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慧質匠心雕琢地道津味兒年 為寧河非遺老手藝打call

慧質匠心雕琢地道津味兒年 為寧河非遺老手藝打call

2月2日至2月7日,天津市委網信辦按中央網信辦統一部署,組織全市網路媒體開展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路媒體新春走基層集中採訪活動。採訪團以薊州區為起點,第七站來到了位於寧河區丰台鎮北村。小浪帶您一起走進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走近非遺文化。

「吉祥如意畫紅塵,濃妝淡妝幾度真。抱得鯉魚年歲好,門神為我守三春。」童年記憶里,每到歲末,大人們總是趕大集、買年畫、貼滿牆……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窗花、吊錢……對於天津人來說,那是再熟悉不過了,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門窗上貼著各式各樣的窗花和吊錢,是人們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裝飾品,因此剪紙便成為諸多新年符號中最具民俗特徵、「年味」最足的一種。

說到吊錢,丰台剪紙主要以吊錢為主,在當地稱作掛錢、長仙或津文,精細類叫門才,粗獷類叫隔幾兒,還一類叫大聯兒,由吉祥文字和傳統銅錢、萬字花紋組成。2009年剪紙被列入寧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雖然外表看似很普通的一間平房,但是屋裡的東西可是大有來頭,窗上、牆上、桌上,掛著、粘著、擺著各式各樣的吊錢、窗花和剪紙手工藝品,各色彩紙、各式剪紙,讓人們看的是目不接暇,這就是平時劉士存師傅製作手工藝品的工作室。劉士存夫婦是剪紙工藝術的傳承人,他跟我們介紹,丰台剪紙常用於家庭裝飾、祝壽、祭祀祖先、紅白喜事等。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民族系列,有生肖系列,有鳥系列……等。由於他們以現實生活中的見聞事物做題材,對物象觀察,全以淳樸與直覺的印象為基礎,因此形成粗獷、簡潔、質樸,線條挺拔、流暢的特點,概括中有細緻,寫實中有誇張。隨著時代的發展,除少數藝人保留傳統手工剪法外,現多數人已用雕刻的方法從事這項藝術了。

說著,劉老師傅便拿起了一沓紅紙拿,放在一張蠟板上,用鋒利的專業刻刀精細嫻熟的雕刻起來,在雕刻的過程中,不難看出無論是刻刀、蠟板、選紙還是手法,都是非常有講究的。劉師傅說,這些手工藝品在市場上不僅豐富了咱們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還提高了咱們的經濟發展,同時,給咱們中華民族也提高了特色服務。

寧河剪紙不僅具有較高的欣賞性、裝飾性,還具有豐富的實用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除此之外,東丰台鎮「木版年畫」也是非常出名的,據寧河區志記載「東丰台木版年畫起源於明代,興盛於清乾隆年間」,東丰台木版年畫創始至今歷經數百年,因其獨特的構圖和技法而在中國獨具一格,是我國民間藝苑中的一朵奇葩。

木板年畫畫面色彩艷麗,人物形象特徵鮮明。董靜是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東丰台木板年畫代表性傳承人,他告訴記者,東丰台木版年畫是繼承了北方平水系統的坊刻傳統,是該系統的分支,工藝採用木版套印與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手法。而東丰台木版年畫在構圖和顏色上講究鮮艷與誇張,畫面風格突出、粗獷,其版式獨特。2007年東丰台木版年畫被批准為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從製作風格上講,董靜師傅出手的木板年畫全部純手工製作。說起木版年畫製作的艱辛,年過7旬的董靜老師傅感慨,這樣精雕細刻打磨出來的年畫,雖然每個細節都要謹小慎微、全神貫注,但他卻樂在其中。當記者問到是否有傳承的時候,董師傅高興的說,有,那是一定有的,除了我孫女、侄女外,我還有9個徒弟,我始終都是一個宗旨,只要有學的,我不計付出,不計報酬。為了不讓手藝失傳,董靜師傅還告訴記者,他還在幾所學校教課,教孩子們年畫繪畫。而且在董老師的徒弟當中,已經有兩位參加了全國性展覽,可以獨自的操作了。

生於民間,長於民間,素有「京東第一鎮」美譽的寧河區東丰台鎮,蘊含了豐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無論是剪紙還是木板年畫,這些藝術魅力都成為了民族特有的精神財富。

傳統工藝是否興盛,不是看經濟規模如何,而是看它所蘊含的精神價值能否深入人心、能否代表國家形象、能否傳承不散。寧河區東丰台鎮,一個具有百年歷史老村莊,民風淳樸,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那麼這些經歷百年興衰的非遺手藝還能傳承多久?年終歲末,那些在外打拚回鄉的親人,你們願意打破這些非遺手藝後繼乏人的困局嗎?(新浪天津記者 孫偉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北望海樓街道辦事處 的精彩文章:

TAG:河北望海樓街道辦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