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火鍋:銅鍋、銀鍋、琺琅鍋……古人吃的刷火鍋簡直是一部中華器物進化史

火鍋:銅鍋、銀鍋、琺琅鍋……古人吃的刷火鍋簡直是一部中華器物進化史

馬上就要過年啦,估計寶寶們早已經在各大超市、菜市場戰果累累了吧。而說到這寒冬臘月,最受歡迎的一道吃食恐怕非火鍋莫屬,而且各大流派皆有死忠粉兒。什麼老北京涮肉、潮汕牛肉鍋、重慶九宮格、內蒙肥羊火鍋、羊蠍子火鍋、澳門豆撈火鍋、滇味火鍋……

GIF

但乃們知道嘛,這火鍋可是純正的「國產」。作為吃貨民族,我們的老祖宗早在4000年前就發明了這種吃食,最早叫「古董羹」,因投料人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

而且不僅火鍋中涮煮的食材在不斷演變,火鍋的「鍋」更是一部活的中華器物進化史。從最早的陶鍋、青銅鍋再到明清的銀鍋、琺琅鍋,越來越有逼格,簡直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反倒是現如今的我們對於器物的關注大不如前了,沒有古人吃的精緻,吃的講究,鍋子徹底淪為配角。

所以趁著還沒過年,藝旅就給各位客官好好掃掃盲,看看千年前的老祖宗們是用什麼吃火鍋的~

一萬前的陶鼎掀起了「火鍋史」的開端

約在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發明了最早的容器:陶鼎。那時只要是能吃的食物,通通被丟入鼎內,然後在下面生火煮熟。這也就是最早的火鍋啦。

不過當時吃火鍋既沒有鹽,也沒有調料,更沒有麻醬、辣醬、XO醬、沙茶醬……味道確實不咋地。而且陶鼎太大不能移動,吃起火鍋來實在是不方便,於是老祖宗改良製作了較小型的銅鐵器皿。

商周:青銅器火鍋為貴族專享

到了青銅器鼎盛的商代,「火鍋」已經進化到了讓人驚嘆的精緻程度。

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了一隻商代獸面紋青銅溫鼎,腹部各面飾有上下兩層環柱角展體獸面紋,兩旁縱向共目夔紋。外底之上5.5厘米處的腹腔設有內底,內外底間形成夾層,起著爐灶的作用,在夾層里放上炭火,加熱的溫度雖不及柴火燃燒之高。也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溫不冷,美味飄香。

商代獸面紋青銅溫鼎 (江西省博物館藏)

這種鼎,稱之為「溫鼎」, 其實就是商代的「火鍋」。「溫鼎」內有夾層將其分為兩部分,上層盛放湯羹肉類,下層放置炭火燃料,設有火門用來更換炭火,鼎的周圍有透氣用的小孔,這就是火鍋的雛形了。不過這時的火鍋可是專供王公貴胄們食用的奢侈品!

西周有盤鼎 (故宮博物院館藏)

春秋戰國:火鍋調料開始上線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火鍋開始大眾化,走入了廣大吃瓜群眾的餐桌上,用來烹煮的「溫鼎」也小了許多,曰「溫爐」。最最關鍵的是,我們的先輩味覺終於上線了!開始在食用火鍋時蘸些鹽、辣椒等調味品,吃火鍋蘸料的習俗就是醬紫形成噠~

戰國時期的青銅溫爐

1966年4月,在咸陽境內便發現了一件屬於戰國後期的「脩武府」青銅溫爐,此爐分上下兩層,上層盛食物或酒漿,下層放炭火。經鑒定,此爐為魏國器具,可見戰國時各國人民都愛吃火鍋~

漢代,鴛鴦火鍋橫空出世

漢代出現了一種稱為「染爐」、「染杯」的小銅器,構造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炭爐,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積一般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盤。這其實就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火鍋。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染爐(江西博物館館藏)

除了吃分餐制形式 的「小火鍋」外,那時人們還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湯、燒煮不同口味的鴛鴦火鍋。在江蘇盱眙縣境內大雲山西漢墓中考古還出土了一件分格鼎,直接證明墓主、西漢江都王劉非就是一位資深火鍋「吃貨」,而且他吃的還是「鴛鴦火鍋」!分格鼎,顧名思義就是將鼎分成不同的燒煮空間,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湯串味,跟我們經常吃的鴛鴦鍋一個道理,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飲食習慣的老饕們。

漢代分格鼎(南京博物院館藏)

三國兩晉:曹丕發明「五熟釜」一次能吃五種鍋底

到了魏晉時期,火鍋更加盛行,人們也開始了對鍋底的研究,雞湯鍋、麻辣鍋等各種湯鍋應運而生,而火鍋器具則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魏文帝曹丕酷愛火鍋,吃一次火鍋要吃好幾種鍋底,But一隻鼎只能盛一種鍋底,吃一次火鍋要用很多隻鼎,曹丕非常不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獨創了「五熟釜」,在鑄造時將鼎中的空間分成五部分,這樣一隻鼎里就可以盛放五種鍋底啦,比我們現在常吃的「鴛鴦鍋」還要高端。 嗯,這可能就是制霸全國的重慶九宮格の「先祖」吧:)

五熟釜(重慶火鍋天下宴博物館)

而且此時的火鍋已經「百家爭鳴」,材質也不局限於青銅一類,出現了鐵火鍋、陶火鍋等等。

唐代:唐三彩成為火鍋主流

到了唐代,更多的達官貴人也開始迷上了小火鍋,比如詩人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食火鍋的情景。唐代的火鍋也不同以往,用上了大唐獨有的唐三彩來打造,令火鍋這種吃食更加高端大氣上檔次!

唐三彩火鍋(重慶火鍋博物館藏)

而且作為當時的世界老大,全球No1,唐朝人民還把火鍋成功傳到了日本,於是涮肉食俗又成功風靡了東瀛,也就是今天在日本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的「呷哺呷哺」。

宋代:吃火鍋乃「暖爐會」必備項目

到了宋代,火鍋已經非常普遍啦。在當年的黃河流域一帶,民間有「暖冬」風俗,每到農曆十月初一,時人便認為入冬了。這一天家家都舉辦「暖爐會」,過節般地圍著火爐吃肉喝酒,此即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所謂,「十月朔,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暖爐會上,有的吃燒烤,有的吃火鍋。

宋代瓜瓣獸耳鑄銅火鍋(重慶火鍋博物館館藏)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也提到了吃火鍋,說的是他游武夷山時,訪隱士止止師,在雪地里捕獲了一隻野兔,但無廚師烹制。隱士告訴他在桌上放個生炭的火爐,爐上架個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等做成調味汁,等湯開了夾著片在湯中涮熟,蘸著調味料吃。按照止止師的說法,林洪趕緊試了一下,感覺確實不一樣,尤其是當天外面大雪紛飛,更增加了一種意境。於是將此種吃法取了一個雅名:「拔霞供」。

明代:朱元璋自創「風羊火鍋」

明代建國初期,朱元璋比較節儉,金銀器很少,且金銀的使用都有嚴格規定,一般老百姓是不允許可使用金銀製品的,即使皇家用的金銀器也很少。但啥都能省,唯獨這口吃的不能省!

比如上面這件明早期銀火鍋,火鍋蓋上有大明洪武元年造銘文,火鍋身上左有「子孫滿堂」的銘文,右有「有喜鵲落眉梢」的刻紋。火鍋製作精細,器型罕見。傳說這個「風羊火鍋」可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創的呢。果然,每個皇帝都是枚資深吃貨……

清代:乾隆爺是火鍋的超級「迷弟」

在所有朝代中,最愛吃且最會吃火鍋的當屬清朝人。北京老炮們最愛的涮羊肉火鍋就在當時就大行其道。 當然,清朝吃火鍋最豪華的還要數帝王家,而且火鍋還晉陞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

清朝每個皇帝都蜜汁喜歡吃火鍋,尤其是乾隆爺,幾乎每頓必上火鍋。以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御膳來說,據記載,共上各類火鍋23種、66次,有雞鴨火鍋、全羊火鍋、黃羊片火鍋,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種菜蔬等不同火鍋食材……乾隆四十八年,也就是1783年的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在乾清官筵宴宗室,就辦了530桌火鍋宴,其盛況可謂壯觀。

清乾隆御用銀帶蓋火鍋(故宮博物院藏)

1796年,嘉慶帝登基時,也曾大擺火鍋宴,號為「千叟宴」,所用火鍋達1550個,比乾隆時的1300多個還要多!

到了慈禧太后時,宮中盛行「菊花火鍋」。每當深秋菊花盛開,慈禧太后就喜歡採摘菊花瓣制菜食用,不得不說真的很會吃……御膳房會將火鍋內兌入雞湯煮沸,再取白菊花瓣凈洗,撕成絲撒入鍋中,待菊花清香滲入湯內,將生肉片、生雞片等人鍋燙熟,蘸汁食用,就是兩個字:鮮!美!

清銀壽字火鍋(故宮博物院藏)

火鍋在清宮中又稱熱鍋,其質地有陶瓷、純銀、銀鍍金、銅、錫、鐵數種。其基本形式有兩種:

一種為組合式,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5部分組成,可以同時上桌燒煮食物,也可單獨用鍋溫食品。

另一種為鍋中帶爐,爐內燒炭火,能把水燒開,生魚、生肉、蔬菜等放入沸水中可以煮熟。

火鍋的製作工藝也越發精緻,什麼銀蓋火鍋、粉彩火鍋、掐絲琺琅團花紋菱花式火鍋層出不窮,單單擺在那裡,很難想像這件精美的器物是用來刷火鍋的。

清晚期掐絲琺琅團花紋菱花式火鍋(故宮博物院藏)

清咸豐粉彩火鍋(故宮博物院藏)

所以過年「囤肉」,還不來頓火鍋涮涮腸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2018年情人節/大年 雙節花禮
槐花飄香散文-綠森林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