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聯」的秘密故事

「春聯」的秘密故事

如果懶得看文字可以聽語音版喲~

(在 [喜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鎚說史」關注收聽過往節目)

友情提示

我們 「BT歷史零售」公眾號正式更名

「大鎚說史」

感謝各位讀者老爺的一路支持!雖然

名字不「BT」了,但是內容依舊「BT」!

今天是2月18日,農曆戊戌狗年的正月初三。大鎚在上一回迎接春節的故事中向大家拜過早年了,那已經是去年丁酉雞年的事情了,在新春佳節之際,大鎚在此跟列位讀者聽友們再道一聲:過年好

既然還在春節假期,咱們繼續聊聊跟春節有關的風俗,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家家戶戶常用的春節道具——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每年春節,把工整對仗、簡潔文字寄託美好願望的春聯貼在門口,都是許多家庭必不可少的一道過年「程序」。

起初,漢朝的人們習慣在春節來臨時在門前設置桃符,這時的桃符就是桃木上面畫著神荼[shēn shū]、鬱壘[yù lǜ]兩個神仙,按照東漢王充在《論衡》里引述《山海經》所說,神荼、鬱壘是黃帝用來驅鬼的幹將,人們相信有這倆人看門,百無禁忌。東漢張衡在《二京賦》里說:「度朔作梗,守以鬱壘,神荼副焉。」這就是描寫當時洛陽的桃符風俗。之所以當時的古人用桃木為符,大約是因為桃木被人視為仙木,能壓邪驅鬼

大約距今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國時期,人們開始改變桃符上面的圖像,改為寫字。《宋史》記載,公元964年,後蜀皇帝孟昶在桃符上寫下了這樣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副春聯取新一年春天將至、萬事如意之意,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副對聯被視為春聯始祖,也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桃符逐漸開始為春聯所取代。北宋張邦基的《墨庄漫錄》里提到蘇東坡在黃州訪友,時值春節,看到友人家在安放桃符,於是戲謔之心大起,替人家在桃符上寫下春聯一副:「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雖然蘇東坡是玩樂之心,但是此時春聯的主題仍舊是吉祥如意。

宋元成書的《癸辛雜識》提到鹽官縣學教諭黃謙之,在別人家的春聯「宜入新年,百事大吉」之後,上去擅自給人家多續上了幾個字,一副好端端的吉祥話,就變成了「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的戲謔之語,結果壞了人家春節的興緻,被人告到官府那裡,最終被罷了官。

雖然學者們一般認為,最早見諸典籍的春聯是孟昶的那副,但是近年來,有學者新考證出,還有幾副要比孟昶的春聯還要早200多年的春聯。

這些春聯是學者們在存世的敦煌文書中發現的,根據推測是唐代寫就的春聯,第一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福慶初新,壽祿延長。」第二副則是:「三陽開始,四序來祥。福延新日,慶壽無疆。」學者們推斷,春聯和桃符開始混用的年代,可以再向前,推到唐代。

還有學者認為,南北朝的梁代劉孝綽才是春聯第一人,因為他罷官之後在自家門口貼了一副字:「閉門罷慶弔,高卧謝公卿。」

桃符被春聯徹底取代,要等到明代。根據清代學者趙翼的考證,春聯是明太祖推廣開的,不過根據趙翼所引的《簪雲樓雜說》所記朱元璋這段故事,一樣是一個戲謔的春聯玩笑:當時朱元璋定都南京,除夕前夜下令無論官員百姓,家家戶戶必須張貼春聯一副,朱元璋下令之後還自己微服出宮檢查春聯張貼情況,以此找樂。

朱元璋像

結果他發現一家閹豬的人家竟然不貼春聯,查問得知是這家人沒來得及請人寫。朱元璋於是大筆一揮春聯一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這已經是拿春聯找樂了。在皇家的倡導下,各類春聯在神州大地流行開來,《玉堂巧對》《古今巧對》等一批研究春聯寫作的書籍也在明代出現了。

到了清代,春聯幾乎成為了春節的必備品。已經出現了專門替人寫春聯的人擺起了「對子攤」了,這些寫春聯賣春聯的人,主要是窮苦文人或者學生,指望著替人寫春聯賺點潤筆錢。到了這時候,春聯的書寫也有了更多的講究,雖然這時春聯有些是沒有橫批的,甚至還出現了無字春聯,一定是右邊貼上聯、左邊貼下聯,而且講究上聯最後一個字仄音,下聯最後一個字平音。所用的紅紙也細分為朱箋、大紅、順紅、梅紅、萬年紅等多種。

不過這只是在民間才尚紅。在清代,皇宮裡的春聯都是白色的宣紙或者白綢來寫的,想像一下,每到春節,故宮內外白紙白綢飄飄……列位讀者聽友,有沒有感覺誤入殯葬儀式的錯覺?之所以故宮的春聯是白色的,倒不是因為清代皇帝都喜歡行為藝術或者喜喪文化,而是現實的條件限制導致的結果——紫禁城裡貼春聯的柱子大多是紅色的,如果紅柱子上再貼一個紅色底的春聯,就啥也看不到了。

春聯從誕生開始就承載著主人鮮明的好惡選擇。隨著歲月的演進,那些充滿主人自身鮮明特徵的春聯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在傳統春聯故事中,有宋朝宰相呂蒙正年輕時給家徒四壁的自家寫的春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橫額是「南北」,意思是自家裡缺一(衣)少十(食),過年沒有「東西」。

有乾隆皇帝為布鞋店題寫的春聯「追追追追出窮鬼去;趕趕趕趕進財神來。」這些故事中的春聯往往精巧有餘而對仗不整,出處常常不可靠,更像是出於善意的傳說虛構。

乾隆皇帝像

不過有些遺存下來的春聯,確實記錄了歷史的風雲變幻與個人的悲歡離合。比如晚清著名狀元張謇,他寫下的1903年到1926年共23副春聯保存了下來。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在風雲際會中,張謇被推舉為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實業總長,他在家裡寫的這一年的春聯就是「民時夏正月,國紀漢元年」。

而到了1916年袁世凱復辟前後,黑雲壓城,張謇於除夕之前與袁世凱分道揚鑣,這一年他寫的春聯就是「不足夔龍道,聊同燕雀春。」袁世凱這種「夔龍」(《山海經》中的妖怪)即使勢力再大,張謇也決心不跟他去搞帝制了。1918年張謇的兒子張孝若回國返家,張謇十分欣喜,寫就的當年春聯就是「百川至海,遊子還家」,第二年下決心將自己經營的實業交給兒子經營,又寫下春聯「小兒可付巾箱業,大地先回草木春」。

張謇

春聯只有寥寥幾句,寫的卻是滿滿地喜氣和志氣;大紅的紙張,不再是原意的驅鬼,而是紅紅火火的熱切;力透紙背的墨跡,散發的是千年不變的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非正常歷史研究人員,專註歷史銷售幾千年~

我們以史為鏡,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鎚說史

想看有趣的歷史八卦

(每周一、三、五、日晚更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T歷史零售 的精彩文章:

解密春節習俗:哪些消失了,哪些還在流行

TAG:BT歷史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