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賢庚:武夷岩茶是很神秘的

黃賢庚:武夷岩茶是很神秘的

Tips

武夷岩茶是很「神秘」的。茶農說它「水很深」難做,文人說它「不可言傳」難懂。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文化現象,應留住這種「神秘」;有的人則試圖揭其這種「神秘」,使之大白於世。我想,「神秘」才有人好奇,才有人追逐。

豐富得讓人犯暈的種質資源

武夷岩茶品種眾多,比如說,那把行外人搞得雲里霧裡,卻又難捨難分的武夷岩茶花名、單叢、名叢,古時竟達一千多隻,直到解放前林馥泉調查時,才記下280號。有人惋惜,其實我看已夠多了。羅盛財先生花了很長時間苦心輯錄下的那70號,即使你讀一個月,也記不完整、辨不清楚其詳細特徵。差異太微妙了!不信,你到外鬼洞走一趟。那一片茶,抬頭望去都差不多,低頭細看各有點差別。聽多看多了,會犯暈。

我自問這些單叢、名叢,最早、最早、再最早的那幾株,不知是什麼形態?它們變異、變異、再變異會有多少不同後代?至於「花名」那是依成品茶的香氣、滋味來命名的,不一定有特定茶樹,怎麼會想得出那麼多來?不可思議!

我欣賞最先想到為這些茶葉命名的先人智慧。如唐朝那位滿腹經綸的職方員外郎孫樵,品飲到武夷山一種回甘特別好的茶。便將之擬人化為「晚甘侯」——保持晚節的官員侯爵。多麼雅緻貼切。這當是花名的兄長。

宋代出現的名叢「鐵羅漢」,可能它樹株較高大,分枝較密,葉色深綠,葉質較厚,成品茶有中藥味,化積消滯功效極佳,故得名。大概是佛門弟子發現和命名的吧?此茶深為「老茶鬼」垂涎。

至於「石乳」,元代時已經有之。是花名還是名叢,也不敢肯定。「石乳」,即石頭的乳汁,多麼珍貴呀!不知道是哪位高人臆度出了這個只可想像的東西?也可能是它才衍生出「岩骨」——「岩骨花香」、——「岩韻」。這是我的推測,未見記載。

「白雞冠」是最有特徵的名叢了。它葉片白色淡黃,製成散條茶,顯而易見。可能是炒青綠茶工藝突顯出它的特色,所以在明代就榜上有名。至於那伴隨著它的動聽故事是真是假,誰也不敢肯定。

清代,烏龍茶工藝首起武夷山,此種獨特高深技藝制出的岩茶,厚重甘醇,香氣清正幽遠……連遍嘗天下名茶的乾隆皇帝,也誇其「就中武夷品最佳」。那時的岩茶太值錢了,幾乎與白銀、黃金等價。茶家商家便樹立自個的特色品牌,或真有其茶,或巧立名目,意在提價。「這種茶長在峰岩之下,很少見到太陽,名不見天」;「這是長在岩邊溝畔,葉色深綠,名水金龜」;「這種茶葉圓形,如銅板,名金錢」;「這種茶夜間聞特香,名夜來香」……價格自然成倍增長。總之什麼特色、什麼差異都有好賣點。隨之,各茶廠都有自己的花名、單叢、名叢,且越來越多。你別出心裁,我心裁別出。隨後便出現互相盜用,比如甲剛打出「太陽」、「太陰」牌子,乙也用之。甲憤然卻無奈,便加了個「正」字,便出現了「正太陽」、「正太陰」之類,表明自己正宗。那時又沒有商標法,真無奈。

當時的茶樹品種較單一,屬於「太宗」級別的是菜茶,是有性系,灌木形、小葉種。說它一樣,真無大差別;說不一樣,認真一看真有所不同。有心人將有差異的茶青,單獨製作,即單叢、名叢也;有的把香氣、滋味有特徵成品茶,標以雅號,曰「花名」。什麼四季香、水底月、月月紅等等。這樣一來,有茶樹的,無茶樹的,品名數以千計。茶家絞盡腦汁,文人助力推波,名號繁多,文采飛揚。有差別就有由來,甚至早芽的有早叫法,遲發的有遲名稱。如早芽的取名「迎春柳」,遲發的號以「不知春」。世人感到新奇。有心人將分為八個門類:即以樹形、葉狀、葉色、抽茶遲早、成品茶香型、茶樹年代、植地傳說故事等。只要叫得出茶樹名稱、講得出不同香氣滋味,都有叫價理由,成了新賣點。往往還伴隨一個好聽的故事或說法,不神奇嗎?

武夷岩茶還有種特殊內涵,叫作「岩韻」。「岩韻」是什麼?很多人說無法表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知哪位高人,將之解釋為「岩骨花香」。花香,聞之有各種各樣香型,有些非常細微,要加以「引導」,才有感覺。至於「岩骨」,好像有那麼個東西,但又講不清楚是什麼東西。言者神秘兮兮,聽者渾渾噩噩。我認為茶的「韻」當讓人有感覺。張育松等茶專家也對鐵觀音的「音韻」進行了歸納。假如連感覺都沒有,那「神秘」就變成虛無了。所以筆者在《武夷茶說》書中將「岩韻」的表現作了概括,但也要善於鑒別、比較。畢竟岩茶是個好東西,慢慢學,慢慢品就愛上了,而且揮之不去。所以自古以來,它成了一些人的追逐之品,這就是岩韻的魅力。岩韻是什麼?眾說紛紜。專家苦心探索,文**膽想像。但是分析其形成原因者多,描述其表現者寡。如今,一批岩茶的發燒友更神了,竟喝出了十幾款「肉」(肉桂),品出了好幾種「水」(水仙)。神?

從出身到上市都有紛爭的大紅袍

再說那大紅袍,就更神秘了。地方志上說它起於清代,但具體到何人何時所種、何時得名也是個謎。只是比較肯定的早期屬天心寺所有。關於其樹種、名稱由來、題刻等故事就越來越多。有說原先種在其下附近,名奇丹,因受供祀時煙火、蠟油熏侵致死,後便以相似茶樹種在岩壁上;又有說,天心寺和尚為了保護真樹,便在岩上種植他茶,以假護真。早時多記之三叢,另有寫四叢,還有說三大一小叢等。如今是六叢端立崖壁之上。其中鄰下的兩株系羅盛財君在1980年壓條補種的,但至今還存真假之說。

大紅袍的名字,應當是天心寺僧所取的。一般說來特殊名茶,都產在特殊之地,茶出名了,便有個美妙動聽的故事。碧螺春、龍井因有康熙、乾隆帝親臨賞識,才名聲大震。大紅袍雖沒皇帝光臨敕封,卻有皇帝紅袍披身的傳說,也不愧享至高榮譽。「皇帝所穿的當是黃袍,非紅袍也」,有識之士把它改為狀元披紅袍,符合歷史事實。至於因飲大紅袍病癒而高中狀元的秀才,何方人士、尊姓大名均不見記載,誰也說不上來。但世人寧可信其有,不願說其無,因為那幾叢茶樹確實太珍貴了。

大紅袍茶,歷來就有仿品,但所用原料都是極品茶。筆者父親生前曾說,以前天心寺一整年都有賣大紅袍,每次都說:「客官,只這一點了。」實際上不知賣了多少「點」。

改革開放前,大紅袍是不允許繁育的,市面沒有大紅袍茶賣。上世紀80年代,崇安縣茶科所所長陳德華首制拼配大紅袍銷售。有人眼紅了,也拼配出大紅袍。經過陳德華先生等人的努力,而後逐步有了扦插的無性系大紅袍茶苗出賣,大紅袍被請下神壇,進入尋常百姓家了。市面大紅袍堂而皇之銷售。大膽者稱「全是正本的」,謹慎者說「基本是拼配的」。大紅袍茶品隨處可見,價格高低有別,質量參差不齊,商家解說五花八門。

之後,武夷山市乾脆把母樹大紅袍停采了,以此證明無性系繁育出的大紅袍與母樹產品同等。停采決定發出前,時任武夷山市長鬍書仁、分管副市長盧善土,請筆者到辦公室推敲文件。關鍵一句是「目前,我市武夷山大紅袍茶葉面積已達4萬畝」。「4萬畝」,是正本大紅袍種植面積呢,還是可製作大紅袍拼配原料茶麵積呢?好像都說得過去。

因為拼配大紅袍是合法的。2002年,國家通過的《武夷岩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條例》中,沒有強調「正本」,卻給大紅袍成品茶定了感觀標準。自此,大紅袍茶產品有了「身份證」和「標準像」,大紅袍真假紛爭平息。爾後又有人提出要給大紅袍樹種「正身」和「立檔」,2012年4月1日,大紅袍被審定為省級品種,並肯定它「適宜福建省烏龍茶區種植」。從此,大紅袍茶苗大搖大擺走出武夷山,在外落戶生根了。

但是,專業人士說大紅袍「對生長環境和生產工藝要求很高」,否則難以顯露其高貴品質。有一次,筆者在廈門參加茶博會。見到本省南部的一個大茶企產制的大紅袍,價格非常之低,很是納悶,自問「這也是大紅袍?」。後見另一家大紅袍,更愕然了:這是雲南產制普洱茶的廠家,也賣大紅袍。賣家看到我生疑,便說這是武夷山大紅袍正宗茶苗種植產制的。我買了二兩回家試之,難以明狀。本來對那些垃圾「大紅袍」可說它冒牌貨、偽劣產品,而今面對此正宗大紅袍茶樹所產制之品,竟無言以說。

大紅袍基因並不是那麼高貴,關鍵還是地理條件和文化育孕了它。所以我總認為,沒有必要把大紅袍申報為品種傳播到外地去,讓它「牆內開花」影響在外。不少茶界人士也有同感。因為它要求有獨特的生長環境、高超的製作工藝、豐富的文化內含支撐的,否則大紅袍品種可能就淪為一般茶樹。

特別是地理環境、文化附加值是難以複製、無法隨茶苗而陪嫁出去的。南平茶行業的一些人聊起此事,看法也是「弊多利少」。有人表示:「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條例」已先有了大紅袍產品國家標準,沒必要後面再搞個茶樹標準。假如正本大紅袍茶樹產制出大紅袍達不到「原產地產品標準」,又怎麼解釋呢?我想,大紅袍是武夷山一方聖地蘊籍出來的瑰寶,一旦離開這方聖地,也就神聖不起來了,何必勉為其難呢!

世人云,有的事情,問得清楚了便無趣;佛家說「人不可太盡,事不可太清」。讓武夷岩茶留點「神秘」吧!

(作者為武夷山茶文化專家黃賢庚)

歡迎關注

版權聲明:歡迎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女生財務自由等級:你到奶茶自由了嗎?
紫砂壺與茶的漸行漸悟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