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才是真正的唐人街!讓每個海外遊子感慨萬千

這才是真正的唐人街!讓每個海外遊子感慨萬千

還記得《唐人街探案》中,王寶強扮演的唐仁說這段話時,肉球也哭了:「有哪個人在國內混的舒坦願意出來呢?留下有留下的原因,出來有出來的理由。這世上比所有人都瞧不起你的滋味還難受的,就是所有人都同情你。外面千好萬好都不如家好,人家都以為你在外面混的風生水起,其實牙掉了咽肚裡,苦只有自己知道。那些在外面飄著不回家的人,都有自己的難處。

如今,咱們的同胞早已遍布海內外。縱使有文化差異、語言隔閡,樂群好客的中國人也已在全世界結交越來越多的好友。

放眼世界,幾乎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歷史上,以唐人街為代表的華人聚居區曾是初出國門的華人華僑抱團取暖的棲身之地,是一代代華人華僑同舟共濟、在海外落地生根的見證。

如今的唐人街,多數已經與當地社會融為一體,從社會文化的邊緣移向主流,成為中華文化區的代名詞。

紐約「華埠」:邊界不再

剛剛過去的2017年,紐約下城區格蘭街與伊利沙伯街交口處出現了一棟嶄新的建築。光潔的棕紅色外牆搭配大型落地窗,兩部分樓體前後高低錯落,現代感十足,與兩旁的鑄鐵樓宇形成鮮明對比。

這座建築位於曼哈頓唐人街核心地帶,充分體現了該區零售業的新面貌:外觀簡潔沒有戶外攤位,也沒有琳琅滿目的各式招牌,一改人們對中式店面刻板的印象。

近幾年,這類店鋪在唐人街屢屢出現,點綴在古老建築與百年老店之間,有個性而並不突兀。店主有些是華人,有些則是地道的「老外」。小而精的澳洲咖啡館The Good Sort近來人氣頗旺,吸引城內甚至外地的咖啡愛好者前來探訪。店主稱自己很快適應了周邊環境,與相鄰的中餐館老闆也關係融洽。

資料圖:第38屆亞太裔傳統節在曼哈頓華埠舉辦,近70個攤位參與。(美國《世界日報》/記者俞姝含 攝)

幾十米外,是一家港式茶室,老闆也是華人,總有大批西方客人在門外大排長龍。

整日熙來攘往的唐人街,如今隨處可見其他族裔的身影。對他們來說,這裡是一個國家的縮影,被稱為「中國城」,正式名稱為「華埠」,是華人聚居、彙集中華傳統的地方。

以前人們對中華文化一知半解,大多是來品嘗改良式中餐,或是挑些包含中國元素的紀念品。現在隨著文化傳播展開,人們開始研究中國飲食,各個菜系都有忠實的「老外」擁躉,對菜肴烹制方法和用餐習慣也能道出個一二。

時尚博主流行來這裡取景拍照,各色招牌和貨品繁多的市場成為他們的最佳背景,儘管方塊字對他們來說仍是謎一般的圖畫。唐人街的邊界也已超越原有慣例,向北擴展至小義大利區,向南直至市政廳。與其說擴張,不如說是生活方式相互融合,使人們擁有了更多共通點,模糊了原有的心理界限。

曾經的唐人街與周邊社區「井水不犯河水」。19世紀末的紐約,各移民族群間都因陌生而疏遠,謹守自己的地盤。當時,沒有華人會踏足堅尼街以北的義大利人聚居區,同樣,對面也不會有人來「入侵」,只有發生利益交換時雙方才在「邊界」舉行「交接儀式」。

說來有趣,當時不少義大利人承接紐約上流社會的洗衣訂單,卻沒有足夠人力進行清洗作業,於是便把臟衣服打包「丟」在堅尼街上,等華工來取。華工將衣服洗凈燙好後再交還到「邊界」,完成一單雙贏的生意。

如今人們不會再固守地盤與舊俗,不過唐人街的獨特傳統依然值得留存。說到傳統,勿街上有一間店面可謂見證了這裡的百年歷史。

這間古董雜貨鋪Wing on Wo & Co.於1890年代開張,傳承五代一直存續至今,依舊位於最初的地址,掛著老牌匾。店鋪現在的經營者是第五代孫女Mei Lum,她放棄了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深造的機會,決定繼承祖業。

「我不願意看到店鋪出售。」Mei Lum說,「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歷史,是人們了解唐人街的直接方式。而且我從小在這裡長大,對它感情很深。」

作為「千禧一代」,Lum了解年輕人的心態以及現代零售概念,但她計劃保留店內原有裝潢及經營方式,延續祖輩的精神,而在企業的社區參與上卻很積極。她提議發起一個論壇,召集唐人街的企業經營者,共同探討區域發展、參政議政、環境保護以及女性地位等話題。Wing on Wo店內未來可能會有一個小型咖啡室,供人們敘舊暢談。

古老的唐人街歷經歲月依舊煥發著生機,在其他移民社區逐漸消逝的今天,它依舊迎接八方來客,日日車水馬龍。許多歷史建築,門面雖舊卻別有韻味,其中的店鋪大多長壽,秘訣只有一個:勤勤懇懇為客人服務。

隨著新移民的到來以及其他族群的加入,這裡經歷著變化,平靜中孕育著發展,新與舊並存。就連一直困擾該區的衛生問題也在加速改善,以「華埠共同發展機構」為代表的組織發起「美化街道」行動,每周7天不間斷地清潔治理,改變街道形象。未來還希望規划出一片濱水公園,讓民眾輕鬆享受到綠色。

倫敦華人:各安其業

在英國的三個大城市——倫敦、曼徹斯特、利物浦,都有「中國城」,每個「中國城」都立起高大的牌坊。1987年曼徹斯特的牌坊成為歐洲最大的牌坊,2000年利物浦中國城的牌坊拔地而起,取而代之成為歐洲第一。

倫敦華埠

此外,英國吸引的中國留學生數量在歐洲位列第一,在英國的孔子學院數量也是歐洲第一。如今來英國旅遊,街上到處都可以看到中國面孔。英國的大學中,中國生源佔到了留學生總數的35%,中小學裡的中國生源也在持續增加。2017年6月,倫敦西區名為肯辛頓·韋德的小學正式運營,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所中英全日制雙語學校。

近10年來,雖然中國經濟、文化在英國的影響力持續提升,但其實華人華僑在英國人口中的絕對佔比依然不高。

按照牛津大學移民觀察機構的統計,截至2015年,英國的移民中佔比最大的是波蘭裔,其次是印度裔,華裔排不進前十名,比孟加拉裔人口都少。雖然中式外賣數量已經擠進英國前三,但在英國超市很難找到中式食材和配料,只能去中國超市。在政治生活方面,直到2015年英國議會才有了第一位華裔議員麥大粒(Alan Mak),但他不會講中文。

雖然華人華僑在英國的人口佔比不大,但安分守己,勤勉敬業,並且尤其重視子女教育。在倫敦與東部肯特郡毗鄰的區域,有一處名為奧平頓的小鎮。那裡到倫敦城中心的鐵路很方便,尤其是有兩所十分優質的中學,吸引了眾多華人定居,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奧村」。

而頂著「China Town」之名的倫敦中國城實際上已經沒有居住功能,徹徹底底成了一處中餐館集中地。近幾十年來,隨著大陸移民和遊客增多,中國城的菜系餐館變得十分多樣,「川味」、「湘味」、「魯味」幾乎把原來的「粵味」擠掉了半壁江山。

以《環球》雜誌記者多年在倫敦的觀察來看,無論是定居已久的華人華僑,還是近年來英國工作留學的中國人,基本是各安其業,與社區相處融洽,很少看到涉及華人的負面新聞。

梳理華人來英的歷史可以發現,早期移民的確是忍辱負重,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堅韌地落地生根。

早在18世紀,英國與中國的商貿發展就將最早的「移民」帶到了英國。那時來英的主要是海員,且集中在利物浦和倫敦東部港口等區域。19世紀鴉片戰爭之後,貿易來往更加頻繁。

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更是徵召了十幾萬名中國勞工和水手,這些勞工和水手付出慘重代價,為英軍和盟軍取勝立下大功。但他們的功績卻遲遲得不到承認,直到2017年11月,在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99周年之際,英國第四頻道電視台於12日晚播出了紀錄片《英國被忘卻的軍隊》。

時長一小時的紀錄片展示了部分有關一戰華工的信件、日記和文件,並從華工後代和歷史學家的口述,追憶這段未被記錄的歷史。這是英國主流媒體首次製作紀錄片回顧這段歷史,肯定華工對一戰勝利作出的重大貢獻。

歷史的腳步磨淡了華人的足跡。原來華人聚集的倫敦東區港口地區因為二戰時被德軍轟炸嚴重,戰後逐漸廢棄,華人才陸續搬遷至現在的西區,發展出如今的唐人街。而原來的地方,依然留有Mandarin Street、Ming Street、Pekin Street、Nankin Street等等有關中國的街名。

曼谷唐人街:熱鬧繁華

走在曼谷的唐人街上就像是在「探險」。這裡有無數狹窄的小巷,人頭攢動的市場和美味的街邊美食。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以及曼谷本地人就會來到唐人街,開始一場對美食的探索。

在這裡,燕窩和魚翅從飲食鏈的頂端親和地降落到街邊攤,你可以在遍地的燕窩、魚翅店鋪或攤位上隨意地小酌一杯,再去隔壁攤位來點榴槤。這裡的交通擁堵情況令人咋舌,卻無礙夜遊的人們流連忘返。

曼谷唐人街

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唐人街不同,曼谷的唐人街一直任性自我地存在著,拒絕被修復或被高雅化。

老舊的中式騎樓建築、斑駁的貼著古老年畫的牆面、悠閑地在自家店門口聽著蘇州評彈的老人,一切都讓你覺得時間倒流然後凍結,恍然間像是回到了以前某個時代的中國。

然而,當你以為在異國見到故鄉月的時候,突然會驚覺這地方又是如此陌生。

唐人街西入口處標誌性的中華門始建於1999年,實際上應當稱為國王的生日慶典拱門,展現的是華人社區對時任泰國國王普密蓬的忠誠。2018年唐人街的春節慶祝活動不僅有舞龍舞獅表演、與中國春節文化相關的其他活動,還有點香燭緬懷普密蓬的儀式和中泰文化匯演活動等。

聽著蘇州評彈的老人,已不會說中文,正用純正的泰語向遊客叫賣著月餅和酥餅。

唐人街的街邊攤美食聞名遐邇,2017年一度傳出泰國政府想要整頓唐人街的街邊攤、美化市容的消息,引發泰國輿論一片嘩然。

對於泰國人而言,唐人街的美食文化已經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在輿論的質疑聲中,泰國政府的整頓計劃也不了了之。曼谷的唐人街以這種方式展現著中泰文化巧妙且和諧的融合。

曼谷唐人街還曾見證孫中山的革命之路。唐人街附近有一條紀念孫中山在泰國宣傳革命的「演說街」。

孫中山在1903年曾扮作醫生秘密來到曼谷,向當地華僑宣傳反對滿清、建立民國的思想,民主革命的思想在華僑中迅速傳播開來。此後,孫中山還多次來曼谷唐人街傳播民主思想,發表演說並募集革命捐款,在「演說街」上喊出了「華僑是革命之母」的口號。

曼谷的唐人街從建設初期就得到了泰國王室的認可,並一度成為曼谷最繁華的街道。海外中國人用智慧和拼搏贏得了尊重,為泰國華人地位的提高鋪平了道路。每年春節,泰國王室、政府都會在唐人街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詩琳通公主曾多次來到唐人街。

看似老舊的曼谷唐人街承載著巨大的商業流量。除了美食,它還是黃金交易中心,林立著金行和古老的私人銀行。從這裡起步的華裔黃金大王、金融大亨、燕窩巨賈等走向了泰國的高層舞台,為提高華人地位、促進中泰友好作出了巨大貢獻。

《環球》2018年第4期封面

來源:《環球》2018年第4期,原標題:《唐人街以鄰為伴》)

總監製:劉明 執行總監製:卞卓丹

監 制:陳昕曄責任編輯:林睎瑤 記者:劉仕誠、李曉明、汪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 的精彩文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澳大利亞最近抹黑中國停不下來,什麼情況?

TAG: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