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朝乾隆的「十全武功」反而導致清朝由盛轉衰

清朝乾隆的「十全武功」反而導致清朝由盛轉衰

公元 1735年,年僅24歲的愛新覺羅弘曆繼承了皇位,他就是清朝赫赫有名的乾隆皇帝。

剛登基時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登基時,他的祖父康熙和父親雍正,給他留下了欣欣向榮的一個帝國,當時的帝國,每年的國庫收入約為4000萬兩白銀,支出大約為3000萬兩,每年有1000萬兩白銀的盈餘。根據記載,康熙48年(1709年),國庫存銀5000萬兩,雍正6年(1728年),國庫存銀6000萬兩。乾隆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到了統治中期的乾隆22年(1757年),國庫存銀進一步增加到7000萬兩,是相當寬裕了。

想想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為了外據滿清,內壓民軍,不斷加征「遼餉」、「剿餉」、「練餉」,三項合計才徵得2000萬兩白銀,就已經導致天下洶洶、民不聊生,以至於李自成帶領數千騎兵一到了河南,旬日之間就徵集了數萬大軍;再想想當年明朝大臣面對國庫空虛束手無策,一再要求崇禎皇帝開放「內孥」,崇禎一再窘迫無錢可拿的情景,以及李自成大軍進入北京,大肆拷問大小官員以「追贓助餉」,最終所得也不過3000萬兩,對比乾隆時期清政府在國庫里就有7000萬兩,不禁讓人唏噓。

乾隆會掙錢,但是也確實會花錢。在乾隆統治的60年里,先後發起十次對外、對內戰爭的勝利,乾隆驕傲地自號為「十全老人」。這十全武功是:1747至1749年的大小金川之戰、1755年的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1755至1757年的平定準噶爾阿穆爾撒納之戰、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1762至1769年的清緬戰爭、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平定台灣林爽文叛亂、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1790至1792年兩次征戰廓爾喀。

乾隆皇帝戎裝圖(《乾隆大閱圖》宮廷畫師郎世寧繪)

由於乾隆連年用兵、靡費巨大,導致國庫日漸空虛。比如準噶爾之戰,清朝耗費白銀2311萬兩(相當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賠款)、大金川之戰耗費755萬兩、准回之戰耗費3300萬兩、小金川之戰耗費6000萬兩(相當於鴉片戰爭賠款的3倍)、鎮壓台灣林爽文耗費800萬兩、征緬甸之戰耗費911萬兩、安南之戰耗費100萬兩(《中國財政史》)。

上述幾次戰爭合計約1.5億兩白銀。這種不計代價的戰爭給國家財政帶來了極大壓力。當時的軍機大臣阿桂就曾經上書:「國家經費、驟加不覺其多,歲支則難為繼」。洪亮吉也在著作中抱怨:「四川只金川用兵以來,又承製府福康安,徵調賦斂無藝,倉庫乃空如洗」。

中晚期乾隆像

更為嚴重的是,乾隆末年,以和珅為代表的貪官開始肆無忌憚得進行貪污,國庫收入減少不說,百姓的負擔則更加嚴重。終於在嘉慶初年(乾隆當時已經退位為太上皇),釀成川楚白蓮教大起義。清政府為了鎮壓這次規模空前的大起義,耗費白銀達到空前的2億兩,歷時9年半,才將這次起義鎮壓下去,平均每年需要額外增加軍費2000萬兩,讓本已不堪重負的國庫更加雪上加霜。

嘉慶初年的白蓮教大起義波及範圍

乾隆末年和嘉慶年間,為了籌措越來越大的軍費支出,不得不開始納捐,也就是賣官鬻爵,進一步導致了朝政的腐敗。

可以說,乾隆的「十全武功」,基本把所謂康乾盛世積攢的家底全部搭進去了,給自己兒子嘉慶留下的,就是一個爛攤子。所以說,乾隆時期,是清朝開始由盛轉衰的開始。

在乾隆沉浸於「十全武功」之時,歐洲已經開始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公元1789年,也就是乾隆54年,法國大革命爆發。

公元1804年,嘉慶9年,這一年,清政府耗費2億兩白銀終於把白蓮教大起義鎮壓下去了。嘉慶皇帝開始大肆封賞功臣,覺得終於可以喘口氣了。而這一年,法國拿破崙加冕為皇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頒布了《民法典》,資本主義終於在法國佔據了優勢地位。

世界大勢正洶湧向前,而清政府則由盛轉衰。再過40年,英國人的戰船叩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也迎來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屈辱近代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渦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為什麼不投靠曹操,而選擇劉備?

TAG:山渦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