夕夜子時發生交替)的含義,成為人們在除夕夜這個特殊時刻食用的特色食品。

不過,餃子之所以能統治北方,與它的外形也有關係。古人們往往認為,兩個物體只要在形狀上相似就有交互感應的作用,模仿一個物體就可以獲得該物體的屬性。由此,北方人能將餃子捏合得有款有型,使其酷似古代作為「硬通貨」的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發大財,元寶滾進來」。吃餃子也就帶上了「招財進寶」與「更替交子」的雙重含義。

到了清朝之時,除夕夜吃餃子已頗為盛行。這不僅是尋常百姓家的年夜飯大戲,清宮正月初一也需吃「煮餑餑」。有清史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載:「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

乾隆皇帝就曾在弘德殿舉辦過「進煮餑餑儀式」。根據儀式,皇帝吃餃子需四盤調料,分別裝醬小菜、南小菜、薑汁和醋,餃子分兩碗,一碗中放素餃子6個,另一個放帶銅錢餃子2個,確保皇帝來年行好運。清宮素餃子主料是乾菜,有馬齒莧(知壽菜)、金針菜、木耳,輔以蘑菇、筍絲、麵筋及豆腐乾、雞蛋等。

據一些學者研究,清宮吃素餡餃子是為了恪守努爾哈赤祖訓,但到了中後期,逐漸有了變化。如光緒十一年時,《清宮膳食檔》記載:「萬歲爺在養心殿進煮餃子。第一次進豬肉長壽餡12隻。第二次進豬肉菠菜餡12隻。」

到了清末,慈禧太后亦謹守禮教,把三十晚上包餃子當成不可省略的禮儀。八旗後代葉赫顏禮·儀民,寫過一遍《清末宮廷過新年》,回憶前朝舊事。

「除夕之夜十二點的鐘點將過,太后命眾人齊至殿上,排好長案後,由御膳房將事先預備好的各種素菜端上桌,眾人一齊下手做素餡都餑餑,於是切的切,剁的剁,大殿之上霎時叮兒亂響。切剁好後,都交到太后面前,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餡兒,口味鹹淡,由太后決定。天到亮時,餃子已包齊。太后命眾人退回更衣,重新梳頭打扮。不大工夫,眾人回到殿上。太后坐在案端,皇后等人都站在案旁。太后命宮女把煮好的煮餑餑端上來,太后說:此刻是新年、新月、新日、新時開始,我們不能忘記去歲的今日今時,今天我們能吃一碗太平飯,這就是神佛的保佑,列祖列先的庇護。說完,命大家用膳。大家向太后叩頭謝恩。吃罷煮餑餑,天才大亮。」

不過進入現代社會,飲食越來越豐富,餃子的霸主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這座日本人建在中國的石塔,為何被俄國人視為眼中釘?
拿破崙是被人謀殺的嗎?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