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給春節起了很多名 有一個現在被世界通用 卻已不是春節

古人給春節起了很多名 有一個現在被世界通用 卻已不是春節

眼下,神州大地處處洋溢著節日氣氛,億萬中國人民都在歡天喜地過春節。與傳統習俗相比,人們與時俱進,給春節的過法注入了諸多現代因素。吃什麼、喝什麼已經不再過分考究,而是把著重點放在了旅遊娛樂上。許多家長連給晚輩發壓歲紅包,都開始用起了微信。

要說春節期間最忙碌的是那裡,除了網路,那當屬交通運輸行業。看看鐵路、公路、航空:高鐵穿梭不停,汽車如過江之鯽,飛機舞遍世界。

古人給春節起了很多名 有一個現在被世界通用 卻已不是春節

過春節高興,節後最大的感嘆可定就是一個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有人甚至認為,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著屬下諸臣,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才叫春節。

史料介紹,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現代人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過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才告結束。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時段更長,多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起,一直到正月十九。

古人給春節起了很多名 有一個現在被世界通用 卻已不是春節

在中國歷史上,春節以前也稱元旦,是指正月的第一天。但中國歷代的正月的設定日期卻並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也一直沿用秦歷。

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夏曆(亦稱農曆、陰曆),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兩千多年。

現在的「春節」稱謂,其實僅有百餘年歷史。史料記載,在中國不同時代,春節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期。春節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

這裡面「三朝」和「元首」的現代詞義,已與春節的概念難以搭上邊了。尤其是「元首」一稱被世界通用,但已沒有幾人知道其曾是春節的名稱。

古人給春節起了很多名 有一個現在被世界通用 卻已不是春節

距離我們最近的清代,春節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古代的蒙古族,還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曆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過「古爾邦節」。春節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民族的盛大節日。

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民國最初的北洋政府時期,要與世界紀年接軌,決定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時任總統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曆1月1日,將農曆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的春節時間點,大致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遊動。「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

古人給春節起了很多名 有一個現在被世界通用 卻已不是春節

根據曆法計算,如果農曆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曆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在此恭祝各位朋友新春快樂、萬事如意!如果您喜歡本欄目,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心春秋 的精彩文章:

撣塵掃房 年畫 春聯 爆竹 拜年 這些春節習俗咋來的
孝庄太后臨死給孫子康熙出了一道難題 卻拖到重孫子才落實

TAG:掌心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