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鐫刻永恆——感動我的十個景觀空間

鐫刻永恆——感動我的十個景觀空間

今日與大家分享的,是17年獲得ASLA專業獎的中航樾園項目景觀設計項目負責人杜強。杜強是在張唐成長起來的青年設計師典範,他負責的萬科建研中心同樣獲得過2014年ASLA獎。不一樣的成長經歷,不一樣的工作方法,杜強給我們帶來他對空間的理解。

(本文獲權轉載自公眾號:景觀設計的小學徒)

正文

半年之前就收到了小學徒的稿約直到今日才赴約,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首先,作為一名年輕的景觀設計師,自知對專業的認知還很淺薄需要少說多做、虛心受教,自己表達的觀點尚未成熟難免貽笑大方;其次,專業涵蓋內容甚廣、話題繁雜,一時難以找到一個具體的切入點。然而近日面對小學徒的再次邀約,實在難以拒絕。恰逢前幾日與人分享了一個關於空間的話題,我想以此為切入點展開討論。

作為景觀設計師的我們,每天都在和空間打交道。無論草圖階段還是三維模型階段,我們的設計其實就是在反覆的推敲空間。空間作為一個被感知的對象,每個人對它的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但我想這並不意味著沒有規律可循。我想以打動過我的十個空間作為切入點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空間的理解,並從中找到一些共性。作為一名景觀設計師,我時常會被一瞬間的情景打動,然而就是這一瞬間的感動會時刻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通過設計把這種感動的場景再現出來。

一、太湖明月灣古村碼頭——時間在空間中遊走

明月灣古村位於太湖西山,村南邊面對廣闊的太湖有一座呈東北西南走向的碼頭,其上種植三棵老榆樹。從下圖的圖例中可以看到紅色虛線代表太陽的運行軌跡,從中可以看到碼頭與太陽的運行軌跡是重合的。也就是說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碼頭會不時的發生光影變化。站在同一位置會有順光和逆光的情況。順光時色彩明亮、顏色豐富,逆光時呈現剪影效果。在一天當中隨著光線的變化,碼頭的場景也在不斷地變化。榆樹是落葉樹,本身具有四季變化。夏天的時候枝葉繁茂,冬天的時候枝枝丫丫的枝條更顯婀娜。在其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時間是在不停變化地。

(紅色虛線代表太陽的運行軌跡,最佳觀賞時間為9:00-18:00)

(順光時色彩明亮、顏色豐富)

(逆光時呈現剪影效果 圖片來自網路)

幾百年前在修建這座碼頭的時候,工匠們是否就預見到了碼頭的景觀效果。其實我並不這樣認為。或許他們只是為了通過水運來解決交通問題,為了解決這個最基本的需求,卻帶來了景觀附加值。這就牽扯到了景觀的不自覺性,這裡不做展開。

對空間的感受會隨著天氣和觀者的心情不同而變化。當時去明月灣古村時恰好是12月底,天氣很冷又下著雨。第一天來到碼頭只是覺得湖面很開闊,感覺很一般。但是第二天,陽光明媚的時候再一次來到這裡才體會到這裡的真正意韻!

這個地方的元素很單純:大石塊砌成的碼頭、三棵老榆樹、開闊的水面,就是這幾個簡單的元素,通過對光的理解和運用,才讓人體會到了純粹的光影之美。這是否對我們是一種啟示:設計中做減法,捨棄那些干擾空間表達的元素,更多的將自然元素(光影、水、風)考慮到其中,讓自然更大地發揮它的作用?

(大石塊砌成的碼頭具有滄桑感 圖片來自網路)

(夏季,老榆樹枝繁葉茂 圖片來自網路)

(冬季,老榆樹枝葉疏朗)

二、大鄣山卧龍谷——流動的空間

大鄣山卧龍谷位於江西婺源,它三面環山形成一個長約2.5公里的條形谷地,在這個谷地中從周圍山上彙集一條溪流穿行在其中。行走在這個空間中像是在聽一個故事:溪水時而成一線瀑;時而成連續的小跌瀑;時而纏綿在山石之間;時而又藏匿在茂密的樹梢之中。山路時而穿越山石之間;時而懸於崖壁之上;時而又橫跨於兩山之間;時而開敞;時而狹窄。中國古典園林講求「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隨地作地平」,在這裡自然天成。

(溪水時而成一線瀑)

(溪水時而成連續的小跌瀑)

(溪水時而纏綿在山石之間)

(溪水時而又藏匿在茂密的樹梢之中)

(山路時而穿越山石之間)

(山路時而懸於崖壁之上)

(山路時而又橫跨於兩山之間)

哈普林認為:設計應當去追求自由流動的成為一個時空連續的空間。大鄣山卧龍谷就是這樣一個流動的空間。和大鄣山卧龍谷具有同樣道理的紐約High Line縱貫十幾個街區,行走在其中空間與周圍的街道和Hudson River之間的關係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如同在講述這個空間的故事一般。

(圖片來自網路)

三、紫金山音樂台——自然與人工的對比

(圖片來自網路)

紫金山音樂台位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南端,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楊廷寶設計。從鳥瞰可以看到場地呈半圓狀,有很強烈的人工痕迹,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在進入到這個場地之前要經過一百多米的林下空間,空間收縮幽深,還有高差上的變化。到達音樂台之後空間突然打開,在人的心理上會產生強烈的對比,有欲揚先抑的效果。陶淵明《桃花源記》中也有類似感覺的空間:「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正是因為在到達音樂台之前經過的林下空間的鋪墊,才使人在進入音樂台之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種欲揚先抑的手法在中國古典園林中也經常能看到(蘇州留園從入口到古木交柯,蘇州藝圃從入口到中心庭院)。

(自然背景&人工幾何 圖片來自網路)

(在進入到這個場地之前要經過一百多米的林下空間,空間收縮幽深,還有高差上的變化。 圖片來自網路)

(到達音樂台之後空間突然打開,在人的心理上會產生強烈的對比,有欲揚先抑的效果。 圖片來自網路)

音樂台直徑約為40m,以花架作為明確的邊界,豎向上四周高中間低,中間設有可在節日時演出的舞台。當節日活動時,觀眾可坐卧在草坪之上正對舞台。整個空間被茂密的樹林所包裹,空間感強烈。

(以花架作為明確的邊界 圖片來自網路)

(豎向上四周高中間低 圖片來自網路)

四、天壇丹陛橋——極致之美

(圖片來自網路)

天壇丹陛橋位於北京天壇公園中軸,南北走向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南門,長約360米。它由南向北緩坡逐漸升高,南段很長一段距離被松柏環繞,走在其間彷彿行走在樹梢之間。北部靠近祈谷壇一段視野開闊,能感覺到很明顯的高差。從形式上講雖然就是一條寬30多米的路,沒有其它干擾的元素,但是空間感強烈,空間感受豐富。老子說:「五色令人耳盲,五音令人耳聾」。空間也是如此,若空間中元素過於雜亂便會嚴重干擾人對空間的感受。

(丹陛橋南北長360米,從南向北逐漸升高)

(丹陛橋南段被松柏環繞)

(丹陛橋北段視野開闊,能感覺到很明顯的高差 圖片來自網路)

五、西湖平湖秋月——意貴乎遠,境貴乎深

(圖片來自網路)

西湖平湖秋月位於西湖白堤南端,在此觀西湖或許是最開闊幽深的位置。那為什麼在此會感覺到西湖如此深邃?中國古典園林講究「意貴乎遠,境貴乎深,不曲不深」,西湖三面環山,在造園上延續了古典園林中一池三山的造園法則,小瀛洲、阮公墩、湖心亭三島位於湖中,使得湖面曲折有度,深邃、幽遠。西側以蘇堤為邊界,西山與中心湖面之間增加了一個層次,湖面和群山之間就顯得富有層次。試想,如果沒有三島和蘇堤,在群山之間只是一個大湖面,也就不會有深藏不露的感覺,所以空間的層次至關重要。

(西湖平面布局 圖片來自網路)

(西湖平湖秋月 圖片來自網路)

六、方塔園塹道——凝固的空間

上海松江方塔園想必大家都去過,其中的塹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作為一個通過性空間具有欲揚先抑的設計意圖,從東入口通過悠長的塹道到達開闊的中心廣場,在遊覽者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塹道全長約70米,兩側有高約3米的石牆作為明確的邊界,頂部是茂密的香樟作為定界面,其中有四處高差轉換的台階。從整體上講上部香樟林作為穹頂形成「虛」的元素,下部厚重的石牆錯動排列形成「實」的元素,如此一來構成了上虛下實的對比,上下比例合適,樹的縱向肌理與石牆的橫向肌理也形成了對比。從材料上講,石牆和道路運用質感粗糙的大石塊,增加了場地的厚重感和歷史感。更重要的是光從樹的縫隙之中灑落在石牆和地面上,使空間更加生動。

(塹道現場測繪平面手稿)

(塹道 寫生手稿)

(塹道 寫生手稿)

可以想像:春天,香樟初冒新葉,春蟲初鳴;夏天,濃蔭蔽日,光斑在石板道上游弋;秋天,枝葉搖曳,落葉紛飛;冬天,疏影橫斜,一切都是那麼慵懶。這裡如同一個凝固的空間,春夏秋冬四季全都凝固於此。

(塹道 寫生手稿)

當然,設計初成之時的空間感受和30多年後的今天肯定有很大的差別。場地初成之時香樟樹不會有這麼高大濃密,空間自然會有很大差別。經過和自然的洗禮與磨合才達到了今天的效果。景觀是需要生長的,它具有不確定性,這也是景觀的魅力所在。景觀設計師需要對未來場地有一定的預見性,將一些有悖空間初衷的影響因素降到最低。

(陽光灑落在滄桑的石板路上 )

(厚重的石牆錯動排列 )

(材料粗糙的質感增加了場地的厚重感 )

七、Paley Park——小空間,大世界

(圖片來自網路)

在高樓林立的紐約曼哈頓城區散落著許許多多的「口袋花園」, PaleyPark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這個空間從形式上講很簡單——林下空間和對景的人工瀑布。在中國,造園講求「外師造化,內發心源」,遠在紐約的Paley Park在手法上與此殊途同歸。它源於自然,卻又沒有完全的描摹自然,而是經過對自然的抽象加工之後呈現在人的面前,在這個小空間中營造出了大千世界。

(高樓林立中的「森林」 圖片來自網路)

(盡端人工瀑布 圖片來自網路)

這個空間大約有30m*12m大小,場地與市政人行道之間以四步台階作為空間轉換。中心空間中樹的布局很講究,它不是採用成排種植的模式,而是交錯排布。這樣從市政人行道上觀望會顯得樹木的數量很多,樹木濃密。因為有濃密的樹冠作為頂界面,所以靜坐在場地當中並不會覺得周圍高大的樓房有對人有很強的壓迫感。高樓的山牆面種植爬藤植物,這樣在人的可視面中做到了綠植最大化。這個空間位於高樓之間,光照時間極短,盡端泛白的瀑布可以提亮空間。

(Paley Park平面圖 圖片來自網路)

(PaleyPark 寫生手稿)

(林下空間 圖片來自網路)

(泛白的瀑布可以提亮空間)

這個空間和杭州額柳浪聞鶯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Paley Park位於城市環境中,柳浪聞鶯處於自然的環境中。

八、滄浪亭——山和水空間的對比之美

(圖片來自網路)

滄浪亭位於蘇州滄浪街,大家應該也都去過。我第一次去的時候是在一次大雨過後,天氣初晴,剛走到滄浪街就被開闊的水面和園內茂密的大樹震撼了。雨後的水氣瀰漫在碧綠的水面上,籠罩著優雅的亭台廊榭。偶爾有一隻鳥略過水麵,泛起一絲絲漪漣,彷彿置身於水墨畫境中,唯有西側跌水傳來的潺潺水聲提醒著我確實是在現實當中。

(園外水面開闊 圖片來自網路)

經過一條曲橋進入滄浪亭後,立覺濃蔭蔽日,山石林立,彷彿經過曲橋這幾步距離穿越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從空間感受上講,滄浪亭外部開闊的水空間和內部蔭蔽的林下空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心理上形成強烈的反差。

(入口曲橋 圖片來自網路)

(滄浪亭主空間)

(滄浪亭主空間 圖片來自網路)

九、拙政園枇杷園——巧妙的過渡空間

枇杷園位於拙政園中部園東南,是一處由園林到住宅之間的過渡庭院空間。它北部緊挨建於山包上的秀綺亭,南部為庭院和住宅之間的高牆,西側為分割外圍假山空間的雲牆,東面為玲瓏館和連廊。從拙政園中部園經晚翠圓門進入枇杷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掩映在枇杷林中的嘉實亭,轉身回望中部園,透過圓門正對北部見山樓。這種視線上的巧妙聯繫不知是否是設計師有意而為之。

(枇杷園平面測繪手稿)

(透過圓門看枇杷園)

(透過圓門回望中部園林)

枇杷園有400見方,玲瓏館前為稍微開敞的入口空間,庭院中部利用太湖石設置了抬高的林下空間。因此整個庭院的功能就明確下來,北部為主入口前停留空間,南部為休息和通過空間。庭院本身不大,樹木基本種植小喬木(枇杷、石榴),建築的體量與空間尺度恰到好處,置身其中庭院收放自如非常舒服。

(枇杷園南部林下空間)

(枇杷園玲瓏館)

(從北部山包俯視枇杷園)

蘇州園林中有許多小空間很巧妙,比如說「小橋流水人家」的小飛虹;「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見山樓;「日光穿竹翠玲瓏」的翠玲瓏……這些地方都充滿了詩情畫意,以後有機會可以和大家分享。

十、中央公園大草坪——各得其所的場地

(圖片來自網路)

紐約林立的高樓包圍著中央公園,城市和自然兩種肌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中央公園中散布著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草坪空間。

(圖片來自網路)

公園由於年代久遠,樹木早已枝繁葉茂,高大挺拔的樹木作為草坪空間的邊界與聳立的高樓形成了美妙的層次關係。中國畫講求留白,我認為景觀設計中的草坪空間就有留白的作用。設計者沒有明確引導使用者在草坪空間中的行為活動,這反而更能發揮使用者的想像力產生很多樣的活動可能。

(圖片來自網路)

(圖片來自網路)

一個優秀的景觀空間是可以從中找到一些共同的特質的。我認為一個舒適的空間具有適宜的尺度和比例;在虛實、色彩、肌理上相互對比與襯托;層次豐富;更重要的是在空間中要合理的運用光影、水文、風等氣象條件。

日本建築師蘆原義信說過:「空間基本上是由一個物體和感覺它的人之間產生的相互關係中發生的。這一相互關係主要是根據視覺確定的,但作為建築空間考慮時,則與嗅覺、聽覺、觸覺也都有關。即使同一空間,因風、雨、日照情況,也是有印象大為不同的時候。」也就是說空間是物體與感受它的人所產生的一種相互關係,空間設計是強調人在空間中的情景體驗。作為景觀設計師應該基於場地條件,為使用者創建一個可看、可嗅、可觸、可聽、可感的空間,在這裡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方式獲得不同的景觀體驗。

兩年前我第一次去明月灣古村時有過這樣的感悟:設計的目的也許是根據使用者需求和現場條件解決問題,優與劣的設計就像人的穿著一樣,有的人注重衣服的色調、比例、款式;有的人注重各種裝飾的搭配。設計師需要捨棄,不僅是捨棄外在的元素,也要捨棄自己。設計師要弱化自己,讓已有的和新做的元素去自然的發揮作用,充分的發揮場地的魅力。

美國藝術家Andrew Wyeth說過:「藝術家與描繪對象之間可以做到『心領神會,相互共處,深入其中,成為其不可分離的部分』;畫家應該在繪畫時完全消除自我的存在,徹底地投入到他需要深入了解的事物中。我提出我想畫的東西,除了畫下我面前感覺到和看到的東西,我沒有其他想法,它幫助我簡化這些事情,很少談論技法。」我相信藝術和設計是相通的,一件打動人心的作品是發自作者內心的真情實感,不會有任何的粉飾和矯揉造作。

以上贅言便是我對空間的一些認知,若對各位有些許幫助,我會倍感欣慰。其中定會有很多的不足,請大家指正。

最後,讓我們回顧一下2017年 ASLA 專業獎項目——蘇州中航樾園

(樾園部分圖片來自:琢墨建築攝影)

杜強

一個多愁善感的北方漢子,擁有一顆不羈的心,卻又不得不把它放在籠子里。希望通過景觀設計將生活的感動和快樂與大家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事園 的精彩文章:

遠山分碧色,舟從天上來——天鉑築園瑣記八則

TAG:事園 |