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迎合觀眾的商業導演?實際上是他定義了好萊塢

迎合觀眾的商業導演?實際上是他定義了好萊塢

不出意外《華盛頓郵報》進入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單。可知道真相的人都知道那就是一個提名,一個不會有任何後續的提名。人們都愛看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可我們總是覺得他依舊不夠出色,在談及偉大的電影大師時商業導演的標籤總會成為忽視他的理由,這種偏見在他堪稱偉大的電影生涯中不斷伴隨著他。

12歲生日那天,父親送給他一架袖珍攝影機,至此這個內心有些孤獨的孩子開始不斷地用電影表達自己的觀點。當二十多歲的斯皮爾伯格和環球公司簽訂了合同,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簽約導演時,所有的人都覺得他不過是個小毛孩子,不值一提。

1971年當盧卡斯看到他拍攝的《飛輪喋血》時對科波拉說:「這個人太厲害了,你真該看看這部電影。」當時他的作品已經比一些年齡大他幾倍的導演還要出色,可嫉妒依舊讓大家覺得他離成功還差的遠。

對任何一個在電影行業里努力工作的人來說能有一部,哪怕是半部大家都讚不絕口的電影就足夠了。很多人拚命幹了一輩子也沒有一部大家能叫得出名字的電影。

年輕的斯皮爾伯格沒有讓大家等多久,1975年憑藉一部劇本里全是鯊魚,卻在影片里沒露幾次臉的影片《大白鯊》告訴人們,年紀輕輕也可以拍出所有人追捧的電影,那一年夏天美國大多數的沙灘上可能都空無一人!

這絕對是個意外,這小子運氣真好,人們這樣想著。後來我們知道這可不是一個意外,對於斯皮爾伯格來說《大白鯊》就像是一張通向電影未來世界的門票,以後的幾十年里他一次又一次的做著大多數電影人夢寐以求的事。

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他,甚至有人討厭他。尤其是一些影評人開始指責斯蒂文毀了電影,認為他的電影里有空虛的逃避主義,讓人們不敢面對真實的世界,只能逃到電影院里浪費時間,他的電影不過是一個個主流的娛樂觀眾的商品,根本談不上藝術。電影的內容似乎變得不再重要,好的市場營銷和炫目的特效變成了電影能否賺錢和取悅觀眾的關鍵。

讓我們把眼光回到1986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吧,獲得十一項奧斯卡提名的《紫色》最終連一個沒有人在意的獎項都沒有拿到。那時候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還沒有《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和一系列之後我們耳熟能詳的影片,可他已經是當時好萊塢最成功的導演之一。

一個被大多數人認可的大眾娛樂家突然跑去拍了一部觀眾不怎麼愛看的藝術片《紫色》,他要做什麼?

他竟然還不滿足,又想靠拍"那種片子"獲得更大的讚美,他又想變成一個藝術家了。什麼好事他都想要,這也太不公平了吧!很多人會不自覺的生出這種想法,但不會有人把它說出口。

《紫色》之所以落敗有人歸結於種族問題,很明顯贏家《走出非洲》講述了黑人世界一個白人的故事,而《紫色》則與之相反,講述了白人世界一些黑人的故事。

《拯救大兵瑞恩》、《慕尼黑慘案》、《戰馬》、《林肯》......如果不仔細數數,你甚至不知道這次的《華盛頓郵報》是他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第幾部電影。我並不想在這裡探討他那些落選的電影是否真的值得拿到最佳影片的獎項或者他是不是一個優秀的導演,事實上《辛德勒的名單》已經為他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他並非一無所獲。我更想討論的是人們一直以來對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以及他電影的看法,而作為電影中最有影響力的奧斯卡毫無疑問是最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的。

去年奧斯卡把最佳影片頒給了《月光男孩》,我們知道奧斯卡意識到了什麼,他們在改進和妥協,但他們對斯皮爾伯格的看法幾乎沒什麼改變,一次次沒有結局的奧斯卡提名不僅不會體現出他們對他的重視,反而一次次的把這個問題擺在了檯面上。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奧斯卡會給他一個什麼終身成就獎,我們都知道那隻不過是為了彌補之前對他的忽視。這樣的事奧斯卡已經不是第一次做了,斯皮爾伯格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回顧逝去的電影歷史,我們記住的不僅僅是那些只能拍出好電影的人,而是那些對電影歷史做出過重大貢獻且產生廣泛影響的大師。格里菲斯、愛森斯坦、奧遜·威爾斯、雷諾阿、卓別林、黑澤明、特呂弗、安東尼奧尼、費里尼、庫布里克......我們聽過他們名字的次數遠遠大於看過他們電影的次數,但無一例外他們都是評論界的寵兒。

偉大的藝術家就應該是煤礦里的金絲雀,人們把成功歸咎於他們的獨特個性和自負。但你很少能聽到關於斯蒂文的壞消息,他是好萊塢的老好人,也沒什麼異於常人的個性和癖好。

各個領域,尤其是藝術領域,對那些偉大的藝術家,我們總是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去理解他們,這一點在電影領域也不例外。希區柯克一開始只是個會嚇唬觀眾的瘋子,而庫布里克的《發條橙》在英國直到他離開前甚至不允許被放映。

史蒂文依舊在我們的生活里拍著電影,每隔一段時間便會看到他的作品,有時我們會覺得厭煩,教科書般的水平在他的電影里看起來更像是一個貶義詞,和對庫布里克他們一樣,我們似乎在做著類似的事情。

看看我們正在經歷的電影世界吧,除了好萊塢其他每個地方的電影行業都在高速地發展,我們有那麼多才華橫溢的導演,有最多想看電影的觀眾以及最先進的特效技術。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諾蘭、昆汀·塔倫提諾、雷德利·斯科特、吳宇森、大衛·林奇、李安、蒂姆·伯頓、呂克·貝松、羅伯特·澤米基斯......這樣的名字還有太多,以至於我做不到一一列舉。他們用各自的才華創作著各種各樣風格的電影以滿足口味不一的觀眾的胃口。

電影總是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默片時代、有聲電影、彩色電影、數碼時代......讓我們把時間快進五十年甚至更久,那個時候電影還是今天的樣子嗎?現在我們所謂的新好萊塢風格還是大家喜歡的嗎?當我們回看這段21世紀前後幾十年的電影史時我們首先記住的會是誰的電影?

可能有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ET外星人》、《大白鯊》、《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現代啟示錄》;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系列或者馬丁·斯科西斯的《出租汽車司機》、《憤怒的公牛》,他們不僅僅是這段時間電影風格以及發展的見證者,他們更是創造者和引領者,這讓他們和那些之前的大師電影風格有不小的區別,他們似乎和觀眾走的更近。

在這四個可以說定義了新好萊塢的好朋友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是最不應該被忽視的。他不僅僅只會拍好電影,還讓電影流行了起來,更多人認識了電影並且喜歡上了電影。他的電影想像力豐富,情節緊張逼人,創新又不乏深度,覆蓋至科幻、戰爭、傳記、驚悚、災難、勵志等多種類型,無論哪種影片,他的超強掌控能力與卓越的電影才華都讓我們敬仰。

無論是和馬丁斯科塞斯,盧卡斯、科波拉亦或是其他任何一個導演相比,沒有人能夠比他更了解觀眾在想什麼,喜歡看什麼。更不可思議的是他不只是想到了,還把它們很好的拍了出來,上一個既是導演又擁有自己的電影公司,還能不斷拍出賣座有叫好影片的人叫查理·卓別林。

斯皮爾伯格是現代最有名的導演之一,我們都喜歡斯皮爾伯格,他獲得了很多稱讚和票房,但對於他對電影所做的一切來說依舊不夠。時間或許會給出正確的答案,可我不希望那時候再也不會有斯皮爾伯格的新電影出現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典電影看2遍 的精彩文章:

2017電影報告—我的年度十佳電影

TAG:經典電影看2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