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毛乾偉教授山水線描寫生選

毛乾偉教授山水線描寫生選

西畫的構圖多來自於對景寫生,側重選擇對象、選擇位置或通過取景框來確定對象和位置,運用透視、色彩等技法完成。

攝影的構圖也只能精心地選擇拍攝對象和位置,而不能創造對象。在光、影、色中選擇什麼、放棄什麼是作品成敗的關鍵。

中國山水畫在寫生中則強調對章法和意境的表達,主動地經營位置。寫景的目的是為了「寓意」,不是只寫其形態。

要先立意而後才有構圖。是立意的內容決定構圖形式。

中國山水畫通過歷代畫家的苦心求索,在筆墨和章法兩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經驗,而且表現方法豐富。我們在學習傳統時,除了既要學習筆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從中體會古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因心造境」、「遷想妙得」的藝術觀。在造型觀念上主張意象造型,依靠誇張、變形和對物象的簡化、概括手法來塑造形體,以及從觀察方法、構圖立意、畫面的整體章法的處理,都應認真地加以揣摩、研究。「遷想妙得」,「遷想」是指藝術想像力,是畫家身臨山水間感受真實景物進行想像的形象思維活動。「妙得」是指由畫家「遷想」釀成「心象」跡化成「藝術形象」。這藝術形象不是純客觀物體之象,也不是憑空臆造之象,而是既反映客觀自然物象,又融入畫家情思意想、主客觀有機統一的意象。這正是以前所說的,由「眼中之竹」經過「遷想」釀成「心中之竹」,最後化為「手中之竹」的藝術形象。從自然與心靈活動後的再自然,這並非眼中之竹,而是心中之竹。不是簡單的再現和模仿,而是主觀心靈的創造。再到手中之竹,從以物寫實到以心寫意,物象變成心象、意象。

我們練毛筆字必須臨帖,也強調要讀貼。畫山水畫也如此。清代畫家王原祁說:「臨畫不如看畫」。臨畫是解決「手」的問題,讀畫是解決「眼」的問題。作畫眼高才能手高。通過對名畫的賞析,研究它的筆墨結構、表現技法以及藝術思想性,從中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作為自己臨摹、寫生、創作的借鑒。不能看一點畫一點,只有多想多思考才能有所領會和獲益。畫讀得多了,才能吸收得多。

名家陸儼少常對學生說:「畫讀得多了,胸中有數十幅好畫,默記下來,眼睛一閉,自在目前。時時存想,加以訓練,不愁沒有傳統,再取法自然,推陳出新。」他認為與其馬馬虎虎地臨摹,還不如認認真真地讀效果來得好。

要畫好山水畫還要重視畫外功夫。吳湖帆說:「畫可一天不畫,不可一天不寫字,不可一天不讀書。」潘天壽說:「畫畫的人不能局限於畫畫一面,畫畫不單是技巧問題,有各方面的關係,對詩文、書法、畫論、畫史等方面的學識必須很好研究。學識要博,見聞要廣,多讀書,多鑒賞。學畫不能光學點筆墨技法,要重視其他方面的修養,才能搞好創作。」中國畫常常是由詩、書、畫、印綜合構成。

「六法」中提出的「經營位置」指的就是構圖,亦稱章法、布局、布置。「經營」二字包括思考、分析、研究、推敲等思維活動。「位置」包括整個畫面的結構、格局。完成一幅畫要經過精心地選擇、取捨和組織安排畫面。構圖還包括題款、鈐印與畫面的關係。

我們強調創作性寫生,也就是構圖性寫生。寫生前應多走動,多觀察、思考。畫論中說:「畫樹須先繞樹一周」。目的是選一個好角度,有特點、美的角度加以表現、平視、俯視、仰視也是角度的選擇,動筆之前要思考好。當選擇到打動你的景色時,你就要考慮在畫幅選取什麼形象,這些形象安排在什麼位置,互相之間構成怎樣的呼應關係等等,都需要先構思、立意,即畫中的意境。首先注意整體大局,要在構圖中解決主賓之位,遠近之形,疏密、虛實、藏露、黑白等對立矛盾的各種因素統一於畫面之中。通過取捨、移景、誇張的安排,突出主題、突出立意、構思,使之成為視覺中心、趣味中心,完成構圖。這是頭腦中對著寫生白紙比劃、構想的構圖,如果畫成小構圖更好,不理想可以再構小圖。

當然,打動我的景色未必打動你,選擇上也因人而異。就是在同一個地方寫生,因選擇的角度不同,構思、構圖也不會一樣。若不先立意、構圖,漫為填補,東拼西湊,使畫面景物各不相顧,看到什麼畫什麼,最後導致整幅畫面不協調而失敗。把畫面各個部分組織起來,突出立意、構思,才是構圖的最終目的。常聽到有人說:「我看到的就是這樣的」。李畹老師回答是:「藝術應高於生活。」藝術之高下最終取決於畫家的境界而非技法。

要畫好一幅寫生就包括怎樣布局這個因素,要搞好一幅創作更要講究它的構圖。構圖的規律是古人從自然規律中概括提煉出來的。這自然現象本來就存在,作為藝術作品則要求它的表現形式符合「美」的原則。因此,構圖在體現構思、表現主題的同時,為了作品的藝術魅力,也必須符合「美」的規律。

美在於整體

美不在於局部,而在於整體。這也是形式美的原則。如果一個人的鼻子長得很美,而臉上其他部分不美,或者與其他部分不協調,這副面容怎麼能稱得上美呢?我們的畫面如果不是整體的和諧,只注重一個局部的美,甚至去破壞了整體的和諧,這樣的畫面也不能算是美的。合適比最佳重要。如有人臉上五官單獨看都很美,但整體看給人感覺不是很美;而有人臉上五官單獨看不是很美,但整體看上去很美。五官大小、位置適當、協調則美,不協調則不美。

構圖的美好在於整體,在於協調和諧。在畫面中由於景物多樣、變化豐富,每個景物單獨看可能都是很美,但安排在一個畫面中就亂了,不美了。那就要變換位置,在主次、虛實等方面進行處理。和諧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形式與內容的和諧,另一個是形式自身的和諧。

變化與統一

變化與統一,或稱多樣統一,是形式美的原則。變化——性質相異的因素並置在一起構成對照關係,以顯示突出各自的特性,互相襯托產生對比的美。是興趣的源泉,有動感,有生氣。統一——性質相同或相似的因素並置在一起,各種因素趨向緩和,造成一致的趨勢,產生和諧的美。是安逸、協調、和諧的要領,有靜感。變化與統一是對應統一規律在山水畫中的反映與應用。變化要求畫面多樣變化,通過對比取得生動、活潑,而又要統一整體,使變化與統一互相結合,求得畫面整體的和諧。離開「統一」過於變化多樣,就會混亂,雜亂無章;過於「統一」而無變化,又顯平板、單調、無生氣。兩者適當處理才能表現形式美。變化與統一是互相依存,變化寓於統一中。

每個畫面都由多樣變化;動靜、明暗、賓主、虛實、疏密、藏露、冷暖、高低,線條的粗細、曲直,形體大小等在同一畫面中相互配合,而且是對立的。要使他們在一定形式中發揮美感作用,變化就要有一個合理的秩序和恰當的關係,找到統一的因素,使既有變化又要調和,使矛盾轉化達到對立統一。形成從整體到局部的多樣統一。以統一為主調,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調和的畫面中只要有一點或局部的對比,畫面就活躍起來,起「點醒畫面」的作用。以變化為主調,在變化中求統一,則不雜亂又不平凡,便產生美感。以變化為主的強烈、新鮮,以統一為主的則柔和、穩重、有安靜感。客觀與主觀相結合進行創作性寫生,把變化與統一的形式美規律融入構圖中去。

均衡

平衡只是在視覺上心理達到一種力的平衡。對稱的平衡是同形同量,是畫面中的形、色、方向、位置關係處於均衡分布,是靜止的平衡視覺效果。對稱的建築、服裝等給人以安定、嚴肅的感覺。

另一種是不對稱的平衡,異形同量,它的形、色、方向、位置的分布是不平均的,構成畫面的運動感,形成一種均衡感。只要使視覺感受到它們在強度上達到相等,就能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

對稱式畫面雖平衡,但視覺上無勢,不生動,容易導致呆板。山水畫十分注重氣勢,有勢才有生氣,才能有感染力,所以構圖的核心在於「取勢」。四平八穩不會有氣勢,畫中主體要有傾向性,在畫面中就勢必造成重心的偏移,使呆板、靜感狀態轉而形成有生氣、動感的運動勢態。同時平衡被打破,這就要求在變化中尋求新的平衡。此時需要在畫面上添上一反勢的形體,使畫面求得平衡,包括題款、印章,使畫面的構圖給人的視覺感受達到均衡。如中國桿秤的平衡方式,利用秤砣的移動,在調整力臂的情況下實現變化中的平衡。給人既有變化又達到均衡的形式美感。

動的形象比靜的形象重,體積大的比體積小的重,色調重的比色調弱的重,近的形象比遠的形象重,有方向感的物體,方向所指的一邊偏重。

畫面的黑白灰關係

為了使自己的創作意圖獲得更為明確的表現,應很好地組成畫面的黑白灰結構。有時在構圖一開始就同時考慮到黑白灰的結構形式。好的黑白灰結構對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加強形象的感染力,增強藝術效果有著直接的作用。

要明確畫面的基調。一般在畫面中黑白灰都要出現,只是各自佔有的比重在各個畫面中有所不同。然而在一個畫面中總要有一個主要傾向,以其中一個為主,這就是畫面的基調。畫面中以白為主,為亮調子,使人感到明快、輕鬆、舒暢。以灰色為主,為灰調子,從色調中感到柔和,清凈。以黑為主,為暗調子,利於表現沉著、莊重和嚴肅的效果。

黑白灰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感受。白色在視覺上有擴張的感覺,灰色平穩,黑色有收縮感覺。白色可在以黑色為基調的畫面中起到透氣作用,使沉寂的畫面出現生機。在白色為基調的畫面中黑色的收縮感可使畫面的視覺感受趨向沉著、穩定,得到適當的調整。而灰色在黑白對比中可以顯得更加平穩,是畫面中不可少的調節因素,它可以使黑色為基調的畫面更加深厚,也可使白為基調的畫面更加豐富、細膩。明確這一視覺作用的客觀規律,對於我們恰當地確定作品的黑白灰結構是會有幫助的。

畫面的基調取決於大面積色塊的明暗程度,而面積很小的色塊在對比中會得到更顯著的地位,反而成為畫面的中心。如在黑色或灰色背景中的流水、房屋在視覺上反而成為中心。在白色背景中一小塊的深色,如水中深色的船,雪地中遠處的一頭黑氂牛也會最引人注目。

黑白灰總是要在對比中取得各自的特色和地位。為了加強畫面的整體感,明確層次,突出主要形象,我們應在黑白灰的結構關係中注意將三者相對集中互相襯托,又要儘可能地互相交錯以形成豐富變化。如單純強調集中,黑白灰面積相等,無明確的傾向,三個色塊又互不穿插、互不呼應,則使畫面呆板;如只求變化不注意相對集中,十分零散,則使畫面失去整體感。必須堅持變化與統一的形式美原則。黑白灰對比強的構成強對比,鮮明、層次清晰。黑白灰對比弱的構成弱對比,柔和、朦朧。

在構圖內容的處理上還要考慮以下幾方面:

主賓分明

構圖最忌主賓不分。主是畫面主體,賓是副體。有主無賓則孤獨,有賓無主則散漫。前人說:「凡畫山水,先列賓主之位,次定遠近之形,然後穿插景物,擺布高低。」主體必須突出,佔有顯著位置。賓主不可並列,更不能喧賓奪主。賓主要互相照應,一般主體常處理在中景、前景顯眼位置上。主體不能放在畫面正中,那樣太呆板。也不能放得太偏,那樣不顯眼。也可破格安排在邊上,但氣勢上要集中到主景上,能引觀畫者視覺集中在精彩的主景上。一般先畫主體,後畫副體。主體一般比副體面積大、色彩鮮明,主體實副體虛,主體墨重副體墨淡。

虛實

空白在構圖上相當重要,用以解決主次關係,捨去不必要的東西,使主題突出,情景更深遠。在畫面上,有畫處為實,無畫處為虛;黑是實,白是虛;筆墨濃重是實,筆墨淺淡是虛。虛與實是對立的,形成對比,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空白的地方也是畫面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畫的空白並不是沒有東西,而是比畫出的物象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如齊白石畫蝦,雖不畫水,卻可以感覺到蝦在水中遊動。敢於運用畫面中大塊空白,發揮「計白當黑」特點,把空白當做「畫」來處理,使人感到虛而不空。虛中見實,實中見虛,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實中有虛才不悶,才能見空靈,虛中有物才不空洞。實中求虛,如在密集處留一空白即可,山林太密只要在其中間留一條小路,畫一瀑布或加一白色小屋便有虛的意義,是求空靈。畫面太實容易產生沉悶感覺,用虛來使之產生變化,化阻塞為靈動,則通體皆活。黃賓虹在密密麻麻的筆墨中留出一點空白,叫「畫眼」,有解結提神的作用,使密實畫面產生空靈之感。有時在空白中畫房子、人物作為全畫的主點,因為主點周圍是空白,特別引人注目,稱「一燭之光,通室皆明」。是實中求虛,也是以虛破實。

去雜方有精,會虛才能實。在構圖過程中擺實就是布虛,知白守黑,是黑從白現,深知白處才能處理好黑處,空白處理不好,其實也是實處處理不好。同樣,漢字的筆畫和筆畫間的空白有著密切關係。空白的地方也是字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這樣的白,就沒有筆劃的黑。如臨帖寫字,只看黑的筆劃,不看筆劃間的空白和白與黑的關係,肯定寫不好字。

實是虛的基礎,虛又是實的余意余擴大。虛處可起聯想作用,布局時要注意空白處。不要只看到黑處,要想到空白處也表示一種實體,這樣就能無筆墨處而見筆墨。這是中國畫構圖體現的「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虛實相生的辯證法則。空白處下功夫比著墨處更難,畫面上的空白實際上都是實物,可以是水、雲、煙、天、田地、建築等。空白是以虛帶實的藝術處理構圖,是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給觀眾帶來無限的遐想之美。處理方法一般是:密塞處藉以透空間,前後處藉以顯層次,均勻處藉以求變化,雜亂處藉以求省略。面積有大小,形態有變化,都從整體出發。構圖上的虛實如棋局的布陣,虛處正是棋局中的「活眼」。景實而意虛,實而不塞要有「活眼」。虛的地方要合情合理,虛而不空。

藏露

中國畫貴含蓄,「手抱琵琶半遮面」、「神龍見首不見尾」。要求畫面有給人看的,還有留給人想的。景越藏,境界越大;景越露,境界越小。構圖講藏露使觀畫者眼中看不盡全貌,才能給人以廣闊想像的餘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能給人以無窮而豐富美妙的感覺,就在於有藏有露。一幅畫中的瀑布或流水,從上到下一覽無餘,一目了然,沒有可聯想的就不會有多少情趣,常稱為不耐看,不含蓄。要使一件作品耐看,在表現上就要善於藏。這也是構圖上的一個重要訣竅,藏得好可以使「此處無景似有景」、「形不見而意現」,使觀畫者產生豐富想像,越看越有味道。藝術創作的全過程應該是在觀眾的聯想中最後完成。

山水畫中常借雲煙虛實、林木掩映、路轉山回、樓台煙鎖等隱去山間許多景物,使人覺得無盡,於是有限變為無限,畫面就更豐富了。藏於露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藏是為了露,使露的形象更突出。郭熙說:「山欲高,盡出之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用煙雲隱去一段就高深莫測了,也突出山勢的高險。有藏有露的目的是以藏襯露,但不能誤解畫面中一切物象都不宜畫出全貌,也可藏在畫外。如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圖,構思中心是「聲」字,「十里」是遠處。在畫面里沒有出現青蛙,畫面的上方是潺潺的流水,下方的幾塊石頭之間的溪水中畫了一群蝌蚪。視覺引導觀眾以聯想的餘地,畫面中雖沒有一隻青蛙,卻使人感覺到十里之外的蛙聲。這種畫面結構已融和為構思的一部分了,在表現上取得了絕妙的藝術效果。

疏密聚散

山水畫構圖最忌均勻整齊,要有疏有密變化,才能打破均齊。疏與密是互相依存的,沒有疏就顯不出密,沒有密也顯不出疏,而且疏中也要有密,密中也要有疏。這樣一幅畫才能變化多姿,韻味無窮。「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通風」。兩者對立存在,是強調該密的地方要密,該疏的地方要疏,大膽拉開疏與密的距離,才能打破均齊呆板局面,使畫面生活活潑起來。但疏可走馬則疏處不是空虛,還得有景。密不通風還得有立錐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不能光從形式上去追求疏與密,要著眼於整幅畫的意境與氣韻,才能使疏處有景,密處有韻。有疏密聚散才有變化,不論在整體和局部上都得講究疏密關係,整體的大聚散使主題突出,局部的小聚散也要有變化,如點苔、點葉等。有疏無密會顯得鬆散、瑣碎、雜亂,就是畫面中的一組小鳥或船也要有疏密變化。有密無疏會使人感到堵塞、窒息。疏而不鬆散、不空松,密而不迫塞方好。疏密有致才會產生節奏和美感。在疏密的對比中,密可以襯疏,疏也可以襯密。

顧盼呼應

顧盼呼應是構圖上處理物象相互關係的方法。畫面不論出現什麼物象和不同的色彩,都是整體的一部分。畫中的一切物象和色彩要互相關聯,這個聯繫就是顧盼呼應。有呼有應才有情趣,山與山、樹與樹、山石、房舍、雲水,畫面一切物象,無論上下、左右、前後都要互相照應。它們既是獨立物象,又是互相關聯的統一體。如各不相關必素然無味。還要進一步考慮在題款、用印上都要與畫中物象起呼應作用。

縱橫

縱橫指構圖的橫豎關係,不論整體和局部都必須注意的問題。畫面中各種形象之間的縱橫穿插可以產生豐富的變化。畫幅中大的形勢如一律縱向或一律橫向的外形都是不可取的,這隻能產生單調的畫面。橫者以豎破之,豎者以橫破之。

每一幅畫也不一定都有縱橫關係。縱與橫也並非絕對垂直和水平,也有斜錯結構的。畫幅中有縱有橫適當相間才不呆板,而有美的節奏。

物象的線條在穿插時應避免平行,一般來說縱多則橫宜少,縱少則橫宜多,縱橫的數量不能相等,縱橫的位置也不能平均。

大小對比

畫面中的形象要有大小變化,避免類同、出現靜止、呆板。如山、石、樹及樹枝間的空白、形象與空白間、黑白灰墨塊的大小不能一樣,要有大小差別,不能平均對待。

在形象的大小對比中,一般大的比小的突出,然而有時大的形象反而處於從屬的地位,而小的形象在這種對比中反倒突出,成為畫面中心。

動與靜的對比

動與靜互相襯托,在寂靜中的任何一點細微的動作都顯而易見,相反在全局處於動態的氣氛中某一部分的寧靜,也可以在對比中取得特殊的地位,更寧靜,更吸引人。流泉、瀑布、行船、飛鳥、行人與靜態環境形成對比。在靜態的環境中與有動勢的傾向、曲折的動態物象之間形成對比。山靜雲動、水動石靜。一般畫寂靜的山村,常用動態的雲或炊煙使靜中有動。

設色法

古代把圖畫叫作「丹青」,丹青硃砂,青是藍靛(深藍色)。六法中「隨類賦彩」是中國畫設色的基本法則。強調要按不同的對象表現它們自己的色彩。

中國畫強調本色,著色多從物象固有的本身出發,即固有色,而不計較光的影響和變化。雖著色也有濃淡乾濕,目的不是表現物體的光感,只是求得顏色本身有豐富的變化,產生生動的韻味。用色相對比較單純,有清新明快的特點。中國畫著色之法貴於淡雅要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要墨中有色,色中有墨。

淺絳山水要求單一的諧調,如以赭色為主調或以花青為主調,都使色墨渾然一體。設色要求統調,為了統調在色彩中加入適量的墨色。以色加水或墨色調入高純度色使色彩沉著,稱為「破調」。

青綠山水要求在運用對比色(實際已運用冷暖色)中求得諧調。通常以墨線、金線間隔。而大青綠山水喜用對比強烈的原色,鮮艷奪目。以墨色分割不調和色彩,可使各色之間的虛實更協調,這是使色彩既濃艷又協調的奧妙所在。

有些畫家具有主觀色彩,如蘇東坡用硃砂畫竹,齊白石畫紅花墨葉,錢松喦的《紅岩圖》山岩全用朱紅畫成,不著一點墨,而芭蕉卻用墨線白描,不著一點色。這全是畫家感情的傾瀉,有強烈的感染力。

色彩應隨時代,要繼承傳統,發展傳統,應有更多的表現形式和方法。

色彩對比

首先明確畫面色彩的傾向,要有一個總色調。在總體統一的色調中要有色彩的黑白灰變化和色彩的對比變化,使畫面色調在統一中有變化,活躍畫面。

黑白灰(無彩色類)稱為色,紅黃綠各種顏色(有彩色類)稱為彩,總稱色彩。

無彩色類的黑白灰即我們常說的墨分五色,只有明度變化,沒有色相,更沒有純度。而有彩色類中任何一色都包含色彩三屬性:一是色彩的明暗程度(同一色相的不同明度和各種顏色的不同明度)。二是屬於一定的色相(如紅色相、黃色相、各個具體的色彩)。三是色彩的純度即鮮濁程度(指顏色中色素的包含量,所含色素成分越多就越純,成分越少則純度越低)。

凡是兩種以上顏色放在一起,由於性質相異,產生差別的現象稱為色彩對比。

1「明度對比」是色彩明暗程度對比,也稱色彩的黑白對比。將不同明度兩色放在一起,明的更明,暗的更暗,稱為明度對比。明度差別大時對比就強,明度接近時對比就弱。明度的差別是色彩中最基本的、最有影響力的一種對比作用,是其他色彩對比的基礎。它可以是一個顏色的明度變化,也可以是多個顏色之間的明度變化。

2「色相對比」因色相的差別而形成的對比。互為補色的兩色並列在一起,各自增強自身的色相,增加鮮明度。如紅與綠,紅的越紅,綠的越綠。補色以外的色相併列對比時,互相傾向於相對色的補色。

色相對比也劃為強、中、弱,它取決於色相環上的角度。

1)弱對比:

「同種色相對比」,同一種色相配色,可有深淺之分,但並不存在色相對比,要藉助明度對比。

「同類色相對比」,同類色相差別很小,對比微弱,雖有不同色相,但相似於同種色相配色。單純、統一、易於單調,必須藉助明度、純度對比的變化來彌補其不足。

「類似色相對比」,含有共同色素,保留了同類色的單純、柔和,又增加了衝突、活躍。主調明確。這種對比能保持統一、和諧、雅緻。這種對比因素較弱,也要注意明度和純度的對比。

2)中對比:

「對比色相對比」,如紅、黃、藍之間對比因不含有共同色素,能顯示色感,鮮明、強烈、搶眼,使人興奮。由於它個性強,不太容易統一,色調傾向性不明確,可以通過色彩面積大小、明度、純度對比來處理畫面色彩的主調。

3)強對比:

「互補色相對比」,補色就是全色(包含三原色叫全色)。對比非常強烈、生動、富有刺激性。缺點是不含蓄,配色時要注意黑白明度和純度、色彩面積大小的對比來調整畫面色彩的總色調。

3「純度對比」是指較鮮艷色與含有各種比例的黑白灰色彩即濁色的對比。將不同純度兩色並列時,鮮的更鮮,濁的更濁,稱為純度對比。如大面積是灰調對比另一色純度高構成強對比,為灰的強對比。如大面積是純顏色對比的另一色純度低構成鮮的強對比。純度強對比顏色關係鮮明、生動、艷麗、引人注目。如一次夜宴,許多女士為引人注目,搶人眼球,都穿上色彩艷麗的服裝出場,而一位女士卻以一身黑色的素裝亮相,結果造成最強烈的對比。因為黑色雖不如紅、綠、黃色艷麗,卻在一定條件下顯示出高雅、端莊之美。在高純度色中無彩色的黑更為突出。馬上形成視覺中心,靠的是對比取勝。

純度差別小的形成純度弱對比,柔和、含蓄。要使顏色鮮艷、明亮要靠明度和純度弱的色襯托,沒有灰的就沒有鮮的。

4「冷暖對比」將成對的冷暖色並列,冷的會更冷,暖的更暖稱為冷暖對比。暖色紅、黃、橙、紅橙聯想到太陽光的溫暖,冷色藍、藍紫、藍綠聯想到海水的寒冷。一點點橙色在藍色調中可烘托冷色調氣氛。橙色為暖極,藍色為冷極,對比強烈。冷暖是相對的,如帶紅味的中黃比帶綠味的檸檬黃要暖,朱紅與玫瑰紅相比,玫瑰紅要冷些。

5「色彩面積對比(大小)」對比雙方的色彩面積越大,對比越強。對比雙方的色彩面積越小,對比越弱。面積大的色塊可使面積小的對比色獲得突出地位。如萬綠叢中一點紅。由於面積大小改變,畫面色調也隨之改變。

總之,構圖應在「整體」里求變化,變化中求氣勢,做到靜中有動,動中見穩。章法注意平穩,只奇不穩流於怪,要在平穩中見險奇。我們要靈活運用,首要的要注意畫面的整體協調。其次是注意變化,沒有「弱」的,便沒有「強」的,沒有對比也就沒有感染力,一切效果都來自對比。同樣,在突出畫面中心的同時也要認真對待陪襯部分的處理。如沒有出色的配角,主角變成獨角戲,再好的主角也難成功。

色彩採集和重構

自然界的蝴蝶翅膀的配色、花的配色、鳥羽毛的配色等等,大自然的配色極為美妙,以及其他好的色彩配色和廣告設計等都可以採集,作為我們畫面中需要的配色。模仿這樣的配色,將有效地擺脫自己一向所習慣的配色,而著眼於使用更為廣泛的色彩。

再如把古今中外的許多畫家以及我國民間玩具、年畫等所特有的色彩美,能再現到創作中去是極有好處的。

毛乾偉教授,浙江鄞縣人,1935年出生上海,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現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師從呂斯百、秦宣夫、傅抱石、楊雲龍等大師。曾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副主任。桃李滿園,培養出吳為山、趙緒成、阮榮春、范揚等一大批美術教育精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教師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美術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