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尷尬:滿腔眷戀回家,卻與父母無話可說…

太尷尬:滿腔眷戀回家,卻與父母無話可說…

闔家團聚度春節的文化習俗,深深烙刻在中華民族的基因里,而對千里之外的異鄉遊子來說,春節返鄉更是充滿儀式感。然而,記者近期採訪發現,不少對父母滿腔眷戀的遊子返鄉後,家人之間卻陷入了「尬聊」、無話可說。愛你在心口難開,究竟為哪般?

愛你在心口難開

「興沖沖推開門,說聲『爸、媽,我回來了』,寒暄完彼此近況後,就忽然不知道該聊些什麼了。」在深圳工作的江西農村小伙王建謙感慨道,「看著爸媽忙來忙去,想搭把手卻不會,想和他們聊聊卻不知道從何說起,最後只能回自己房間默默玩電腦。」

相比王建謙的無話可說,每逢過年回到寧夏老家,馬倩和父母的交談往往會陷入「不歡而散」。她說:「和父母一聊工作,他們就勸我回來考公務員,覺得在北京漂著不穩定,企業里沒有安全感。」

「娃回來了就行,看著健健康康啥都好」「人不願意說就不說,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呢」……採訪中一些父母對彼此無言表示理解,但仍有一些父母頗為怨懟:「把家裡當賓館,回來了就是找他同學朋友玩,就回來吃個飯、睡個覺。」「自己玩電腦、看手機,讓和我出去串個門也不願意。」

面對子女的無言,陝西省的常鳳蘭選擇主動發問,然而效果卻不甚理想,她說:「回來了人不和我們怎麼說話,你問一句人回一句,有時候問得多了人家還不樂意,說『你別管』。」

愛意難表為哪般

跨越人山人海,不遠千里返回故土;飲食起居無微不至,生活健康噓寒問暖……子女和父母之間的彼此愛意不容置疑,但為何愛意卻難以通過語言表達?針對此問題,一些受訪者認為千餘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含蓄,是導致愛意難表的一大原因。王建謙說:「不是有句流行語叫『陪伴是最好的表白』嘛,我現在覺得過年回家大家聚在一起就勝過千言萬語。」

「父母的關心我能理解,但我不願他們為我工作生活擔憂、操心,有時候聊著聊著就感覺不能再說下去了。」採訪中,一些受訪者和陝西小伙季成一樣,覺得目前在外打拚諸多不順,秉承「報喜不報憂」的理念所以不怎麼和父母交流。

父母因關愛對子女生活過多規劃、管製成了年節時分談話不歡而散的主要原因。馬倩說:「過年時候只要一聊起來,就變成了他們的經驗座談會,父母一輩認為按照他們的人生經驗發展是最好的,但從來不考慮適合不適合我。」

「年輕人或者城市化的生活節奏,跟老一輩或者傳統式的生活模式,已經完全分離和割裂了,當代中國的代際差異之大,是史無前例的;同時父母與子女處在生命歷程中的不同階段,關心和在意的事情難免會有差異。這兩點導致了老人和子女彷彿生活在兩個世界裡,彼此沒話也是正常的。」針對父母子女年節時分缺乏交流這一問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王迪說。

王迪認為,年節時候為表關心卻無話可說的尷尬,其實恰恰是由於雙方長期缺乏交流、生活缺少交集而導致缺少共同話題的表現,屬於長期問題,只不過在年節時分被放大凸顯。

創造話題表達愛意

針對愛你在心口難開的尷尬境地,部分受訪者及專家建議,父母子女間應互相理解,有條件者可以創造共同話題加深交流。

「我現在每年回家都會找機會帶父母去看一場電影,大家圍繞電影情節交談感受,就不會陷入無話可說的境地」「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回家會給父母帶一些禮物,去年我給母親買了一個安卓智能手機,放假時就教她怎麼用」……季成等受訪者建議子女創造共同話題來避免和父母之間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

此外,部分受訪者建議子女和父母之間的交流應避實就虛,遇到難以回答問題可以一帶而過。王建謙說:「過年回家子女不就為了和家人團聚嘛,如果他們真聊到一些你不願回答的問題,就顧左右而言他,避實就虛就行了。」

「打鐵還需自身硬,父母出於好心的指導規劃,也是怕孩子在外受委屈。只要自己過得真好,打消了他們的疑慮,聊天時就可以掌握主動性,輕鬆許多。」馬倩說。

王迪建議,過年返鄉團聚,年輕人和老年人交流應有耐心,可以就自己的理由、想法進行解釋並適當引導話題進行;同時家人之間應多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考慮對方在特定的生活階段里的具體需要和訴求;此外家人、親人乃至社會應多關注年輕人的生活狀況和實際困難,不要因為「關心」而給予他們壓力。

新華社記者楊穩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視點 的精彩文章:

冬奧會來了,關於「體育外交」你知道多少?
那個心疼你的人 就是愛你的人

TAG:新華視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