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斯拉夫解體後的遺存——波黑/列國志

南斯拉夫解體後的遺存——波黑/列國志

原標題:南斯拉夫解體後的遺存——波黑/列國志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英語:Bosnia and Herzegovina),簡稱波黑,是巴爾幹半島的一個國家。位於原南斯拉夫中部,東鄰塞爾維亞,東南部與黑山共和國接壤,西部及北部緊鄰克羅埃西亞。國土總面積51129平方公里,首都薩拉熱窩。



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立了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波黑成為其中的一員。該國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三個實體:波黑聯邦(又稱穆克聯邦)、塞族共和國和布爾奇科特區。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本身僅為歷史學上兩個地理區域名稱,截至2014年該國仍然沒有直接使用這兩個地理區域名稱所代表的政治實體存在,僅有使用種族名稱波斯尼亞人跟克羅埃西亞人(波黑聯邦)及塞爾維亞人(波黑塞族共和國)所代表的政治實體存在而已。



人口數量 3,516,816(2016年),國土面積 51197平方公里,GDP總計165.60億美元(2016年),人均GDP 4709美元(2016年)


斐迪南大公遇刺



1908年波黑一起成為奧匈帝國的領地,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塞族民族主義者所刺殺(參見薩拉熱窩事件),直接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戰後波黑成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的一部分,該王國後來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波黑戰爭


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開始解體。波黑(前南6個共和國之一)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三個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發生嚴重分歧:穆族主張脫離前南獨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克族也主張獨立,但希望建立鬆散的聯邦制國家;塞族則堅決反對獨立。


1992年2月19日,波黑在境內塞爾維亞人抵制的情況下,就獨立問題舉行公民投票。投票結果顯示,約佔人口62.8%的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支持獨立。3月3日,波黑議會在塞爾維亞人議員缺席抵制的情況下宣布獨立,致使民族矛盾激化。4月6、7日,歐共體和美國相繼予以承認。


就在歐洲共同體承認波黑獨立的當天,其境內5個塞爾維亞人自治區宣布聯合成立塞族共和國,獨立於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之外,但依然留在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之內。塞爾維亞人的行動立即招致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政府的鎮壓,駐紮在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境內的南斯拉夫人民軍亦招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兩族武裝部隊的攻擊。武裝衝突驟然升級,衝突由首都薩拉熱窩向外蔓延,釀成全面內戰。塞族隨即宣布成立「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脫離波黑獨立。波黑三個主要民族間的矛盾驟然激化,導致「波黑戰爭」爆發(1992年4月~1995年12月)。



1994年3月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境內的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人雙方同意共組聯邦,以共同對抗境內塞爾維亞人。1995年11月21日各方簽署代頓和平協定,結束內戰,並把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分為波黑聯邦以及塞族共和國兩個政治實體。在這次的內戰中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境內共有20萬人死亡,超過200萬人流離失所。戰爭結束後,北約在波黑境內繼續駐紮維和部隊,2004年底由歐盟所取代。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銅、錳、鉛、汞、銀、褐煤、鋁礬土、鉛鋅礦、石棉、岩鹽、重晶石等,其中煤炭蘊藏量達38億噸。圖茲拉地區食用鹽儲量為歐洲之最。波黑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潛在的水力發電量達170億千瓦。森林覆蓋面積占波黑全境面積的46.6%,其中65%為落葉植物,35%為針葉植物。


首都薩拉熱窩



位於波黑的東部的波斯尼亞河上游,群山環繞,氣候溫和。建於1263年,1914年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1992年~1996年捲入波黑戰爭。分為老城區和新城區,老城區保存了大量土耳其時代的建築,新城區為現代化都市。


人口民族

波黑地區人口總數為381萬416人(2015年),其中波黑聯邦佔62.5%,塞爾維亞族共和國佔37.5%。



主要民族為:波什尼亞克族(即原南時期的穆斯林族),約佔總人口43.5%;塞爾維亞族,約佔總人口31.2%;克羅埃西亞族,約佔總人口17.4%。三族分別信奉伊斯蘭教、東正教和天主教。官方語言為波什尼亞語、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埃西亞語。


國名釋義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英語:Bosnia and Herzegovina;波斯尼亞語/克羅埃西亞語:Bosna i Hercegovina;塞爾維亞語(西里爾字母版):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簡稱波黑。「波斯尼亞」得名於「波斯尼亞河」,塞爾維亞語意為「寒冷」或「清澈」;黑塞哥維那」源自古高地德語,意為「公爵」。


國旗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國旗是長方形的,長寬之比為2:1。藍色旗面,圖案為金黃色大三角形,沿三角形的一條邊還有一排白色星星。大三角形的三條邊象徵組成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共和國的三個主要民族,即穆斯林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金色即太陽之光輝,象徵著波黑人民心中充滿希望。藍底色和白色五角星象徵著歐洲,標誌著波黑是歐洲的一部分。


國徽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國徽圖案與國旗相同。啟用於1998年2月10日。國徽為藍盾。一道白色的寬條斜貫盾面,上下各有三朵黃色百合花點綴盾面。黃色三角形代表組成國家的三個地區,也代表太陽,象徵對和平的渴望;藍色和星星象徵這個國家與歐洲、歐洲聯盟以及歐洲議會的關係。


政體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主席團由三人所組成,每人各屬一個民族(波什尼亞克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任期為四年,四年中每人輪流就任八個月主席團主席的職位。主席團成員由人民直選,其中波黑聯邦選出波斯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成員,塞族共和國選出塞爾維亞人成員。



波黑主席團輪值主席喬維奇


主席團提名部長會議主席,由議會通過。部長會議主席負責任命各部長。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議會擁有立法權,分為兩院:人民院有15名成員,每個民族各5名;代表院有42名代表,三分之二來自波黑聯邦,三分之一來自塞族共和國。



卡拉季奇總統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議會憲法法院掌握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全國的最高司法權,由9名法官組成,其中四人為波黑聯邦所選出,二人由塞族共和國選出,三人由歐洲人權法院選出,並且不能是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或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鄰國的公民。

憲法



1995年11月,代頓協議為波黑制定新憲法。新憲法規定:波黑的正式名稱為「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什尼亞克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三個民族為主體民族;波黑由波黑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


議會


兩院制。由代表院和民族院組成。代表院由三個民族的42名代表組成,其中28名來自波黑聯邦(包括波黑社會民主黨8名,民主行動黨7名,爭取波黑美好未來聯盟4名等),14名來自塞族共和國(包括波黑塞族獨立社民人士聯盟8名,塞族民主黨4名等)。代表院設主席1人,副主席2人,分屬三族,主席一職由波黑三族輪流擔任,主席、副主席每8個月輪換一次。代表院議員按比例制產生。



民族院設15個席位,由波黑聯邦的10名代表和波黑塞族共和國的5名代表組成。民族院議員是由波黑聯邦議會民族院和塞族共和國人民議會根據主體民族比例和大選結果推選產生。主席、副主席輪值方式與代表院相同。


司法



根據波黑憲法,波黑設憲法法院。憲法法院是裁決兩實體之間以及兩實體內部各機構間糾紛的唯一法律授權機構,其決定是終審決定。憲法法院由9名法官組成,任期5年,其中4人由波黑聯邦代表院選出,2人由塞族共和國議會選出,其餘3人由歐洲人權法院院長推選,但不能是波黑或波黑鄰國公民。

軍事



波黑武裝部隊總兵力為16,000人,其中包括10,000名職業軍人、1,000名文職人員和5,000名預備役人員。2011年,波黑國防預算為2.93億可兌換馬克,約合2.16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1%。


對外政策



將加入歐盟和北約作為外交的中心任務,重點發展與美國、歐盟關係,致力於睦鄰修邊,加強區域合作。2008年4月,在北約布加勒斯特峰會期間獲得對話國地位。6月,同歐盟簽署《穩定與聯繫協議》。截至2011年底,共有165個國家同波黑建交。


與中國關係


1992年5月波黑加入聯合國時,中國作為共同提案國予以支持,事實上承認了波黑。1995年4月3日,中國和波黑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兩國政府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基礎上,發展兩國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共和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共和國政府承諾不與台灣建立任何形式的官方關係,不與之進行任何官方往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諾尊重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共和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

經濟概況



波黑在南斯拉夫時期便是聯邦內較貧窮的地區之一,獨立後又發生了內戰,經濟受到嚴重損害。戰爭結束後至今,波黑經濟正在漸漸復甦,同時還要進行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GDP (2008年)總量184億美元,人均約0.48萬美元。


人民生活



1992年爆發戰爭後,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食品和醫藥用品極端匱乏。國際社會向波黑提供大量人道主義援助。1995年代頓波黑和平協議簽署後,人民生活逐步有所改善。2009年,波黑人均凈月工資752可兌換馬克,約合561美元。


教育



波黑教育體制符合國際教育體制標準。2011-2012年度,波黑學校和在校師生情況:小學1888所,學生316657人,教師24605人;中學312所,學生163284人,教師12773人。波黑全國有高校202所,學生107083人。主要高校為薩拉熱窩大學、巴尼亞盧卡大學、莫斯塔爾大學和圖茲拉大學。


習俗

喝咖啡是波黑人的一大傳統嗜好。工作間歇、業餘及周末等必飲咖啡,因此各式咖啡館和各色街頭咖啡亭在波黑街頭比比皆是,形成波黑街頭一大亮麗風景,人們往往利用喝咖啡聊天、交友、商談業務等。波黑人還喜愛吃甜食,以核桃仁加蜂蜜及奶油為主的各類甜度較重的甜點為波黑傳統特色。波黑人喜歡燒烤。春夏兩季周末或節假日,波黑家庭或朋友還喜歡在河邊、湖邊燒烤聚餐。



波黑人的正餐以味道醇香的波斯尼亞餐為主,主要有貝伊湯、土豆燜小牛肉、烤羊肉、煎烤混合肉及油煎虹鱒魚,此外還有波斯尼亞火鍋,冷盤有熏肉、香腸、奶皮及乳酪等。波黑極具特色的大眾傳統風味小吃,一是「切瓦比」(一種牛羊肉丸拌洋蔥夾面囊餅);二是布雷格餡餅,來波黑的外國人如未品嘗過這兩種大眾風味小吃,則被視為未到過波黑。


薩拉熱窩博物館



薩拉熱窩有眾多博物館,包括了薩拉熱窩博物館、Ars Aevi現代美術館、波黑歷史博物館、波黑文學和戲劇藝術博物館和波黑國家博物館(開設於1888年)收藏有薩拉熱窩哈加達、泥金裝飾手抄本和最老的塞法迪猶太人檔案。猶太人哈加達在博物館永久展出,是世界上僅存的一份帶插畫的塞法迪哈加達。


國家博物館



長期展出當地和區域性及國際性文化及歷史遺產,收藏了超過5,000件波黑歷史文物。阿利雅·伊澤特貝戈維奇博物館博物館在2007年10月19日開放,位於舊城區。博物館收藏了波黑首任總統阿利雅·伊澤特貝戈維奇相關的一些文物。


薩拉熱窩國立劇場


薩拉熱窩還有設立於1919年的薩拉熱窩國立劇場。另外還有薩拉熱窩青年劇場。其他的文化設施有薩拉熱窩文化中心、薩拉熱窩市圖書館、波黑藝術畫廊等。波斯尼亞協會是以波斯尼亞人的歷史為焦點的私有圖書館和美術館。


拉丁橋



拉丁橋的舊稱是普林西普橋。這座橋是奧匈帝國的帝位繼承者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妻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殺害的薩拉熱窩事件的現場。橋樑過去是木造橋,在洪水中被破壊,1798年重建。1914年,在這座橋的北側,大公夫妻被暗殺,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為紀念南斯拉夫愛國主義,橋樑曾改名為普林西普橋,南斯拉夫解體之後其名稱恢復為拉丁橋。


友情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行 的精彩文章:

戰國鐵貨北宋瓷窯發源地——山西長治縣/列國志
蘇州是絲綢的故鄉/西行文化

TAG:西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